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 | 聚焦器与土的关系:“埏埴为器” 中日陶瓷艺术特赏

2023-02-08 08:54

2022年12月26日,“埏埴为器”——中日陶瓷艺术特赏在上海BFC外滩金融中心京都之家 (Kyoto House) 举行。展览邀请了40位来自中国与日本的陶艺家,以“埏埴为器”为题,聚焦“器与土”的关系,以土为事,探讨当代之“器”,是如何突破了物象表层原始机能的遮蔽,以及现代性精神意志的覆盖,解构世俗之藩篱,冲破思维之桎梏,回归到物的本真、象的原形。

策展人谈到,此次展览缘起于2019年,届时的展览呈现脉络以京都的匠人作品为主。而今年的展览不同于以往,既汇聚了京都陶瓷协会、清水烧协会等陶瓷匠人古朴典雅的作品,又融合了中方陶艺家风格迥异且极具现代之美的作品。中日两国的陶艺作品在展览当中交相辉映,借此探讨中日两国陶瓷艺术发展中互文镶嵌,循环往复的文脉关系。

此次展览的主题“埏埴为器”,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为“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策展人还谈到,一方面我们希望借由展览的呈现将观看视角转回到陶瓷本身,探讨器与土之间的哲学性关系。事实上道德经中“埏埴以为器”的“埏”意为用水和泥,而“埴”指的就是陶土,那么“埏埴为器”本质上是在叙述积土成器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会被器物的形态、纹路、材质、肌理所吸引,从而忽略掉它最原初最本质的状态。另外一方面,希望艺术家们通过展览的平台进行更加多元开放地交流,这也是后疫情时代之下人们最本质和迫切的诉求。疫情造成了许多分离与割裂,无论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还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然而正因如此,当下的跨文化探讨更为弥足珍贵。我们以何种态度面对这种讨论,又以怎样的方式去思考我们与自身、他者、乃至万物之间覆盖与被遮蔽的关系,是当前迫切的诉求,也是此次展览想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此次展览借由“万物皆生”、“吐故纳新”、“返本复初”三个篇章展现中日陶瓷艺术文脉之间的交织互鉴的能动关系。

万物皆生

万物皆生于土而反于土,烧陶制瓷的过程也是器物生长的过程,如同生命的生长。几个世纪以来,匠人们掬一捧土,塑泥为器,传统的技艺、原初的器型在手与泥的碰撞之间,本能的展现出手部的态势与动能,在这一互动之中释放出一种自然朴拙的艺术感受。此篇章聚焦传统的技艺和器型,借由手这一媒介探讨器与土之间的依存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43e51c5493edfca9229b864544fe476b.png

《曜变天目》,土渕善亚贵,图片由京都之家提供

本篇章中既囊括了来自京都的改良传统工艺的陶瓷匠人又包含了中方跨越千年将传统技法延续下来的陶艺家。例如来自京都的陶艺家土渕善亚贵是京烧·清水烧陶葊工坊第四代当家,以烧制曜变天目见长。本系列中所包含的虎珠天目因杯盏上的釉色纹路形似老虎眼睛故得其名,其制作工艺是在坯体上挂两层或三层不同的釉料,使烧成的天目带有变化无穷的纹理。这亦是土渕善亚贵在研究古典天目过程中制成的独创天目之一。而同一组中浅绿色的叶天目也是天目盏的其中一类,早在宋代的吉州窑中就出现过。制作叶天目时,先在胎体上施一层釉,然后在经过特殊处理的树叶上施一层淡釉,再把树叶贴在瓷坯体上烧制而成。经过这样加工过的釉碗,有种质朴的野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a02a0a673f136ac7bb0ff8e899eccae1.png

《菊纹绞胎茶碗》,祝琛,2018,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而来自中方的陶艺家祝琛擅长绞胎瓷的创作。绞胎瓷亦称“绞泥”、“搅胎瓷”、“透花瓷”,是于唐代出现的工艺。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糅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烧制而成,因此绞胎陶瓷每件作品都有独一无二的纹理特色。作品绞胎海浪系列的纹样与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作品神奈川冲浪里有着异曲同工之似,象征着中日两国陶瓷历史文脉的交织互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399192b7eb40913426903dd2105d9a49.png

《⾼琉风铃壶系列》,周凉凉,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73be682bb24b26b29afc1aabfed5d0ff.png

《黑樱花瓶》,斋藤云乐,图片由京都之家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0dddf035c1bdb2fb8abf9f89f37b7af3.png

《盘子 花詰樱》,森俊山,图片由京都之家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4e175b024dc728525f200c74db71e452.png

