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观点|冯博一:世界以我们设计世界的方式,不断地构造着我们自身

【导语】2021年10月28日,“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费俊作品(2013—2021)”在武汉合美术馆开展,展览展出费俊近年代表性新媒体艺术作品11件\组。此次展览由合美术馆主办、中电光谷支持、某集体ART+TECH协办,冯博一担任策展人,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为展览学术主持,展览2021年10月28日下午在合美术馆正式对外开展,开幕式因疫情原因推迟举行。在展陈设置上,费俊将合美术馆展场幻化为一种“让渡空间”,每一位观众的感受,都是通过新媒体的媒介给予展开和实施、完成的。观众可以从三个维度来了解费俊的创作:一是身体性,通过观众身体的诸多感知器官进行触感体验;二是互动性,这种互动性不是观众简单地处于看与被看的关系,而是具有带入感地直接参与和进行能量转换,并形成一种激活的交互现场;三是新媒体性,相对充分利用新媒体艺术特征和技术支持,构成一种新奇、炫幻的视觉语言方式,而超越了现实层面的“我不在我所在的空间”之中。同时,费俊这次个展也是作为“@武汉·2021”的项目之一。


艺术总是伴随着媒介的日益更迭和演变。在当今艺术与科技结合的高歌猛进中,数字化技术为艺术家创新提供了多样选择的可能,新媒体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宠儿,诱惑着许多艺术家开始通过新媒体方式进行创作。而伴随着新媒体艺术的革命,开始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线性表现模式,也超链接地为观众带来一种从未有过的多维互动体验。

HFVqGO5qWYlgSDsRQaElrHcxsc2LgBkfbJFTffMN.JPG

费俊在合美术馆“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费俊作品(2013—2021)”展览现场

艺术家费俊这些年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实践,正是以艺术与科学的多媒介方式,从各自相异的角度,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在数字化生存的控制时代,艺术与科技之间的认知、想象和实验。费俊的这次个展,不仅是他个人化创作的展示,更多的是他与时代同步,通过新媒体艺术方式,不断地改变当代艺术在功能上的有效作用。从中可以看到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崛起与进步,也为未来当代艺术的发展提示出了新的课题与方向。

其中,由费俊的创作所引发的新媒体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公共属性问题,我以为最值得关注和讨论。或者说,费俊的这次个展,主要是以他新媒体艺术作品和观众直接的参与性、互动性的线索给予呈现和展开,直接牵涉到公共艺术在数字化生存的新环境、新观众之间的关系,扩充了新媒体艺术从视觉、身体感官和情绪联结的容量,尤其是聚合了新媒体能量,使艺术改变生活成为了可能,抑或意味着一种“新型公共艺术”的生发与递进的实验过程。

按照我们惯常的认知,以为在公共空间的城市、街区、美术馆,以及乡村田野等等室内外创作、放置一件雕塑、装置等作品——尽管有些作品与周遭自然的、人文的环境有着就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就意味着具有公共性了,那是现代主义发展阶段对公共艺术认识的一种创作方式。这种类型的公共艺术,对于观众来说,需要带有敬仰的心态来欣赏这些作品,而这些作品却高高在上地处于静止的、被观看的状态,多少带有将观众置于被审美,被教化的境地,意味着艺术与观众的间隔距离,甚至还是一种冷漠的拒绝。随着对公共艺术认知、实践的深化,有些艺术家开始从公众个人、集体的记忆、经历,包括连接情感的物品作为公共艺术创作材料,触碰到他们曾经的生存痕迹,挖掘出背后的细节故事,形成了作品与公众,包括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一起的内在纠结互动交流。这显然是一种不断演绎的公共艺术形态。而当下有些流行的新媒体艺术,看似与观众发生了声光电般的互动作用,其实仍然与受众隔着一层,观众往往停留在视觉感官的表象层面,或只是一种简单化的视觉炫目而达到廉价互动性的体验而已。

