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快讯】以艺术之名:八位香港艺术家台北展出多组装置

2015-08-17 14:48

海报

  雅昌艺术网讯 2015年8月15日,“以艺术之名—香港当代艺术展”于台北当代艺术馆展出。此次展览由香港艺术馆总馆长谭美儿(Eve TAM)策展,共展出八位香港艺术家的十三组装置作品,集中呈现游走在东西文化、传统与现代之间、注重日常性、社会性的香港当代艺术。这八位艺术家分别是又一山人(黄炳培)、伍韶劲 (Kingsley NG)&张慧婷(Stephanie CHEUNG)、文晶莹(Phoebe MAN)、邓国骞(TANG Kwok-hin)、黄照达(Justin WONG)、程展纬(Luke CHING)、林岚合作社(Jaffa Lam Collective)。

  谈及此次策展理念时,谭美儿表示:“我们可以藉此机会对香港艺术做焦点演绎,让对香港艺术感到陌生的观众,留下一个鲜活的‘香港印象’,并且从中发现到一点点自己。香港艺术一直游走于东与西、古与今、新与旧、本土与国际不同场域,有一种强烈的‘中间性’。艺术家很多时候在微小的日常事物之中,微观生活经验,所以香港艺术也带着浓烈的‘日常性’。不少当代香港艺术作品更卸下传统纯艺术的皮相,游离在是艺术或不是艺术,似与不似之间,以艺术之名提出一种生活探问,一种倡议行为,甚或一种社会行动。这种‘似是而非’的特性反映了香港当代艺术的走向。这种重视过程及群众参与多于制成品,竭力把艺术还原于生活,以艺术介入社会的‘作品’,其实是‘反博物馆’、‘反展览’的,所以我们希望展览只作为一个引子,引发观众的好奇,从而对艺术和生活重新思考。”

  此次展览由港台文化合作委员会主办,香港经济贸易文化办事处(台湾)协办,香港旅游发展局及香港贸易发展局支持,香港艺术馆及台北当代艺术馆联合筹办,为台北“香港周2015”参与节目。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1日。

  【参展艺术家及作品】

  又一山人:《這是我家︰有喜有悲》、《无常》

又一山人《這是我家︰有喜有悲》手工刻字于塑料帆布上 尺寸因场地而异

2015年 图片源自台北当代艺术馆官网

又一山人《這是我家︰有喜有悲》手工刻字于塑料帆布上 尺寸因场地而异

2015年 图片源自台北当代艺术馆官网

  多年前,又一山人(黄炳培)开始以红白蓝帆布作为创作素材,因“红白蓝”帆布在香港是常见的建筑和包装物料,深受返乡探亲者爱用的旅行袋,也是用这种材料制作的。“红白蓝”被视为香港精神的象征—平凡而实干、草根而具生命力、大众化、日常化,因而在民间大受欢迎。又一山人发现,“红白蓝”帆布其实源自台湾,但是流传到香港后改变了一些颜色。此次到台北当代艺术馆参展,又一山人特意把“红白蓝”带回它的原乡,并在展前进驻邻近的成渊高中,邀请三十三位高中生参与创作,将他们的个人心声或家园见解浓缩成简短的标语文字,进而将这些文词逐一刻写在尼龙帆布上,最后成为张挂在美术馆大墙上与公众分享的一件集体创作。《这是我家︰有喜有悲》将个人作品延伸成集体创作,整个过程,不仅响应了人与人的相互需要,也就地建构了一种新的艺术场面、人文景观和人际社会关系。

又一山人《无常》装置,209.5 × 79 × 74 cm, 2 pcs,2009年

图片源自台北当代艺术馆官网

  《无常》强调艺术于个人观想和自我提炼的另一功能意义。对又一山人而言,“艺术品”也可以从个人品味出发,成为一种纯粹的“私人习作”。如204展间的《无常》装置,可以从日用家具的沙发、茶几和书架,重新组合成完结此生的个人棺材;电视屏幕上同步播出的,是书法家钟辉平以水在水泥砖地面上书写《空》、《色即是空》、《心经》的三件录像作品,它们以客观的影像呈现了从有到无的生命哲学醒悟,同时呼应了又一山人研修佛学的领悟过程。

  在又一山人眼中,生与死、存在与空间都是微妙的对应,如佛法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生死课题虽为老生常谈,却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禁忌,这些作品贯彻了简约的设计概念和环保意识,将身体、行为、思想与感受,同时融入生活和艺术的实践,也设定了观众与作品互动思考的机制。相较之下203展间的另一件同名作品《无常》,就不再拐弯抹角,而直接以一具可容单人躺入休息的木箱,搭配Harold Budd抒情怡人的钢琴曲Sweet Earth Flying,让观众明心见性地去看待死亡的议题。

