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张钊瀛 不为观众“挖坑”的导演不是好的艺术家

2016-05-15 00:00

  艺术家 张钊瀛 在张钊瀛的作品中,他就像是“造物主”,用绘画、装置、观念艺术搭建特定的“场域”,带着他所迷恋的剧场特有的华丽、隆重和仪式感,引诱你进入其中;他又像是魔鬼,用各类熟悉的日常为你铺满“陷阱”…… 5月14日,张钊瀛个展“意识的修炼”在成都那特画廊开幕,展览展出了艺术家最新创作“人民广场” “派对后” “哥特传”“祝你梦想成真”四个系列的绘画和装置作品,在多媒介搭建的戏剧化场域中,艺术家通过生活中熟知的几个环境场域,很容易便让观众跟随其进入这场关于意识的修炼过程。而最终发现,这样看似主观的过程实则仍然是一次“集体的无意识”。

  张钊瀛个展“意识的修炼”展览现场那特画廊

  张钊瀛个展“意识的修炼”展览现场那特画廊 从“广场”出发的“意识修炼”之路 外部环境会对人的自身和集体意识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作出相应的反映或回馈,这种反应被张钊瀛称为“意识修炼”,从公共意识的产生到个人意识下主观的分类从而再次形成新的公共意识,张钊瀛用三个场域分三个章节完成了这场“意识的修炼”,而最终这种看似主观的“修炼”实则依然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就像是美好的梦想。

  《人民广场NO.23》 100×80 布面油彩 2015

  《人民广场NO.12》 120×100 布面油彩 2015 “人民广场”系列属于整个过程的诱发系统。“广场”与个体和群体都有着密切关系,是最容易体现和表达集体意识的场域,在广场上开展的各种专业或业余的文艺活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使广场具有了一种“公平性”。

  《开幕式与探戈步》180×100CM 布面油彩 2016 “派对过后”系列是对公共意识下个人意识的一种探究。艺术家在画面中用一些特别有趣的自编形象或破环重组母体形象的方式去表达派对的整个过程,包括派对开始前的兴奋、派对中的享受,以及对派对过后到底获取了什么的疑问而产生的焦虑。派对过后留给人的残余意识,和给个体带来的不同感官和刺激,映射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派对就如同修行,造就不同的人格或个体意识的同时,个体之间也在谋求着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或信仰,而这种物以类聚的个体行为又将意识引向了下个环节。

  《领悟》 180×120CM 布面油彩 2015-2016 “哥特传”的产生是将个人的共同经验推进到经典化的过程。从作品内容上看似一些哥特建筑,但实则一个重建的表象,是对个体意识修炼后的一次获取价值的提炼。在哥特外壳下,是人对物质肉欲或者对于信仰的一种盼望,从作品题目《贵人》、《开窍》、《启示》中不难看处,是个体希望某种非理性可以获得的灵感和帮助而“成功”进入某种稳定的经典化价值中,而这种价值也成为后来者共同的一种精神信仰。

  《祝你梦想成真》影像+装置 尺寸可变 2016 “祝你梦想成真”则像一个戏剧结束之后的庆典,“蛋糕”作为主角,总是给人一种充满希望与美好的理想感,它是存在于现实的物质,却又呈现出一种比物质更为重要的精神寄托属性。艺术家通过用拆迁工地的水泥翻制他所收集的不同的蛋糕,再进行组合,使“蛋糕”成为一种看似仪式感强,被凝固或被经典化的梦想产物。而灯光装置上的文字“wish your dream come ture”跟故事其余三个章节在内容上形成了某种调侃式的呼应结尾。

  《泰坦之宴》绘画 雕塑 灯光装置 2013 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展出 重庆美术馆收藏 用多元媒介搭建的“艺术剧场” 张钊瀛为大家所熟知是2013年创作的毕业作品《泰坦之宴》,获得当年的罗中立奖学金一等奖并被重庆美术馆收藏,随后这件作品相继在今日美术馆、罗湖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草场地EGG画廊展出。并且如同巡回演出的戏剧一样,在不同的展馆展出的《泰坦之宴》都被艺术家演绎出不同版本。而这取决于张钊瀛独特的创作手法使作品的最终结果呈现出独特的剧场性。

