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作为艺术家的黄宗贤:没有什么比艺术更能给我们快乐与自由

2016-12-30 07:21

  “心象天放——黄宗贤绘画作品展”现场

  2016年12月中旬,作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宗贤的首次个展“心象天放”在成都当代美术馆揭幕。展览呈现了艺术家创作的近百幅油画作品,其中包括自然风景、乡村风景、城市风景以及静物、人物等系列。通过黄宗贤多年来创作的近百幅油画作品的展示,为我们呈现黄宗贤作为艺术家的一面。

  事实上,黄宗贤早年在西南师范大学求学时曾攻读油画专业,并接受过系统的书法与国画的训练。多年来,他在繁冗的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绘画创作中。他常为了寻找写生之地,奔波数百里,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绘画作品。也是在学生、朋友们的鼓励之下,促成了此次的个人画展。

在开幕式现场,主角黄宗贤谈到,“因为艺术我们相聚在这里。艺术使我们幸福,因为它是通向自由和快乐最重要的方式。因为有艺术,人们的理性和感性得到融合,从而使人性变得更完善,人生更加完美。”

  “心象天放——黄宗贤绘画作品展”现场

  在黄宗贤看来,自己用以表达思想的方式除了文字,还有绘画,它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呈现方式。“文字的表达有的时候需要一种严密性、精确性,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觉得绘画更为鲜活,能够将难以名状的心灵世界用视觉的方式有所呈现。其实这两者是并行的,在绘画里我更是多了一份快乐。”

  不论是黄宗贤画的《老墙》系列、《荷花》系列,或者那些自然的风景,他更关注的是时空的流转对生命样态的影响。生命在时光中的沧桑感,颜面斑驳的时光痕迹,是艺术家最为关注的。“我始终认为人是时空的存在物,因此时间的流逝、空间的挪移,对于我们生命的影响和感觉的改变应该有一种敏锐感。我在画面中不会完全去表现眼睛觉得好看的事物。那些并非重点,最重要的是表现对象的内在,通过色彩、线条、形式去建构,去呈现我们对生命的敏锐体验和观照。这种感悟,是我不同系列的画作中都有所体现的共同点。”并强调,并不会把自己预设在某种风格和图式之中。“艺术家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中的心境肯定是不相同的,不应该被固化,形成自我的范式。一旦这些出现,就像是自我的程式化和符号化,未必能够把个人独特的心境和感受表达出来。艺术,应该永远是鲜活的,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具有不可预设性的。”

  “心象天放——黄宗贤绘画作品展”现场

  作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平日里总是被各种琐事繁忙、纠缠着。问及如何在绘画与工作之间寻求平衡时,他表示无论多忙碌都会给自己留出“放逐思想”的时间。“越是繁忙,越是被事物缠绕,我更需要一种寻求他界,构筑家园的状态。幸好我有艺术,这种构建家园最有意思的方式。我曾说过,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想明白,还有什么专业和表达方式比艺术更能给我们带来自由和快乐。它可以让我们从理性的桎梏中超越出来,从现实的繁杂中超越出来,从功利的缠绕中超越出来,直接回到我们心灵沉迷的状态。在我看来,艺术是作为人的一种需求。”黄宗贤如是谈到。

  

黄宗贤个人照

  雅昌艺术网:“心象天放”作为您的首次个展,麻烦黄老师聊下展览的大概情况。

  黄宗贤:本次展览的画作是我四、五年来,在繁杂的事务、学术、教学之余进行的一些绘画创作,呈现了近百幅油画作品,其中包括自然风景、乡村风景、城市风景以及静物、人物等。于是在很多朋友包括学生的鼓励之下,举办了此次的个人画展。其实我本科学习的就是绘画专业的,因此画画对我而言应该也算是分内之事。

黄宗贤 《牛津记事 No.4》 布面油画 35×25厘米 2016年

  雅昌艺术网:如果按作品的类别来分,您将自己的作品分成哪几类?