在此,我以费俊的三件作品为例,涉及和探讨新媒体艺术中的公共属性问题。

FlMhX2gHLrpdReU3yqLwR9sk6seDlRIyamxZ89uz.gif

《智能生态氧泡》 互动装置  尺寸可变   2013  与李心路合作作品

早在2013年,费俊利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和艺术家李新路合作创作了装置作品《智能生态氧泡》。这件作品的产生,根植于北京雾霾污染的现实环境。他们制造一个占地约50 平方的半圆形穹顶式“智能生态氧泡”,实际上是建造了一个雾霾避难所。装置包含了人力健身发电、绿植空气净化和空气质量监测三个系统。他们通过改造社区健身自行车, 用人力发电来驱动空气净化装置,同时结合绿植净化来持续制造新鲜空气,以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并在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检测下,实时展示出氧泡内外的空气质量和pm2.5值。这个生态智能的富氧空间,探讨了艺术家对于空气污染这个公共性话题的深度介入,特别是通过任何公众的直接参与,使改善城市空气环境成为一种有效的可行性方式。费俊说:“《智能生态氧泡》探讨了通过创建可持续的能量转换系统来为空气雾霾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方案的可能,在这套系统里,每位参与者既是受益者,也是贡献者。” (见“费俊:艺术与科技构建碎片化时代的超链接”一文,《画廊》杂志2021年第5期,第27页)

lplmr9b58vFIByE2dbUt9N1RNZqGqigFMmACWfl8.JPG

《智能生态氧泡》 展览现场

56sEFoan57hYmN7tsO32ViOLV9gFMogxsnt6pLwJ.JPG

费俊在《智能生态氧泡》 展览现场

这种具有艺术家对现实境遇的反思,引领观众直接参与和付之于具体艺术行动改造环境的方案,不是单纯地提示社会存在的问题,或简单化的感官刺激,或情感交织的感应,而是聚集着他个人积极主动地解决生态环境的实用有效的功能。正如费俊所说:“我尝试用这种跨学科的方式来思考和介入社会问题。在我的个人实践中,艺术与设计的边界是模糊的,它们都是应对社会问题的路径。社会现场是当代艺术与设计都在关注的前沿问题,从介入社会的深度层面来看,带着社会问题的思辨性的设计,能够更加深度地介入到社会问题,并提出有社会价值的解决方案,因此也可以被理解为更前沿的当代艺术。” (见“费俊:艺术与科技构建碎片化时代的超链接”一文,《画廊》杂志2021年第5期,第25页)

我以为费俊的这件作品,既针对现实境遇的问题意识,又试图通过艺术与科技的交叉创新方式给予解决生存困境的办法和途径,这才是当今公共艺术中具有公共性、互动性关联的硬核。而他在公共艺术领域的这种多学科的交融与推演,具有利用新媒体艺术方式,超越以往公共艺术属性的价值与意义。

与《智能生态氧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费俊2021年最新创作的《水曰》。这是一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互动装置作品,观众可以通过私密性的语音输入方式与池塘中的水进行联动式的“交谈”,水则会以其原生的语言——涟漪的波纹给予回应。

r7VOxVHy2kD8C7M8oEMh0UTUPprMdcsmcpEB82ZD.JPG

mkHkIOdEffrFmW26dVH9gD4CBYZAMvan8c3gT3bO.JPG

《水曰》 互动装置  尺寸可变  2021

这是费俊以持续的新媒体艺术方式,探讨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他“尝试把科技作为灵媒,让自然以—种超自然的'自然语言'来发声和显灵,以重建人与自然的超级链接,唤醒我们在文明进程中遗失的对自然的敬畏之感。”(见费俊对作品的说明文字)他通过设置的私人话语与代表自然的水进行对话,透过水的涟漪波纹去发现人与自然的无限动态,形成若隐若现的互动反应。显然,这已经不是他对自然生态简单地勘察和客观记录,而是以人与自然重构的方式对生态遭到破坏的一种预知作用的视觉显现。因为“我们”的周围就是“自然”的存在。这是费俊对自然环境、人文生态危机的焦虑,提示出了他的一种警觉的张力作用。或许正是在这种表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生态环境的社会问题,才能在合美术馆的现场,显示出费俊这种不露声色的洞察力与表现力,并引起观众对人类生存在心理和意识上的认同危机。而这种危机意识是构成公共艺术的公共属性的基础背景。