  伍韶劲&张慧婷:《给每一天的练习曲》、《闲》

伍韶劲&张慧婷《给每一天的练习曲》装置,103本练习曲、木架400×20cm

2013-2015年,图为香港展出之现场照,图片源自台北当代艺术馆官网

  《给每一天的练习曲》是2013年以来持续进行的社会参与式艺术方案,有鉴于生活在纷扰杂乱的城市中,人们过着忙乱、没有节拍的日子,而忽略了生活中微小却重要的美好事物。伍韶劲与张慧婷于是邀请上百位香港文化艺术界朋友,各自在笔记书上谱写了发现生活美好的各种“练习曲”,邀请社会大众透过每天参考练习,从中重拾生活的感动和动力。此次,两位艺术家带着103首“练习曲”来到台湾,寻找越洋的共鸣,丰富彼此的经历。这些既是艺术练习,亦是生活的演练,希望成为自身、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连结,引领我们看到所看不到的,将那未被发现或已被人遗忘的事物转化为一种可分享的实践。

伍韶劲&张慧婷《闲》录像、声音,尺寸因场地而异

2015年,图为香港展出之现场照,图片源自台北当代艺术馆

  录像装置《闲》是伍韶劲针对当代馆的建筑空间而量身打造的新作,标题的“闲”,依《说文解字》的概念,由“门”和“月”两个元素和意象组成,可直接关联月光透过门缝泻入屋内的宁静和诗意情境;另外,古字的“闲”和“间”两字也可相通,可间接指涉介于两个时段、两个空间、或两件事情之中的一种过渡状态。伍韶劲把他对文字意象的理解做了视觉形式的延伸:他以科技媒体手法在艺术馆内105展场中,虚拟再现了从窗外流泻进来的自然月光,串联三台不同角度的投影装置,透过光、影交错的丰富层次,创造了一个诗意流丽的“空间”和如真似幻的情境。展场中随着光影晃动的树影和风声,细听之下,原来竟是调频电台的声波,这是艺术家从台湾各地电台广播收集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平凡的日常生活到世界性的深切话题,由此营造从光影思想宇宙,从风中聆听世界的观赏意境,在虚幻的诗意中注入一点现实,这也是艺术家与在地连结的创意手法。

  文晶莹:《一坪金砖》、《食咗我只居?

文晶莹《一坪金砖》装置,海报、纸、米、录像,尺寸因场地而异,2015年

图片源自台北当代艺术馆

  《一坪金砖》是结合社会议题和民众参与互动的装置作品。入口旁缤纷的外墙,乍看仿似台湾房仲业图文并茂的橱窗广告,但在这些华丽的广告标语之下,实际混充了文晶莹向香港艺术家们、报纸、杂志、网络…等收集得来,民众对房市炒作现象的一些讽刺和批评话语;同样地,墙面上播放的录像作品也隐藏了一种对比。主画面虽呈现了灯火朦胧,大厦林立的浪漫都会景象,并搭配了斗大粗体的房售广告词令,如恒久经典、气派非凡…,但在画面最下方缓缓流动的细字跑马灯,播出的却是新闻报道般的社会讯息和揭露真相的统计数字。艺术家在展间中展示的888个金砖中各包藏了一包白米,寓意住屋正如白米一般,应视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并摆脱违反公平正义的炒作。在本展览最后一天,888个金砖米包,将免费发送给到场的观众,藉此将食物和讯息分享传送到不同的家庭。

文晶莹《食咗我只居?》装置,纸砖块、摄影,尺寸因场地而异,2015年

图片源自台北当代艺术馆

  本次参展两件作品着眼于探讨港台两地,生活大众最关心但也至感无力的房地产炒作问题。《食咗我只居?》是一件邀请观众参与作品形成的空间装置,展场中设定了一个问题“为了买砖头(房子),你放弃过什么?”,并提供了4000张砖纸,让台湾观众可以将个人回答写在砖纸上,然后将砖纸拼贴在墙上,同时可以对照阅读另外一展墙上,香港民众响应同一个问题的种种答案。广东话“食咗我只居?”,直译是下棋者所说的“吃了我的车”,真意则是“占了我的便宜”,此作让参与写作和阅读的观众,了解人们为了买房子而各自牺牲了什么?从而看出房地产炒作者占尽了民众多少的便宜。

  邓国骞《所有》

邓国骞《所有》复合媒材,尺寸因场地而异,2015年

图为香港展出之现场照,图片源自台北当代艺术馆

  邓国骞喜欢将作品直接放在地上展示,以呈现一种有别于消费文化的空间规划思维和艺术展示逻辑。本次参展作品分散于当代馆一楼长廊的不同节点,让观众如同进入都市的符号丛林,逐一检视阅读艺术家仿制改造的生活应用物,如灯柱、路牌、栏杆、垃圾桶、转角镜、巴士站等,以及指涉权力运作的议事椅、选举传单等。邓国骞应用这些对象时,除了脱除其原本外貌,也刻意加入化妆品、钻石等矫饰元素,让这些本来用于指示或警戒民众行为的公物,产生了令人目不暇给的新讯息或眼花撩乱的新姿态。这些内外表现不一的都市文物,究竟能让民众魅惑或产生焦虑感? 究竟代表了一种追求自由开创的意志,或暗示了各种被压制的内在欲念。