《宋韵执壶》,蒋力,202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6441800dc70459ed05d03ff2abd98bba.png

《瑞凫香薰》,童博闻,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吐故纳新

器物跨越了时间的藩篱,从数百年前的传统技艺出发,历经了时代的变迁与审美的更迭,涌入进我们当下的文化语境。在这一演化路径之中,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交织,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互文镶嵌的关系,即“合”的状态。此篇章基于这一状态探寻器与土在传统和当代之间的微妙联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135d23b04348058f3d744861fe60dadf.png

《六堡器-221102》,吴昊宇,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陶艺家吴昊宇的系列作品也是吐故纳新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作品《六堡器系列》是Haoyu Studio团队进入广西黑茶产地六堡镇,取苍松六堡茶厂的有机茶园的天然山泥,历时6年的研造而成。共推出4款冲泡六堡茶的利器,茶器以轻薄、更实为特点。壶内壁施薄 “六堡茶树灰釉”,天然环保,既利于茶香气扩散,又保持陶壶的通透“呼吸〞。更好的还原了茶叶的天然滋味。是一组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和人文情怀为一体的杰出作品。

来自日本的陶艺家川崎贵生的作品运用传统的志野烧工艺,烧制出来的釉面会出现无数小孔洞,如同柚子皮一般的质感也是志野烧的特色。同时匠人在此基础上结合运用高浮雕和浅浮雕技法表现出龙、狮、鹰、鹤、松、梅等吉祥图案,再用描金技法上色。在饰有松、樱、梅等植物的器皿上采用颜色较为显眼的现代釉色与传统的技法形成对比。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传统与现代性结合的粗狂、朴拙之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3bdc7327fc57fd381cb154e1695ff375.png

《月光山水金银碗》,冉祥飞,2016,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来自景德镇的中方陶艺家冉祥飞作品用新兴的工艺于器照之上再现自然风光。其中,《山水版月光系列的金银碗》采用景德镇最好的高白泥做为原材料制作,经过1330度的高温烧制,而后在成瓷表面施以纯银粉再绘制山水图案。银会随着使用,而颜色发生变化,最后每一个碗都会呈现独一无二的美感,是一件有生命的,可以记录生活痕迹的碗。因为银的光泽与月光相似,又绘制了山水故称月光山水金银碗。作品《微风盘》利用3D建模及打印技术,将微风吹拂水面的瞬间美,凝固成永恒。用高压注浆工艺实现盘体厚实的分量感,表面施以景德镇传统的影青釉 ,而后以镀金/银的工艺作装饰效果,达到镜面反射的效果。陶瓷的坚硬质地上呈现的是流水的温柔质感画面,将自然星现于方寸桌面之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7f720d98d9ea574fffc6fb98ce158308.png

《瑞霭》,钟声,201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陶艺家钟声,利用宋代瓷片作为创作元素,与大漆工艺结合,形成全新的艺术视觉效果。作品《远黛》使用金缮工艺将龙泉残片与大漆结合塑造而成。作品《宋韵》同样地将建盏残片、大漆结合,同时表面附上一层金箔。而作品 《瑞霭》 还使用到磁州窑的残片。将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残片与漆艺融合并再创造形成独特风格体现出作者将传统与现代对接的艺术理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f74c806d6406fd779e8592ca901d450d.png

《银彩大砵》,吴海东,202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ff826740b44495ce589fb93ba589858c.png

《竹器》,李振,202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49e25a5dcffa954261e0a227f895194e.png

《青花游鱼对盘》,罗爽,2021,图片由椋木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48731f6f40f51a8e83eb3dd937ed85f0.png

《青白磁注器 (突起文) 酒壶》,吉川 充,图片由京都之家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72de959bde7de20f1df2036513d3b346.png

《折片系列》,吴非,202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返本复初

地吐生万物,物乃土之作为。泥土借由手的动作,人的意志,最终成为思想精神的物质外化。此篇章从“泥”与“形”的关系出发,探寻艺术家运用传统技法的变体来塑造器的形式与状态,从而呈现出对“形”的抽象或具象表达。同时,当陶瓷文化进入当代艺术的语境,艺术家的视角又转而聚焦于器物最原初的状态,回归了一种“新的传统”,呈现了一种返本复初的朴拙之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00cc2d41c0bf7415a5031c6b8533bd5f.png

