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访】“场域小王子”张钊瀛

2015-03-19 08:27

张钊瀛

  【编者按】每次见到张钊瀛,他总是笑眯眯的,白白嫩嫩,一口广东普通话,一看外形你会把他归为“萌系”或“犬男”之列。但是他的作品又全然不是,大量的作品背后都是以个人经验所获取到的新闻及社会现象为出发点,以一种戏剧性、场域性的手段带你进入另外一个时空。曾经学过九年表演的张钊瀛,总是能轻松地把观众牵带进他设定好的剧场。

  张钊瀛笑说最近他看见《泰坦之宴》都要“吐”了,光是在北京就展出了四次。但这种“吐”相比也是幸福的“吐”。他的这件“剧场装置”的频频曝光,从另一层面也说明不同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对它的肯定。这件《泰坦之宴》在2013年获得罗中立奖学金一等奖并被重庆美术馆收藏,也在最近相继在今日美术馆、罗湖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草场地EGG画廊展出。不同的场域来看《泰坦之宴》,倒也是常看常新,就像同一个剧本,每次都演绎出了不同版本。

《泰坦之宴》系列

个人项目中《泰坦之宴》EGG画廊展出版本

第二届CAFAM未来展中《泰坦之宴》展出版本

第五届新星星艺术节中《泰坦之宴》今日美术馆展出版本

  雅昌艺术网:发现你的作品都极具剧场感,这种戏剧性是你所迷恋的吗? 

  张钊瀛:其实我一直对戏剧很感兴趣,因为我觉得现在很多艺术的形式大多是用一种梳理式或者是从表象就能看艺术家工作逻辑的方式进行,而我尝试着一种更内在的工作方式,戏剧恰好很好的表达了这样一种独特的工作逻辑思维。我在做作品时常使用的是场与作品形成关系的方式,而剧场在很多时候可以更丰富和多元的加入了更多元素使得现场和作品的关系更密切了,也使观众迅速进入一个陌生的非常规的环境中。  

  雅昌艺术网:最近你的《泰坦之宴》在北京有多次展出,能先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系列的作品吗? 

  张钊瀛:《泰坦之宴》是我的毕业作品,讲述的是通过制造一场为抓到巨人而设的宴。人们在晚宴中的各种残忍的举动以及人性的扭曲畸形,从而投射出现实社会的“人吃人”的心理现象。巨人瘫坐着,无论肢体、神情,都是无比疲惫,仿佛再也无力撑起那庞然的躯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巨人,都想成为这样一个巨人。这个巨人可能要付出代价,可能是遍体鳞伤,已经累到需要一个指引者来沟通,需要生命的一个轮回。

  每个人都是凡人,普通人获得成功便成为英雄,而英雄倒下便回归凡人。若能再一次走到辉煌就便又成巨人,巨人就是凡人,他无法承受世界给他的压力,他的创世纪狂想使他不朽,但巨人太累了。今天,甚至整个社会都面临这个问题。

  每一组作品中,都包含油画、雕塑、装置及影像作品。油画就好比是舞台上的背景,雕塑就是舞台上的道具,而影像和装置就是演员,观众也就是舞台下面的观众了。我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位导演,可以自己安排一切。 

《转氨酶》系列

《三酸甘油酯》系列

《马杀鸡》视频作品

  雅昌艺术网:这次在EGG画廊展出的个人项目中,《三酸甘油酯》、《转氨酶》,以及《马杀鸡》视频等系列作品也反映出了这种戏剧感。  

  张钊瀛:读书期间,我有在比利时留学一年半。《三酸甘油酯》是我留学期间的作品,作品名称灵感来源于日本漫画家伊藤润二的作品。我感觉这系列作品像是人的一种分泌物,讲述的是人在社会形态作用下对原始本能的渐渐削减和伪造社会新闻的故事。

