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杨小彦:艺术与眼泪

2017-02-14 10:02

  编者按:伟大的艺术让人感动,甚至热泪盈眶。但是,随着人类感情的复杂和艺术实践的丰富,眼泪终究从艺术中解放出来,回到眼眶里去。好的艺术并不只在乎观者感动与否。

  概念艺术家FabianBürgy的装置作品

  一般而言,艺术是指那些让我们感动的情感表达。所以,看到伟大的艺术,人们就要、或者应该要热泪盈眶。

  但是,今天这样的情形似乎少了,人们所看到的艺术,很难会有感动。为什么?

  大概人们的情感复杂了吧。比如,人们不仅欣赏俊男美女,年轻一代还会欣赏,几年前是“耽美”,一种出现在卡通里的男同性恋形象;现在,更年轻一代说,“耽美”过时了,流行的是“伪娘”,一种与同性恋无关的男性女性化的优美形象。还有,今天的表达方式多样化了,早就不是过去那样,就几种经典类型,不是绘画就是雕塑,不是小说就是诗歌,不是戏剧就是电影。光是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就带来了全新的方式。结果,奇异的想象力应运而生。

  VR运用于艺术

  这几天看到一个年轻艺术家的群展,形式多样,表达各异,很有意思,就是缺少感动。有一位女艺术家想知道,通过智能搜索图形,自己的样子在网上能找到多少相似者?于是,她把自己喜怒哀乐的不同表情输入,一搜,结果出来一大堆完全不相干的人,从著名明星到无名靓女,表情不可思议。还有一位年轻艺术家,觉得网络翻译软件有某种意义,于是把《资本论》中文版输入,自动变成机器英文,再把机器英文输入,变成机器法文,再把机器法文输入,变成机器日文,再把机器日文输入,变成机器泰文。最后,经过多种机器语言的翻译之后,重新变成中文。这时的中文,已经不忍卒读,基本上是胡言乱语,一堆乱七八糟的文字,和原来的中文本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作品的意义可以作多种解读,明白就明白了,不明白也无妨,反正好玩。但不管怎么样,这样的作品让人感动,让人流眼泪,的确不可能。问题是,现在的环境,为什么一定要让人感动,才是好的艺术?甚至,现在的环境,全球化了,一副文青模样,大流少年维特式的眼泪,岂不让人笑话?

  世界变了,艺术也跟着变。所以,眼泪终于从艺术中解放出来,回到眼眶里去。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作者:杨小彦<b><a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