  黄宗贤:第一类来自我的写生类作品,虽然叫写生,但并不是一种对自然的再现。在写生的过程中,我更喜欢,更专注的是自然所呈现的时间痕迹,生命流转的状态。这类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内心的投射,一种“人化的自然”。在自然状态,若是某种自然之物能够将你打动,一定是达到了物我同一,主客体同构的境地。

黄宗贤 《废墟》 布面油画 80×70厘米 2016年

  另外一类是对历史沧桑感事物的表达,比如断墙残垣,建筑、老街道的痕迹等,这一类作品的表达和写生类作品没有截然的间隙。在异域或者异地时,最容易打动我的便是人造物里面的自然痕迹。时间赋予了这些自然痕迹第二生命特征,往往给我们一种沉重的历史感和厚重感,进而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对时空的感怀。“感时、忧世”是中国传统文人一种割舍不掉,挥之不去的情怀,也能触及艺术家敏感的内心。因为人是时空的存在物,生命的状态也是最能够打动我们的。教学时我曾说过,一个人不能不去江南感受杏花烟雨、小桥流水的优雅精致,更不能不去西北体会金戈铁马的浩瀚、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悲怆,在这里更容易引发我们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在辽阔空寂的空间里,才能体会人个体的渺小,生命的短暂。

  我们是需要一种文化记忆、文脉感的,特别是在当下。我们把当下称为一个由新媒介构筑的“景观社会”。在这个景观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输送各种各样的信息,不断削减着我们的文化记忆、历史记忆,使我们沉浸在用媒介构建的一个图像化的氛围里边,使我们没有了历史感。人没有历史感,没有文化记忆,会会像一个个的浮萍般漂浮着。因此,用艺术来重构我们的文化记忆,寻找我们自我的精神文脉,这是人的需要,也是我所需要的。

   黄宗贤 《秋水无痕系列 No.1》 布面油画 80×100厘米 2016年

  第三类作品,其实也是没法分开的,就是这段时间我所画的荷花。在残荷败叶里边我看到一种灿烂,一种生命流转轮回的状态。生命在每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像一股力量。残荷从表面形态看是一种衰竭和结束,但是这种衰竭与结束并不是走向死亡,而是一次蛰伏。就像冬眠的动物,它预示着或者蓄意着一种新的能量,是为了重新的灿烂。一花一叶既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更是所有生命的状态。正是在这种流转、轮回之中,生命才显得更有意义和价值,如果说一成不变是任何事物的常态,那么这将失去很多的精彩。春天的花美得郁郁葱葱,夏天的花美得浓烈灿烂,到了秋冬,它在寒霜里面的傲然不也是一种更深刻的美吗?因此,我的《荷花》系列跟前面两个一样,还是将自己对时空的敏锐感觉贯穿其中。

黄宗贤 《街道》 布面油画 100×100厘米 2016年

  其实我并没有刻意想过要创作哪几个系列,并且这些作品在我看来里面有一种内在的,感时、忧世的情怀,我觉得应该是读书人的一种情怀。中国古代的文人,他们看到一棵草、一片落叶也会感怀半天,会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诗句。我想这样一种感时、忧世的情怀应该是人的隐忧世界里面一种不可消失的应有的情怀,也是应该一直鲜活存在的一种感觉。

  用以表达我思想的方式除了文字,还有绘画,它也是我内心世界的一种呈现方式。于我而言,艺术的呈现和文字呈现有它的“相似性”。所谓的“相似性”是指我们总是在用不同的媒介来表达对人生、对自然、对生命、时间和空间等的感悟和体验,但们又是不一样的。文字的表达有的时候需要一种严密性、精确性,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觉得绘画更为鲜活,能够将难以名状的心灵世界用视觉的方式有所呈现。其实这两者是并行的,在绘画里我更是多了一份快乐。

  黄宗贤 《村舍》 布面油画 60×80厘米 2016年

  雅昌艺术网:就像您刚才说的,表达思想的方式有文字也有绘画。那一边是理性,一边是感性。在您创作时,理论知识会不会对您的创作有所影响?

