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这本书把美讲明白了


当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执政理念被提出之后,中国进入新美育时代。作出这一判断并在公开场合宣言“新美育时代”并为之鼓与呼的周清毅先生,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社长。作为国家级美术专业出版社的领导,他引领人民美术出版社在推动美育教材进学校、创办《美育》杂志、人美美育学堂等诸多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作为一名学者,他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开设“建设研究型出版社论坛”,并带头讲课,《美的常识》一书因此而来。他在书中坦言:“作为专业出版机构的一员,我肩负着传播美的使命,如果连‘美是什么’都说不清楚,岂不让人笑掉大牙!”本着这种对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开启了半年多的“业余无休” 模式,挑灯夜读,从春到夏,从夏到秋,撰写讲座课案,在多个周五下午,在位于北京朝阳区东三环的单位里,为同事们举办了九场(六个专题)的美学讲座。


《美的常识》书影


我拿到《美的常识》一书是去年冬至后,北京天气寒冷,用手抚摸着这本无论从起名还是设计都显得低调的新书时,看到了后记中的一句话:“在北京秋日午后温暖的阳光中”,心中为之一震!仿佛看到一屋子的人坐在秋天阳光照耀的大厅里,安静地聆听周社长用心阐述美学和美育。这是横跨东西方、纵横三千年的系列讲座。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一个个故事脱口而出,一层层美学渐渐析开。我想人美社的这个秋天不同凡响!当语言被转化为文字结集成书出版,里面不但洋溢着作者卓越的才华和不凡的智慧,还凝聚着人美社诸多同仁的心血和努力。这本书的受众不限于这个学堂,它必将为当下的中国美育事业一扇大门,开启一条新路。


明 项圣谟 《秋景图》 纸本设色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美的常识》一书共有6个专题。第一个专题为“美在神奇的古希腊”,分上下两讲。追溯古希腊美的起源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关于美的思想。第二个专题从西方转到东方,亦分两讲,提出中国美的两条线索,即儒家的秩序美和道家的自由美,以孔孟和老庄作为阐述对象。第三个专题为“魏晋风骨”,以酒色、生死和书画道尽乱世之情。第四个专题又由东方转到西方,通过“美到底是什么”,亦分两讲,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对美的论述,明晰了西方的审美意识和美学追求。里面还穿插了一章中国五六十年代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对美是什么和美的本质做进一步的阐述。第五个专题和第六个专题可谓中西融合,中西美学对比,对美学、美育、德育、宗教、哲学等方面,做更为深入细致的归纳和总结,努力进行提升和创新。提出“中华之美美在哪里”这一命题,亦分两讲,以“天人合一、仁礼相依、中得心源、中和温厚”四维支撑天下,作者非常大胆地提出一个字概括中华之美:怅。


这是这本书的总体框架,也是一门美学作为哲学命题的圆满收官。


山东曲阜孔庙的孔子像


《美的常识》体现了宏大叙事和普世情怀的相互融合和有机统一。笔者在阅读过程中,被作者突破概念的叙事深深打动。大家知道,在西方,美是各种概念。“理解然后美”,美是认识的结果,先要问“美是什么”。比如康德“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什么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然后结论。这种论述往往弄得人一头雾水。中国五六十年代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有些代表人物的著作也是概念多于事实,哲理思辨大于美学本身。我们在阅读朱光潜、李泽厚和王朝闻等名家的书籍时,很容易进入到专业的形而上的境地。普通读者——像我这样的一般阅读者,不是从事美学研究的人士,如非很用功,思维往往随着专注力的游离而散开。


而我在阅读《美的常识》一书时,就被一种叙事美学所吸引。对于叙事美学,在故事之中很自然地把美学、美育的一些概念化、专业深奥的东西讲清楚了,让人容易理解。每一篇文章都源于讲座,就是要让人听得懂、听得好。所以,作者尽量突破美的概念,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坚持说‘人话’,告诉最大多数人美的常识。”作者在“自序”中说:“在材料的选择上,从‘常识’的角度,我试图用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最重要的美的线索、最具转折性的历史节点、最经典的美的论述来描绘出‘美是什么’。”这“四个最”体现了作者的普世情怀。所讲的故事宏大、经典,又是大众所熟悉的。每一专题纲举目张,围绕一条主线,单刀直入,以人物、故事为经纬,切割剖析,起落反复,不知不觉间,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意大利 拉斐尔·桑西 《雅典学院》 壁画

1510 年—1511 年 梵蒂冈博物馆藏


然而,美是好讲的吗?要想把美讲清楚,跟说清楚“道”,几乎具有相同的难度。通读全书后,我对美是什么已有了逐渐清晰的感受。掩卷之后,在南方冬日的一个傍晚,我在办公室里沉思。当时夕阳西下,余晖照耀着小城,也照在我的窗上。目下一片林立的高楼,远处则是群山如黛,天空澄澈而空灵。坐在窗边的我,沐浴在一片光芒里,突然感到,生命就在美的律动中!多日的阅读和思考,赋予了我某种审美力,我已经获得了美的答案。