  《粉红豹提醒了我》150×100CM 布面油彩 2016 张钊瀛学习过九年的表演,对剧场的叙事方式和多元的艺术语言同样着迷,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创作形式的多样性。在创作中张钊瀛更愿意将自己想象成了一位导演,绘画、雕塑或是观念、装置等随手拈来的创作媒介都被艺术家用来表达对“剧情”结构的编排和展现,在这其中它们作为作品的取悦性退后,在剧场中的功能性被放大:油画是舞台上的背景,雕塑是舞台上的道具,而影像和装置更像是演员,烘托气氛、阐明时间、地点、情节发展……整件作品最终更像剧场或者是一处包涵了特定时空关系的“场域”,吸引舞台下面的观众进入场景中,在公共的和个人的意识形态、感知经验以及知识架构下寻找、发现,最终也渐渐进入艺术家设定的“陷阱”中。 独特创作语言挖掘的“艺术陷阱” 张钊瀛作品中的绘画、雕塑等这些场域中的“部件”被剥离出作品而单独展示的时候,在叙事上同样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在他看来,戏剧舞台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将关系到戏剧发展的本身。在绘画语言的探索上,张钊瀛同样讲戏剧化的元素作为其核心的表达,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也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其独特叙事性的安排。

  《洞里?有光?》30×40CM+30×40CM 布面油彩 2016 在批评家何桂彦看来:“张钊瀛的绘画中十分注重对图像的挪用。并且图像会被精心的“篡改”,使其与原图像脱离上下文关系。”在这些荒诞、不和常规逻辑图像构建的“场域”中,艺术家特造的“剧情”可以有情节,也可以没有情节;有时无序,有时又缺乏应有的逻辑。这种断裂的、甚至有些荒诞的叙事,成为了张钊瀛剧场中为观众设置的“陷阱”。 对于观看者来说,它们即熟悉,又陌生;既希望融入其中,又会感到格格不入。于是,场域弥散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让观众的审美期待在个人经验值之外彻底地落空。而在这些格格不入的现场气氛下,艺术家又通过个人经验值的“落空”传达的反映和回馈,进一步挖掘了人的“集体无意识”反射的行为方式表现出的公共意识。

  《牛奶牛奶牛》30×40CM 30×40CM 布面油彩 2016 Hi艺术=Hi 张钊瀛=张 Hi:为什么会从集体意识入手自己的创作? 张:我很早就受到了分析心理学派尤其是创始人荣格的影响,对于遗传保留下来的普遍精神——“集体无意识”有着不一样的哲学思考。一般而言批评家常用分析美学的理论于解析艺术、艺术家及艺术作品,而我的创作更像是一种实验,在观赏过程中试图激发观者的“集体无意识”。 Hi:这件作品中对于集体意识的线索是怎样的? 张:人的意识形态本身从一开始是集体意识,广场是一个集体意识比较集中的场域,广场的很多东西是跟集体意识有关的;派对则像一个一个的“局”,人在参加派就是不停地进入“局”中,参加派对也是个体意识找到同类的过程,不同的人会走到一起,形成新的“集体意识”的产生。人就是一个不断地从集体意识走向个体意识,又回到集体意识的修炼过程,我在这次展览就是布置了三个不同意识下的场域环境。

  《当质感不再重要,你还选择谁?》150×100CM 30×40CM 布面油彩 2016 Hi:集体意识的最终归处为何是哥特? 张:集体意识的最终归处是被推向经典化的集体意识。选择哥特是希望用经典化的形象去表达这种意识形态,哥特本身就具有经典化的感觉,能够很快让人进入一种经典场域。 Hi:作品中是否也包含对创作语言本身的言说? 张:我有一件作品名称叫《当质感不再重要,你还选择谁?》就是从质感来在讽刺绘画语言。就是说当我们在讨论绘画质感的时候,我们到底是讨论什么?是触感的质感还是眼光的质感,而追根结底我们只是在自娱自乐享受质感的过程,但其实这个质感是虚空的,没有价值的。

  《有意思的人》30×40CM×4 布面油彩 2016 Hi:为何会选择用多元媒介搭建场域的方式来表达? 张:我喜欢做一个导演的方式去工作,每种媒介和每个东西都是我的“元素”,我想把这些元素组合起来成为我戏剧表达陈述的过程。 Hi:场域的搭建对你意味着什么? 张:“场域”对我来说比作品更重要,怎么样来形成这种场域更容易切入是我创作中最重要的思考。观众可以在里面可以找到自身经验值之内的东西,但很快,他们就会找到更多超越自身经验值的东西,他们会越看越空,最后发现落入了我的“陷阱”之内。而这个“陷阱”对每个人来说,又都会是不一样的。

  张钊瀛个展“意识的修炼”展览现场那特画廊

来源:HI艺术人物 作者:刘霞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