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艺术号·专栏 | 孙振华:被高跟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雅昌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被高跟》选自第三辑“生活百态”。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孙振华专栏]

                              

女士们穿高跟鞋其实跟我没有任何关系,可我常常有些莫名其妙的担心,特别是看到一些女士“危乎高哉”,穿着高跟鞋走楼梯的时候,总是担心她们会跌倒。    

私下里揣测,穿这么高的跟,有的鞋跟几乎使脚和地面垂直,像芭蕾舞演员那样,感觉舒服吗?就身体感受而言,应该是不舒服的,特别是对极高跟而言,站都站不稳,小心翼翼的,有什么舒服可言呢?另一方面,高跟鞋的流行说明,它带给人良好的心理感觉应该不小:你看,我变高了,通过鞋的选择,满足了增高的想象,相对而言,高跟后的快乐压倒了身体的不适。

问题是,这种心理的快乐是怎样形成的呢?仅仅用自我的心理满足就可以解释高跟鞋流行的原因吗?事情应该没有这么简单。

通过鞋的选择来满足增高愿望多少有点自我欺骗意思,事实上每个人的身体高度都是天生的,是爹妈给的,如果大家都一致承认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有身高区别那倒也没什么,大家也都没有必要用高跟鞋来掩饰自己。

高跟鞋的出现应该源于最初有人不满意自己身体的高度,希望通过人为的手段来弥补自然的不足。她最初可能是这么想的,我的身高不够,但我有办法通过穿高跟鞋来减少我和理想高度之间的差距,你看,很聪明吧!

问题是,一个聪明的想法出现之后,马上会引起其它聪明人的连锁反应,其它人也会立即效仿,身高不够标准的穿高跟鞋,身高标准的也希望更上一层楼,也穿高跟鞋,最后的结果,一个聪明想法被群体行为抵消了,事实上,高跟鞋一旦流行,成为了一种时尚和女性穿着的必须,它相对的增高效应其实等于零。

应该这样设想,假定中国女性的平均高度是160厘米,如果大家都不穿高跟,平均高度就这么高,倒也相安无事。如果一个155厘米的聪明人穿了高跟鞋,终于达到了平均高度,那160厘米的人也不傻,她也会穿,一下窜到了165厘米,反正要压你一头;照此推论,其实穿不穿都无所谓了,大家的相对的高度还是那样。如果大家都穿高跟鞋,变高了的心理暗示就没意义了,结果,不仅心理满足感大大降低,还害得大家的脚都不舒服。

在这个意义上讲,穿高跟鞋是一种集体行动的博弈,哪怕你穿后不能获得心理满足,你也必须穿。这时人已经被高跟鞋绑架了,大家都共同选择了一种不自然的方式。如果你不从众,你不仅相对变矮了,还是一个集体行动的另类。于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成为了集体的选择,愿意的穿高跟,不愿意的则“被高跟”。

高跟鞋本来是源于聪明人的小伎俩,结果,它脱离了人的控制,演化为一种生活美学,最后甚至成为身体规训的手段。无数的小女孩可能都有这种愿望,快快长大吧,长大了好穿高跟鞋。她们可能会迫不及待地穿着妈妈的高跟鞋,试着在家里走来走去。

这是另一种方式的缠足。我们过去一直认为,缠足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戕害,可是,一旦它成为一种身体美学和女性对身体规训的自我认同,让她放足比让她缠足更痛苦。这和辛亥革命剪男人的辫子是一样的,有多少男人痛不欲生:天哪,我怎么可以没有辫子呢!

作者:孙振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