  黄照达:《什么新闻台》、《这城》

黄照达《什么新闻台》 录像装置,尺寸因场地而异

2015年,图片源自台北当代艺术馆

  《什么新闻台》以矩阵排列的众多电视画面,呈现了香港和台北两个大都会中,千家万户忙着各自接收不同媒体讯息的一种当代社会景观。

  擅长政治漫画的黄照达,以香港和台湾的新闻画面为此作的蓝本;在此,真正引起他兴趣的并非所谓的“大新闻”,而是一些极少被关注的“小事件”。应用动画形式和叙述手法,他将情景相似的港台两地电视新闻串连起来,再套用香港、台湾观众各自习惯的画面风格,或重新演绎对方的新闻,或挪用、转移两地的文化特色,以制造一种错乱阅读的效果。

  艺术家意识到,每天社会发生的事情被赋予何种意义,完全取决于媒体的报道方式和叙述手法。实际上,媒体所用的技术工具以及发布信息的途径,已大幅超出客观叙述事实的需要。当信息过分应用影音化、图像化、实时化、甚至透过动漫手法来传达与描述时,人们是否还能从观看过程中保有自主性的思考?

黄照达《这城》录像装置,尺寸因场地而异

2015年,图片源自台北当代艺术馆

  结合户外广告墙输出和电视墙动态影像的作品《这城》以清晰的黑白线描图像,把台北和香港两个城市的特有景观和地标等,透过计算机绘图的手法重新拼贴组合,在大广告墙下方的电视墙,则也同时穿插播映着港台两地的社会新闻。这些日常新闻或许未能吸引国际视听,但却能把两地最真实的生活经验串连起来。黄照达以城市空间为引子,试图透过两地的时空交错,绘制出一个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城市,去引导观者对身处的空间有更多的想象。藉用日常所见的广告形式,把发生在香港和台湾的细微生活事件放大成外墙广告,让观者从另类角度阅读香港与台湾的异同,为观众提供另一种思考的可能性。

  程展纬《香港人:没戴安全带公仔》

程展纬《香港人:没戴安全带公仔》海报、录像、摄影、人偶 、体验装置

尺寸因场地而异,2015年,图片源自台北当代艺术馆

程展纬《香港人:没戴安全带公仔》海报、录像、摄影、人偶 、体验装置

尺寸因场地而异,2015年,图片源自台北当代艺术馆

  香港科学馆有一具仿真的工人公仔,他因重复演出千百次未配戴安全带而坠楼死亡的戏码而引人注目,他的“反安全行为”,有效地提醒了民众注意高空作业的安全措施。身为创作者,程展纬试图以艺术角度重新诠释这件科学馆的道具,他以香港制造的Holga120底片相机,拍了上百张假人公仔坠死的照片加以浓缩合成,凸显了假人公仔以反其道而行的方式和自我牺牲的行为,来启发和教育民众的勇士形象。

  本次展出,程展纬向香港科学馆借出这个假人公仔,原版的教育影片,加上假人摔死的面部特写照片等,邀请观众看完假人公仔反复坠死的情节后,各自为这无名英雄命名,并将其拼贴在这工作台四周墙面。展览结束时,这个原本默默无名的假人公仔,将因此得到无数的封号。

  为了外借这个假人公仔来台展出,程展纬另外以自己的形象制作了一个假人公仔,与香港科学馆交换之用,同时再用Holga相机拍成了一套以自我形象牺牲的公仔坠死照,作为对照之用。而除了视觉性元素之外,展场中也同时设置了体验区,让观众依照墙面指示说明穿着安全带后,实际感受身体悬空吊挂的特别滋味。

  林岚合作社《在“一样的月光”下“明日话今天”》

林岚合作社《在“一样的月光”下“明日话今天”》装置,伞布、陶瓷、幻灯片、声音

尺寸因场地而异,2015年,图为香港展出之现场照,图片源自台北当代艺术馆

  本次展出的大型空间装置《在“一样的月光”下“明日话今天”》,应用当代馆空间最大的201展场,以铺天盖地的蓝色雨伞布、9套睡袋、27组陶瓷杯和耳机筒、懒骨头等日常对象,结合现场灯光与幻灯片播放…,创造了一个可以让观众互动参与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艺术真的能改变世界吗?”,为了响应这个问题,林岚参考了合作社的概念和运作形式,邀集因社会经济转型而被淘汰的车衣厂女工们,将港台两地回收的大量雨伞布车制成一个巨型的蓝色天幕。这件悬吊在201室半空中的“软雕塑”装置,天幕中央有个硕大的圆月,正如一只深情的眼睛凝望着底下的世界。雨伞布薄透的光影流动,以及随风摆舞的变化姿态,除了带给观众一新耳目的雕塑体验,观众也可以躺卧在天幕之下的懒骨头中,用耳机聆赏艺术家邀请港台两地亲友特别录制的清唱歌谣。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