  同样到了《转氨酶》,也是讲述我对社会中一直认为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有图有真相”的质疑。我留学期间,住在比利时的一条河边,当地的新闻报纸上每天都有关于在这条河上所发生的各种新闻。每天推开窗户就能看见的河流,我从来没有亲眼看到的新闻却每天都在身边发生。为此,我还观察了一个月,我怀疑新闻的真实性,但又不敢确定。于是,我虚构和想象了这些只有文字却没有图片的新闻内容,我帮助他们制作了配图,而为了让图片感到真实,我用了感觉很经典的老照片形式去,描述新闻内容,让其经典化或是历史化。

  而到了《马杀鸡》的视频我是将“泰式按摩”的译音转化成马和鸡这两种生物,并将其拟人化,希望从中讨论关于社会元素相似时我们通过一定催化作用,我们的社会身份或者社会分工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雅昌艺术网:你有意识的将作品现场进行自我设定吗? 

  张钊瀛:对。这种对场域的自我设定,能让观众被内设为一种对我作品的最原始反应,而这种反应有利于作品传达的深刻性,或对我作品的持久后发的思考。利用对架上作品的“现场恢复”使观者进入一种由我安排预设的现场“陷阱”当中。创作的主题其实是和社会或者我称为“社会人”中的矛盾关系有关,因为我小时候开始就喜欢表演,也对荒诞剧感兴趣,这对我观察社会或在做作品时希望通过演绎的方式来表达。  

  雅昌艺术网:戏剧性是你这几个系列的共通点。听说你学了九年的表演,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曾想把你培养成表演工作者吗?

  张钊瀛:其实小时候我父亲希望我能成为律师,然后报名了一些学表演的团体,戏剧表演伴随了我整个童年,而他们原来是希望可以练口才,结果口才没练的很好,肢体动作却又开始多了,有点多动症,后来就又转学画画了,可能老实点了。

  其实我小时候很感谢父母和小学到大学的老师,他们很鼓励我做很多业余的事儿,尤其是表演和主持,这让我埋下了一个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奇怪的逻辑方式。可能是小时候经常要排演,甚至道具服装都要考虑,这关乎到我更关注的点,就是观众的观感和呈现。现在的观众我觉得比早前对作品的要求有更独立的思考,很多时候我希望得到不同看法不一的声音。他们会让作品的丰富性或者对后期作品的延伸有一定的作用,戏剧表演离不开的一面墙就是“观众”,而作品最终逃避不了呈现。

  雅昌艺术网:看你的作品图片会发现,你对绘画风格信手拈来,而且都表现的不错。雕塑、装置也是如此。你对材料的掌握能力很好。除了戏剧感之外,你还喜欢用系列的创作方式将这种观感加强,并进行自我设问。例如你的《宣言?宣言!》《生活?生活!》《拆?拆!》《塔罗?塔罗!》《对话?对话!》等等系列。

  张钊瀛:我比较感兴趣去挖掘人的“集体无意识”所反射的行为方式,我把它看似一种催眠状态。使观众受到作品与现场气氛感染而挖掘其和平时本心性格完全不同的感受,同时又助长了这种气氛。个人在这种气氛感染下引发的思考,使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被挖掘出来 。

  我觉得现在很多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们比较喜欢的关系是一种清理和干净,是一个做减法的游戏,恰恰我看到这个游戏的时候,我发现戏剧给我的是一个做加法的游戏,或许这种加法会有一种新的可能性。

  我是一直对戏曲跟舞台艺术比较感兴趣,制作的整个场景是为了一个现场表演而制作的,重组了这个剧场的感觉因为它具备了不但是时间因素,更多的是剧情因素,所以细节的穿插是对剧场的表达有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剧场是一个比油画和影像这些艺术形式更丰富的一个表达方式,我觉得现在非常需要去摸索一种新的关于戏剧的艺术方,希望可以进入这个语境去尝试完成另一种叙事的过程。所以说我觉得场景中细节成分是有所考虑的,而并不是无缘夹杂的。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徐婉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刘马三

      小王子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