  黄宗贤:真正具体画画的时候,理论是不重要的,理论或者说涵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喜欢那种让自己新奇,思绪像放牧般的状态。先不要有所预设,就像在无边无际的荒原上自由的游走,这种游走和放牧,本身就是快乐。

  在这种自由自在的感觉中,我们每个人内心里边应该有一种追求意志、思想、心绪自由的状态。理论、涵养并不会成为指导和限定框架,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我不排除理论和涵养的认识会深化我对事物的感觉和敏锐度,进而提升审美判断力。但这二者并不是相悖的,感性和理性作为人的两面,像一颗硬币的两面,是一个整体,无法分隔开来。当我们在做学术研究时更多的是启动理性思维,来表达我们对事件、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对生命的一种看法。但人还有感性的一面,而这一面里的很多东西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人的感觉、心灵、思绪是最为鲜活、也可能是最为复杂、隐幽不可“言说”的。当语言、文字、概念、逻辑都不足以“言说”心声之时,蓄积着感性力量的艺术就该出场了。在我看来,当我们进入理性之思与感性之悟时,都不乏形而上的深度与心灵体验的快乐,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能将这两种人性中不可缺失的东西融为一体。两者都是具有形而上的高度或者深度,又不乏我们对生命深刻的体验。理性并非对感性的扼杀,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在对人、对生命、对时空的进行感知。媒介有所不同,方式有所差异,但终极的追求和价值取向是有相似性的。

 黄宗贤 《时光》 布面油画 80×70厘米 2016年

  不论是我画的《老墙》系列、《荷花》系列,或者那些自然的风景,我更关注的是时空的流转对生命样态的影响。生命在时光中的沧桑感,颜面斑驳的时光痕迹,是我最关注的。我始终认为人是时空的存在物,因此时间的流逝、空间的挪移,对于我们生命的影响和感觉的改变应该有一种敏锐感。因此,我在画面中不会完全去表现眼睛觉得好看的事物。那些并非重点,最重要的是表现对象的内在,通过色彩、线条、形式去建构,去呈现我们对生命的敏锐体验和观照。这种感悟,是我不同系列的画作中都有所体现的共同点。

  至于用什么主义,何种风格与技巧都是次要的。艺术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创作主体的,借助某种语言、图式,将心理的体验和感受表达出来,这才是重要的。还是那句话,我不会把自己预设在某种风格和图式之中。画家一旦将自己固化,形成非常鲜明的符号化特征或者倾向未必是好事情。在我看来,艺术家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中的心境肯定是不相同的,不应该被固化,形成自我的范式。一旦这些出现,就像是自我的程式化和符号化,未必能够把个人独特的心境和感受表达出来。艺术,应该永远是鲜活的,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具有不可预设性的。

黄宗贤 《停泊》 布面油画 120×80厘米 2011年

  雅昌艺术网:“感时、忧世”,可以理解成艺术家面在面对当下景观社会时所保持的警惕和呈现的态度。

  黄宗贤:对,我始终觉得艺术在当下的价值存在,按照当代艺术的观念而言,有两种指向:一种是介入社会,另一种倾向是日常生活的图像化或者说图像的日常生活化。

  艺术承担了批判社会,文化批判的职责和功能。艺术家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一些社会问题,譬如贫富、边缘人群、性别、族群、种族等,当然也包括一些意识形态的看法和态度。从现代主义艺术开始,艺术与美并没有一种天然的联姻关系,而是应该表达艺术家的观念和态度。我对有责任感,有批判精神和担当意识的艺术家及作品是非常尊重的,这些具有批判意识的作品随时能让我们保持警觉,对规范提出质疑,这也应该是艺术不可缺失的担当。

黄宗贤 《野旷》 布面油画 100×80厘米 2015年

  在景观社会里,新媒体技术成为了话语霸权。它用媒介构建的“景观”取代了现实本身,让我们沉浸在对欲望的狂热之中,对时尚、明星、偶像狂热的追逐,让我们遗忘社会的真实存在,遗忘了在社会变革、时代转型过程中,中国人的真实生存境遇。这时,艺术家应该有此责任,以艺术介入社会,担当起社会批判、文化批判的责任,这也是艺术家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不仅是当代艺术,所有的艺术都应该如此。我常说的现实主义不是一种语言,也不是一种风格,它是一种精神态度,简单点说,就是悲天悯人,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存状态,这才是重要的。

  黄宗贤 《西去阳关》 布面油画 130×110厘米 2010年

  此外,当代艺术的另外一种倾向为日常生活的图像化或者说图像的日常生活化。在当代艺术中,我们逐渐的放弃了宏大叙事和对崇高美学的追求,而是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景象。艺术家没有情感的介入,而是以一种凝聚力,不带主观感情和观念介入的观照方式,将身边眼睛所看到的瞬间状态呈现出来。以一种平实、生活和生命的状态去呈现。这也是我认同的,艺术没必要担当宏大叙事,崇高美学的使命,它应该去关注日常生活。