下面,谨让我分享一点阅读体会。


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美学传播


《美的常识》一书把视野拓展到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开篇古希腊文明发端于公元前一两千年,《荷马史诗》比中国最早的诗歌著作《诗经》早二百年左右。《米洛斯的维纳斯》塑像、《掷铁饼者》、巴特农神殿的石柱的经典造型等将神话土壤中孕育的艺术之美呈现得淋漓尽致。人类早期精神世界的夜空中更是群星璀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们的故事和著作是美学的源头。本书作者从纷繁复杂的经典中,像蜜蜂般辛勤地采撷、梳理、分拣出种种美的素材:柏拉图的“两个世界”“两个人”“两种美”,亚里士多德的美的思辨,苏格拉底的形而上和自由精神。这种叙事模式显然是宏大的,而落脚点又十分具体、接地气。


法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荷马礼赞》 油画

1827 年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


古希腊 (传)亚力山德罗斯 《米洛斯的维纳斯》大理石

约公元前100年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


古希腊 米隆 《掷铁饼者》大理石(原作为青铜)

罗马国家博物馆藏


比如柏拉图《理想国》里“三张床”的著名论述:理念的床永恒而真实;工匠造出的床,是理念的反映;画家笔下的床,有理念反映的反映,是不真实、不完整的。这种举例把审美的主客体、物质和精神、外在与内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又如中华之美的“两条线索”里,引用了一个个小故事,既有孔子与学生畅谈人生的对话,又有一飞几万里的逍遥大鹏,还有《庄子》中光怪陆离的奇人奇事等,从儒家的秩序美到道家的自由美,最后概括出美的本质。“人类应效法支配宇宙万物无所不在的道,使自己成为永恒无限的自由的存在。这种自由才是一种美,而且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美之为美的本质所在。”这种以故事导引出的感悟在书中比比皆是,阅读者不仅获得审美愉悦,且会获得意外的精神滋补。


柏拉图像 大理石雕塑 公元2世纪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



美是哲学的重要命题


《美的常识》不是简单的常识,通篇都洋溢着哲理思考与精神追问。这一方面得益于作者深厚的哲学专业功底,另一方面有赖于严谨的治学态度。书中的第四个专题“美到底是什么”,从康德开始,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有明显的哲学思辨轨迹。关于康德的认识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等等,从纯粹美和依存美、自然美和艺术美、艺术和宗教、美育与异化等都做了充分的论述和论证,为最终篇“中华之美美在哪里”的结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美不是问题,是立场,是世界观,是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把紫砂壶,与一尊塑像,它们展现的美没有什么不同。农家老屋的花窗、屋檐雀替上的木雕,与帝王宫殿的穹顶,意义没有不同。对美学的研究如果没有哲学作底子,很难说服人。作者为了给论点找论据,为美学立论,显然下了不少苦功。


南宋 龙泉窑青瓷梅花式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第六专题“中华之美美在哪里”,由于有前面几个专题的铺垫,显得自然顺畅、理所当然。作为美学的一本专业书籍和普及读本,作者概括了中华之美的四个特点:天人合一、仁礼相依、中得心源、中和温厚。我个人看到感觉欢喜!特别是作者提问“哪个字可以概括中华之美”,我看到一个“怅”字就心生欢喜!它比日本人提出的日本美的“涩”与“寂”,更多一层认同感。“怅”之一字,不但美,而且有哲学高度,流露出精神的追问。它是“物哀、情伤和意怅”的凝结,由此不仅想到陈子昂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老子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李叔同之“悲欣交集”。令人欲罢不能!


说似一物即不中


开卷之后,细细阅读,我一直有一个期待,终于在最后一章看到作者用一首唐诗演绎禅意里的“怅之美”。崔峒《题崇福寺禅院》之“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说到中华之美,不能忽略宗教在美学领域的映现。释迦牟尼的拈花微笑,与王阳明的岩间花树,都是美的禅现。禅宗里有太多美的故事、美的意境、美的氛围。一如那一句,“说似一物即不中”。美其实也是一种可体验却无法言说的实证境界。不必说也说不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物也无,却又万象宛然,空旷明净,而又自由自在。又如,禅宗公案中的“老婆禅”,说的是师父对徒弟那种担心对方不能领悟,苦口婆心、反复叮嘱的急切教诲之心,又作“老婆心切”。而这种急切,并不是说破、说尽,而是启发式的。因为一切真理都需亲身体悟,而非从他人那里直接得到。《美的常识》作者,对于推进美育、讲清“美是什么”的心情,恰恰就像这种“老婆心切”,可谓是用心良苦。


明 仇英 《人物故事图册》之一《南华秋水图》 故宫博物院藏


结  语


我案头有一本讲哲理与审美的书,闲来读几页令人安静愉悦。有些观点也与本书相应和,其中讲到目的与自由,一旦有了目的,人就变得不自由了。目的一旦进入艺术,艺术就不复存在,美就逃走了。艺术的自由存在于无技巧即无目的之中,也正应和了书中对于道家自由之美的论述,“付物自然,虽拙而巧”,艺术巧拙之间的均衡问题,需要用道的自然无为来解决。艺术无需设立目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方可达到大巧若拙的境界。


我很喜欢唐朝的诗僧寒山,他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人可以不知禅,也会觉得这首诗很美。


同样,打开这本《美的常识》,你将有一段与众不同的奇妙旅程。掩卷沉思,会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作者系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报社副总编辑)



《美的常识》

点击图片购买




人美融媒体编辑平台

责任编辑:韩昱 王珏英




- END -



扫码关注更多信息


 商业合作或投稿

联系电话 010-67517860

 邮箱:rm_rmt@163.com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作者:人民美术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