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艺术号·专栏 | 孙振华:寸氏豆粉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雅昌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寸氏豆粉》选自第三辑“生活百态”。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孙振华专栏]

                              

和顺古镇有一些名小吃,听听都馋:“大救驾”、“头脑”、“稀豆粉”、“三滴水”、“酸菜汤”、“切肉铒丝”、“松花糕”……这些吃食每一种背后都有故事。

在和顺,我决心把这些小吃全部过一遍,从哪里开始呢?

中国地图出版社新近出了一本《云南》,编撰质量比较高,这本书在介绍和顺小吃的时候,首先介绍“寸氏豆粉”:“本地最有名的稀豆粉,可配铒丝或烤粑粑。”我想,和顺就这么大,在一个叫寸家湾的地方找这个小店不是很容易吗?

第一天,逛来逛去,尝了两种小吃,就是没有发现寸氏豆粉,直到傍晚,看到路边一个手写的招牌,上书:“寸大官豆粉(寸氏豆粉)”,心想,会不会就是这家呢?半信半疑,随着招牌的指引走进去,越走越不像,拐进一个路口,如果不是一个旧木板上用毛笔写着“寸氏豆粉”指示方向,我都打算放弃了。又拐了两次弯,走进了一户农家的厅堂,真就是大名鼎鼎的寸氏豆粉。

一个小姑娘,正在看“美术高考必读”,我问,有稀豆粉吗?她说,卖完了,现在只有

豌豆粉,要吃稀豆粉明天早上来。豌豆粉和稀豆粉有区别吗?她说,豌豆粉是凉的,稀豆粉是热的。我决定先吃一碗豌豆粉。

小姑娘忙碌的时候,和她聊了几句。今年高考她考视觉传达专业,文化课过了三十多分,专业没过,准备复读。她喜欢美术,但读的是普通中学的文科班,没有专业老师辅导,每天只有在晚上六点到七点的时候自己依据教材,琢磨着画画,这怎么能和美院附中和高中美术班的学生相比呢?家里的墙上,挂着她用铅笔画的四幅宣传画,上面是制作豆粉的四个步骤。

正说着,她姐姐来了,小姑娘说,她姐姐比她画得好,因为家庭困难,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帮着家里开豆粉店。两年前,自家的豆粉店铺租给了别人,姐姐到昆明打了两年工,一个月以前刚回来,决心从头开始,重振家传的稀豆粉生意。

姐姐说,她家豆粉店,中央台都报道过;我告诉她,《云南》这本书首推就是寸氏豆粉,她很开心。不过,我很纳闷,既然你家豆粉店这么出名,为什么要把店面租出去呢?

姐姐说,寸氏豆粉从外婆的母亲开始,到她已经是第四代了,确实有祖传的制作奥秘,但是,做豆粉利润薄,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也只能挣几万块钱,把店面租给别人,租金远高于自己卖豆粉,所以,她外出打工,妈妈一个人在家里维系着少量的豆粉生意。

第二天一早,我又去了,吃过才知道,所谓稀豆粉,就是加了各种调料的豌豆粉糊糊,它正确的吃法是,把烤出来的江米粑粑像吃羊肉泡馍一样,掰成小块,一层层撒在上面,沾着稀豆粉吃,这是当地人常见的早餐。

在昆明见过世面的姐姐信心满满,她说,就在家里做,气氛也很好,客人就像在家里一样,会感觉亲切。她还打算在家里开两桌私房菜,“不过,这需要提前预订。”

她第一个在和顺注册了小吃商标:“寸大官豆粉”,原来的“寸氏豆粉”注册不了,寸大官是她外曾祖父的名字。她还根据当地皮影造型,亲自设计了小店的标志。我问,你妹妹学视觉传达,为什么不叫她设计呢?姐姐说:我还看不上呢。

作者:孙振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