  在我看来不管是艺术介入社会,还是介入日常生活,唯一不可丢失的是人文关怀,这才是艺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当代艺术最根本的特征,那就是“介入”。介入社会、介入生活,担当起社会批判、文化批判的职责;介入日常生活,使日常生活艺术化、图像化。当然,我们要警觉和反思艺术家失去价值判断,把自我融入到生活情态,没有独特的视野观点和态度,对景观社会有一种自觉抵御、警惕、质疑、反思与批判的态度。

黄宗贤 《荒野》 布面油画 60×80厘米 2011年

  艺术可以批判,也可以日常生活化,最重要的功能便是以艺术的方式建构人类的精神家园,因此,艺术最重要的品质,是超越。超越自然,超越现实,去构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的一个精神世界。就像中国传统绘画中,文人用笔墨构筑他们心中的家园,表达心中的林泉。这种林泉未必是真实的自然,而是他们心目中一种可居、可游的理想化的人生境地。当代艺术最根本的特征是多元化,不能简单地认为写实的就不当代,非写实的就当代,评价当代与否不是这样的标准。文化立场和对现实的态度,准确表达心灵的真实感受,这才是重要的。不要先入为主,不要观念先行,忠实于自我的内心感觉,用适合你自己的语言、图式来表达你对现实、自然、生命的体悟。

  黄宗贤 《五月花》 布面油画 70×80厘米 2016年

  雅昌艺术网:我们要如何理解本次展览的主题“心象天放”?

  黄宗贤: 世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眼里所能看到的现实。每个人的心灵也是一种存在,一种现实。所谓的“心象”,是指每个人对世界丰富的丰富感知。通过这个感知,我们内心世界的态度会形成内心的意象,可能是审美的,也可能是情绪的、观念的,我把这种自我的心灵现实称之为“心象”。这种心象可能是模糊的,朦胧的,不确定的。因此它需要一种呈现方式,把难以言状的心灵世界用最自由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用了“天放”二字。艺术就是疏泄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最有效途径。它的表达应该是自由和畅快的,不会被任何东西所羁绊和左右。画画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心灵释放的过程,真正的艺术创作应该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保持一种天然的、放逐的状态,才能呈现艺术自身特有的意义和价值。在艺术中我们能够获得自由,获得解放以及回到人的最真实状态。所谓的“心象天放”,正是自我心理一种自由而畅快的表达。

 黄宗贤 《云飞扬》 布面油画 80×60厘米 2011

  雅昌艺术网:作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您平时的工作也很忙。您是如何在绘画与工作之间寻求平衡的?

  黄宗贤:平日里我非常的忙,忙着做学术研究,忙着教学,还忙着日常工作。人正是在繁忙,被琐事纠缠的状态之中,才更需要去寻找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我们不能时时刻刻被现实所纠缠,因此必须每天都有一个时间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在这个放逐思想的时间里,虽然不太长,但这段宁静的时间于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将我沉浸下来,让心回到一种沉迷的状态。梁启超曾说,“他界之冪构与蓦进,是为人的一种需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现实之外的他界, 也可以称之为梦想,一种纯粹的精神家园。而艺术就是构建他界或者是追逐他界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一切都太现实,太功利的话,生活会多么的无趣。也许他界是乌托邦,是难以企及的心灵境界,但我们不能失去它,内心一定要保持。有了它,生活和生命才会更加的有趣。

黄宗贤《涂鸦》 布面油画 50×60厘米 2016年

  因此,越是繁忙,越是被事物缠绕,我更需要一种寻求他界,构筑家园的状态。幸好我有艺术,这种构建家园最有意思的方式。我曾说过,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想明白,还有什么专业和表达方式比艺术更能给我们带来自由和快乐。它可以让我们从理性的桎梏中超越出来,从现实的繁杂中超越出来,从功利的缠绕中超越出来,直接回到我们心灵沉迷的状态。在我看来,艺术是作为人的一种需求。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李璞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