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应金飞:无界之界 无常为常

2015-06-04 00:00

  应金飞:无界之界 无常为常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应金飞

  折射之一

  作为绘画来说,内容与形式孰轻孰重?我认为,作者应该有自己的基本标准,就是你是否遵循内心而创作?我认为,没有人会过多地研究你作品的图释背景,首先感染观者的一定是作品的形式和精神。至少,我的方式是形式先行。之所以说“界”是因为每一种艺术类型或画种都有其自身的语境和审美系统。就我而言,我更喜欢以一种外在的、陌生的、单刀直入的方式介入。因为在我看来,形式和精神是我理解的创作规律的核心,从这个层面上说“界”是不存在的。

  家宴(版画) 2008年 应金飞

  如果一个艺术家需要自由地运用各种艺术系统或其他不熟悉的画种来完成作品,应当具备一些绘画艺术的规律性知识结构,就我个人的知识背景而言,其一,需要对基础的理解和技术的沉淀。基础即绘画的基本规律,包括造型、构图、构成、审美等一般性内容,如何定义基础?比如不少人把造型能力作为基础一部分来理解,但什么是造型?能准确地把客观对象通过素描写生出来,但这并不等于你就拥有了造型能力,现代科技如照片等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你只是拥有客观再现能力而已。完整的造型观应该是通过学习来建构一个自觉的造型方式,具有主体再创造特性的谓之造型,当然造型能力也包含再现能力。我的各类创作都得益于我对于素描的理解和演绎,当你真正理解基础含义时,一切艺术方式都会变得简单。其二,需要对版画创作以及版画的抽象性形式语言——包含构成、材质、各版种技法和肌理效果等深入学习,这对于提升视觉艺术的整体素养具有很好的作用。如铜版画以精细和丰富见长,它在金属与纸张、金属与人手的对话中获得一种力度。铜版腐蚀后的痕迹更带有一种被啃咬的肌理,这就是版画语言上的特色。版画创作非常强调创作者的主观视角,而不是对客观物象的依赖。比如黑白木刻,一刀下去,非黑即白,没有中间地带,素描在这里完全用不上。这就要求创作者穿透客观物象,去了解最本质的物性,所以版画的这种独立于客观视觉世界的训练方式更能激发重新组建画面的能力,并从中获得对于其他画种的自觉与自信。

  一纸繁华(版画) 2011年 应金飞

  我敬仰莫兰迪的禅宗式绘画,但这不是我追求的创作方式。我不习惯用一种熟悉而又熟练的方式绘画,未知的可能更使我兴奋,其实当你对事物的看法或态度到达一定时候,你可以无所谓以何种形式与类型来做作品,因为这并不重要。所以我不太在意画种的分界。我的创作受其他艺术类型的影响较多,也乐于尝试不同类型的创作,比如我创作版画时基本不会参照版画作品以及版画语言的思路来构思,画水彩也不会观看有关水彩方面的作品,创作壁画、设计等都基本如此,反画种参照。也许这是我这些年来作品总是没有显现明显的风格化倾向的原因。譬如黑白木刻并不是我擅长的版种,只是认为它还有我想要的某种可能性才会去尝试着做,才有了后来的《家宴》。

  这些都涉及与风格化有关的问题。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作品需要辨识度,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忠实于自己心灵和独特感受的必然结果,当一个艺术家在思索自己风格的形成时,首先要明白:风格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模仿出来的,风格就是你这个人。它是艺术家对最具表现力的形式因素的提炼和强化而形成的,在艺术实践中,要细心体察那些体现自身感受的绘画语言在画面中的表现力,并努力将内心体验的造型语言发展,使之渐渐成熟。在探索性的尝试中,一旦它们自然形成作品的鲜明特征,作品的个性特征即随之而来,然而,风格并不是刻意追求就能实现的,应更多关注感受和表现的过程。

  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个“造化”指的是我们的客观世界。对于创作主体来说,应该尊重自己的视觉感受,通过用心体悟和大量实践,从中找出具有视觉价值和精神价值的部分,来建构自己的绘画系统。但从另一角度讲,风格化也容易成为一种保守的惯性,我不喜欢那些孜孜不倦地追求这种被贴上标签的“个体”和不变的“风格化”。所谓“去风格化”指去掉刻意符号化的这一层面的东西,主体独立的视觉才有变化,不仅在艺术类型的选择上有变化,即使同一类型也应变化无常,无常恰恰是我的常态的创作方式。常态的和不变的是独立于内容以外的、不受诸其他如文字等因素干扰的视觉形式语言和视觉规律的把握。

  一纸繁华之梁启超(版画)应金飞

  艺术表达的是精神的真实,通过秩序和变化的统一得以实现。没有秩序,我们会迷茫;没有变化,我们会厌倦。绘画的视觉规律体现为作品中表现对象的平衡,如线条、面、空间、节奏等比例关系等抽象因素,结合我们日常视觉经验表达物的情绪联想。视觉艺术的目的不是对现实的、内容的描摹,而是通过形式传达的。

  今天的文字和语言对于视觉纯粹性和敏锐性的侵蚀,使得人们往往把意义凌驾于视觉艺术本体之上。缺乏视觉敏锐感的人,他们似乎更乐于用耳朵去欣赏视觉艺术。这就是为什么有小学生在观看绘画作品时会说“这幅画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也是我为什么反复强调要对视觉形式语言的重视,欣赏一件艺术品,内容都不是我首要关注的,我只在意这件艺术品的形式和精神。正如歌德所说:“题材人人都看得见,内容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形式对于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形式是一个复杂的难题,在视觉艺术中,它是内容的存在的方式,是内容结构和组织形式的外在表现,没有形式的确立就没有艺术的表达方式。

  本文原标题:无界之界 无常为常——我的创作方式,作者系版画家应金飞,刊于中国文化报2015年5月31日,转载请注明出处

  应金飞

  1967年生于浙江仙居,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副主席,现任浙江美术馆副馆长。

  作品曾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展银奖,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展银奖提名。第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版画展获奖提名。第二十届全国版画展中国美术提名奖,第四届观澜国际版画奖,第三、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第十一、十二、十三届浙江省美展金奖,回望中国——辛亥百年综合美术大展优秀作品奖,第二届全国小幅水彩画优秀奖等。特邀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综合材料绘画特展、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等,水印版画《雕版印刷》草图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主要出版物包括《应金飞素描》、《素描的高度》、《速写的高度》等。

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