在这里,费俊显然不是一个乐观的预言家,而是一位针对现实的关注者和边界的穿越者。也许他对中国生态环境格局充满了关切,同时他又用艺术家的眼光面对着中国的急剧变化。他借助于人与水的对话关系,提供了一些不可或缺的警醒线索和踪迹。他的作品里有许多我们需要的能量和想象。他与观众在水中流淌,感受自然的伟力。

而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究竟什么权利导致了所谓的现代化、发展观使一切过度性开发变成合理化、合法化,并最终成为社会群体共同遵循的心理暗示和行为方式?现在,我们与其是生活在一个现代化社会,不如说生活在未来的世界。在万物有灵的哲学命题中,我们都需要直面这场跨越时差的转折。因为,它为我们的生存遗留下一个共时性的生存问题,使我们深陷其中,无处逃遁。而世事变迁总是快于时序的更替,沧海桑田往往就在一刹那间。今日世界永远不会是你昨天所想象的模样。不用说未来尚在不确定性中晃动,即便是“此在”,也总是处于不可把握的“未知”里。

如果说人的灵魂有21克的重量,那么,有关人的情绪、情感是否也能量化和图像化?针对这个有趣的问题,费俊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2019年他与数学家许晨阳、心理学家刘正奎一起创作了《情绪几何》2.0的作品,这是一次跨学科合作的艺术实验项目。

gPnwT2GrZuYLlHeD4aOkn20HN5K2IhYz04aJHqvT.jpg

TfoNVtSz0jSGTO3XohkT6IYZ7lJZXmybecBV5Ygj.jpg

《情绪几何》3.0   互动装置   尺寸可变   2021 与许晨阳、刘正奎合作作品 由未来论坛和锡纯公益资助完成

kSqTqlzikCOqffOUzzzZERQGhKA8hOWfHXwjY2oH.JPG

《情绪几何》3.0  在合美术馆展览现场

人的情绪是多种感觉、意识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伴随着对外界事物认知过程的态度和体验。据说对“情绪”的界定,有着二十种以上的定义,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承认情绪是引发人们行动的主要动机,而情绪的不确定变化则是主要的表达形式。所以,人,飘忽不定的感性情绪难以量化,不可塑定,只能无尽的想象、形容或比附。而《情绪几何》2.0的实施与完成,首先是费俊邀请观众在他所设置的互动装置的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产生的情绪变幻,再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的采集,进行记录及算法合成,并将这些情绪数据,按照三种气质类型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在黑板上。这是费俊即时采集、处理和测量观众情绪数据的一种机制,使每一位参与的观众复杂多变的情绪,物化为一组组具体而微的几何图形,构成了这些观众情绪绵延不断,又迥异多维的形态。这种形态是虚拟的,也是固化的、可视的。

费俊在他所设置程序的介入方式下,对人的神秘莫测“情绪”,转化为我们可以触感的几何形状,由此获得了人“无形”和“无常”情绪、情感的承载,掀开了我们“新知”的一扇窗户。“情绪几何”可谓意味深长,具有无尽的未知和想象空间。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当观众一旦进入到他的作品之中,并按照他的规定性程序,演绎出一个个情绪的模块,指向于被现实境遇的情绪所占据的“天空深处”,其能量的释放或许是不可承受之轻,却充满着个体生命的重量。因此,费俊在这件作品中,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让渡空间”,仿佛每位观众都在调动身体的器官,寻找着情绪的轮廓、形状与位置,于是派生出那些林林总总的情绪碎片,而无数人“情绪”的无止境、无限量,如同世界上人没有相同的指纹一般,成为作为人存在的多维显现。这是费俊的新媒体艺术能够给观众带来的一种全新的触感视觉,甚至还有着一种“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的深刻体验。