《悄然的变化》之2,金贞华,2013,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这一篇章陶艺家金贞华采用最古老的拉坯成型和泥条盘筑技法,来做当代的抽象性表达。她的作品相似却不相同,不重复,形态一直变化着,成为独一无二的生命体。生命的瞬间律动来不及停留就悄然逝去,是如此的美丽而短暂犹如昙花一现。艺术家创作了 《悄然的变化》这系列作品,想把这稍纵即逝的美丽永远停留在作品中。表达“此时”的拥有,记忆生命的稍纵即逝。可以说这组作品既通过优雅的形态来表达个人情感又体现了抽象的绘画、雕塑与陶瓷材料的联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e10af2f2d010dd4e0b325261049adeda.png

《Variation》,辛瑶遥,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陶艺家辛瑶遥,专注于研究出极薄陶瓷,用现代的工艺语言表达古典气质。在辛瑶遥看来,瓷,虽是泥的重塑,却更接近于水的质感。在作品《Variation》中,艺术家将瓷如纸张一样进行裁剪,用薄至0.3-0.5毫米的瓷片排列组合出器皿,带着薄瓷的易碎感让人不敢触碰,却在形上定格出纸张版的柔和、舒张感。她的作品从数学中寻找抽象造型,寻找“秩序、匀称和确定性〞,同时在技术层面又具备一定的难度。堪称当代艺术中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碰撞结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6115f1e7f80407327bc1f6990e57e07c.png

《圆心》,宋涛,2016,图片由京都之家提供

此外,展览还通过“见器如常”篇章呈现了艺术家吴昊宇设计的日常之器,邀请观众透过器物窥视平凡的日常,觉知日常器物里那宏大却又充满神秘的无形世界。在“器与土”篇章,艺术家宋涛通过一系列介于完成与未竟之间的作品,为观众呈现了泥土经由手的动势成为器物的演化过程。这组大小不一的器物——完整的与破碎的、光滑的与粗糙的,形成一种极具张力的美感。在器与土的流转之间,器物仿佛又回到了一种最原初的状态,一种返本复初的朴拙之美。

艺术家宋涛表示“自己的创作是将陶土作为材料,是一种观念的表达,就像此次参展的作品,以画圆为主,表达的是轮回的概念。”

他还谈到,中国陶瓷艺术尤其是当代器物领域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进步空间。如何创作出能够彰显个人风格且避免同质化的作品,是当下中国陶瓷艺术发展需要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如今艺术家们的工艺、手法都已相当成熟,那么未来的关注焦点将会聚焦在如何形成自己的品牌、个性化的辨识度等等方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22e304032230d3f569a513e0f8bb8773.png

《白瓷杯子》,邱喜龙,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2a99f0cc4398165d77d985d786eaff8a.png

《子玉 胭脂》,雷杰,2020,图片由艺术家和桃山房工作室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a888053f8ed3426c0d4219ab5b55e5ac.png

《水纹大花器》,谢东,2008,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0b10bfb015c6f8fc1b0f0c89fb38cef4.png

《物·器》系列4,王川,202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6b740d637078485f1049a8f633f9c075.png

《虚室·蜉蝣》,吴非,202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faefcbdea11916a27265e09317681287.png

《见器如常系列》,吴昊宇,202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一系列艺文事件与学术分享,聚焦技艺与形制、思想与方法,不断探寻“器以载道,物以传情”之精神,比如1月13日举办的中日陶瓷艺术对谈活动,以“浅谈中日陶瓷艺术之美”为主题,京都之家Kyotohouse 高级产品运营经理纪廉锐担任主持,邀请陶艺家、设计师、艺术家宋涛,策展人王乃一,京都艺术大学上海事务所所长、设计师刘昊星等嘉宾,通过主题阐述及深度对话的方式,就中日陶瓷艺术、技艺传承与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共同探讨中日陶瓷美学艺术之美。

“埏埴为器”——中日陶瓷艺术特赏

2022.12.26–2023.2.28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伯耆 叶子、卞晓东、川崎 贵生、光武みゆき、福冈 まさえ、高木 岩华、冈山 高大、谷口 翠云、加藤 清昌、加藤 仁美、蒋力、吉川 充、金贞华、雷杰、李振、罗爽、清水 明、邱喜龙、冉祥飞、森俊山、山本昌弘、山冈 高广、上坂 妙、释 博史、宋涛、田中 大、土渕 善亚贵、童博闻、王川、吴非、吴海东、吴昊宇、谢东、辛瑶遥、伊藤 典哲、伊藤 嘉峰、斋藤 云乐、周凉凉、祝琛、钟声。

【主办单位】

KYOTO HOUSE 京都之家

【后援单位】

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学术支持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陶瓷设计工作室

复星艺术中心

京都陶瓷器协同组合连合会

京都青窑会协同组合

【共同举办】

国际匠人协会

BFC外滩金融中心

作者:陈耀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