OsZpCd1mQFIUjjuCAAztjOEeM9AavB9APiD2SK7Q.gif

MMkvRLj26vqceSu5FhAP6fj0YqpKmVlsxZrmyRW5.jpg

《时间没有开端,空间没有边界》3.0  动态灯光装置  尺寸可变  2021

与某集体 ART+TECH合作作品 In collaboration with MOUJITI ART+TECH

dwpl3Zq7zGibaJYJk34l7hngDSiDstjPvbhOtxmR.JPG

《时间没有开端,空间没有边界》3.0 展览现场

现代化的影响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但在认识论上对于人类主体无限能力的崇拜,以及经济领域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正是现代化得以滋生的土壤。当现代化以其动人的诱惑和无以复加能量向我们呼啸走来时,它高高擎起的正是“发展”的这面大旗。发展的价值观似乎是超文化的,没有民族性,甚至也没有界限。这就为这种观念所提供了进化的哲学基础,并导致或潜隐于现代化背后的自然生态失衡、失控现象的存在。而从未有哪个时代的人们象现在这么对“当下和未来”如此的纠结与不确定,我们似乎也都在狂热地渴望在下一次全球转向中占据先机;同时,也从未有哪个时代,“未来”距离我们如此临近,那些曾经难以置信的预言,如生物工程、遗传密码、人工智能等等,转瞬就开始实现了。高速运转的社会系统推搡着我们,甚至有时一步就能抵达曾经遥不可及的未来。

幸好人类拥有与生俱来的自觉反省和改变现状的热情,这既包括科学家、人文学者,也包括具有问题意识的当代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家不是哗众取宠的炫技或新概念的贩卖,亦不能“一个人”去战斗,他们需要灵魂附体地设置现在,针对未来,以期形成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合力,提示和解决现实问题,创造未来。而这恰恰是当代艺术范畴里重要的意义——以一种艺术方式唤醒我们对社会乃至世界的责任,激励人们去实现愿景或修订时弊,并尽力使所有的人都参与到未来世界的建造中,从而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vJeF164QKqO26KrSHRB1rwe4yQKid210AXBl6qIl.gif

O3DKHRYCpnTaDYGDPRSkM1cftUzAbRFlAseNHW9a.gif

《飞鸟集》互动影像装置  1200x200cm 2019

o8bvUwn0RJ2DE2BggsqIYCEkADsjiEHvILTlUl5h.JPG

《飞鸟集》展览现场

作为艺术家,对时代文明进程的敏感和利用新的科技手段,将导致其艺术观念、创作方法和作品视觉上的不断变化。而每个具有这种明确想法的艺术家,应该会在时代的转折时刻,以多种艺术方式,呈现出其中的思考、判断和作品视觉艺术的转化。这种将时代变迁的能量赋予艺术创作,往往具有这样的价值意义,甚至能够产生一切可以重新再来的期待。

那么,从合美术馆的空间到费俊的一系列具有公共艺术属性的作品,再链接到全球化的现实变幻,由此延伸到了观众对自我、对生存思考的结果,一并构成了他所设置每一件作品完整的循环系统。可以说费俊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为我们扩展当代艺术的范畴,提供了一种新的介入方式和视觉文化的样本。这既是我们探讨艺术家费俊在“混合场域叙事”创作的文化针对性和公共性,也是在合美术馆策划费俊个展的现实依据。因为,世界正以我们设计世界的方式,在不断地构造着我们人类自身。

作者:冯博一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