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影像中国 | 潘鲁生:从民间来,到民间去

“民间艺术是‘活’的。生活之美在日常、在劳作、在人情事理中,这是民间艺术源于自然、源于历史、源于自我的恒久魅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000fba1d43fa52b35d4aa881803ce1ea.jpg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潘鲁生,1962年生,艺术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推进《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等重大工程,出版《民艺学论纲》等专著,创办中国民艺博物馆,主编《中国民艺馆》丛书,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举办“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等专题展览。荣获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等。

潘鲁生的故乡是山东菏泽,在那里,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听着、念着齐鲁大地上流传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和戏文故事长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530b5d07414b7c87739c017a08d8d497.jpg

潘鲁生在创作粤港澳大湾区主题作品。

街坊们或许不曾想到,这群小孩中会诞生这样一位学者、艺术家、教育家,他以毕生之力保护和研究民间艺术,将传统民艺与现代创作巧妙融合,力推美术教育与人才培养,让不计其数的民间艺术,从濒临消失的危险边缘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01

与时间赛跑的“守艺人”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潘鲁生便与民间工艺结缘。那时他在曹县的一家工艺美术公司当学徒,常常粘些羽毛画、绢花,用麦秸秆做编织品,对材料和工艺起了最初的兴趣。潘鲁生就读山东工艺美校(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后,时常去村野写生,也向老乡收集些物件,为艺术创作积攒素材。“那时候要先坐长途客运车,走到一个地方,借一辆自行车,去人家村民家里,给人画张画,用这种最原始的方式换些剪纸、鱼盘。”那时潘鲁生会随身携带一部胶片相机,记录村民从事手工艺的影像,如今这些老照片成为民间艺术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2/f951caa6593871463e9a1933ecac4d74.png

潘鲁生作品:《门神》外扇(装置)325×360cm 2012年

2002年10月,一场大规模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及传统村落保护行动浩然启动。响应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召集,潘鲁生与乌丙安、常嗣新、乔晓光、向云驹等人从各地集结在山西榆次后沟村,开启传统村落采样调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从这里走向全国。在潘鲁生看来,这场民间文化行动意义非凡,是“在历史性的社会经济文化转型过程中,存续民族文化薪火,存留民间记忆载体,旷日持久的重大历史文化工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64caf1f132b5e488116efeb05c85504c.jpg

潘鲁生收集的朱漆描金雕花架子床(局部),陈列于中国民艺博物馆内。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过去40多年间,潘鲁生走遍大江南北、海峡两岸上千个村庄,访谈数千位民间艺人,留存几百万字文字资料。早在1998年,潘鲁生就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立了以抢救、保护、传播民间文化艺术为主题的中国民艺博物馆,如今已收藏各类民间生活器用及手工艺品上万件,部分藏品也通过《记住乡愁》和《到民间去》两场展览在国家博物馆与观众见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1186a5e38ab563f9da2071d2cf5accfd.jpg

2021年12月26日,“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

在潘鲁生看来,民间艺术代表着一种生活的温情,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记忆,是民间文化的物化形态。“从事民间文艺研究,就是要看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看他们对幸福的追求,对文化的执着。”

02

艺路与乡愁

“鲁”是父母安放在潘鲁生名字里的乡愁。不论去到何处,忙于何事,潘鲁生总怀着一份深厚的乡情。潘鲁生在《美在乡村》一书中写道:“我热爱乡村生活,热爱家乡风土人情,热爱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家园的一个个乡村,乡村里文化的传承、精神的滋养、情感的维系是大地般坚实的支撑。”

11岁时,潘鲁生加入曹县文化馆的美术班,跟随老师高启明体验笔墨、认识国画,走进“美术”的大门。两年后,高启明老师带他参加山东省少年儿童画展,潘鲁生第一次到达济南,开始认识这座将见证他漫长艺术生涯的城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ea2f26d1e79c01f258a9d319576fb90c.jpg

2020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展览现场,该展览展出了潘鲁生收集的1500余件(套)作品。

1980年,潘鲁生入学山东工艺美校,著名工艺美术史论家、艺术教育家张道一教授被潘鲁生视为授业恩师。1986年,潘鲁生在全国美术理论研讨会上结识了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得以在他主持的国家重点项目《中国美术史》编辑部作资料员。潘鲁生在一篇怀念王朝闻先生的文章中记录道:“把资料收集的过程视为研究的过程,集众家所长,从源头出发,从资料入手,把知识融入学术,以思想带动知识。”这一理念始终贯穿着潘鲁生的民艺研究生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b13204576ca4388ca0bad5894994a3d1.jpg

潘鲁生作品:《圣贤·孟子》(木刻画)200×200cm 2021年

潘鲁生对虎元素情有独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民艺博物馆收藏了他捐赠的大量藏品,展厅入口就陈列着几只集祥云、牡丹等吉祥元素于一身的五色布老虎。潘鲁生介绍说,自然界中老虎是凶猛的,但老百姓寄予了它辟邪求吉的寓意,让民艺作品中的老虎变得憨态可掬。潘鲁生的纤维手绣《福虎镇宅》也是以民间剪纸中的虎为原型,汲取剪纸、版画、刺绣等民间艺术造型特征,通过拼贴透迭手法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意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e779aafa124f122a7bb61f7a8ec05739.jpg

潘鲁生作品:《福虎镇宅》(纤维手绣)120x240cm 2006年

传统民间艺术如何现代化表达?在潘鲁生看来,文化的传承要“学古不泥古”,需要创造性转化的智慧。以墨斗作画的《鲁班线·中行有矩》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墨斗是传统木工行业的用具,从储有墨汁的斗中拉出一条细绳,紧绷在木材表面,轻轻弹出直线。潘鲁生创造性地把它用在绘画上,给人以现代艺术的全新感受。他也把鲁班线元素广泛用于布偶、陶瓷、服装等众多工艺品的设计中,碰撞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鲜质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bee3023daa28846b04ef3fdcc55c37c7.jpg

潘鲁生运用鲁班线元素设计的服装。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2018年6月9日,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的中外领导人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宴会,并在大型工笔牡丹画《花开盛世》前合影留念。这幅画作正是在潘鲁生的设计指导下,由家乡菏泽的10位农民画家共同绘制的。那一刻,凝聚着中国农民艺术才华与生活智慧的画作在国际交往舞台上熠熠生辉。

03

传艺之道

建设民艺学学科,一直被潘鲁生视为使命。早在1986年,他便将《民间美术》引入大学课堂。1996年,潘鲁生在南京艺术学院完成博士论文《民艺学论纲》,此后出版了《民间文化生态调查》《民间工艺学》《设计论》等学术专著50余部,发表了一批有学术见解的论文,为民艺学由经验研究走向学术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ebeaefff8d18ec37f957aee3f1388425.jpg

2016年,潘鲁生参加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活动。

2016年,潘鲁生当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肩上责任愈发沉重。2020年,由他主编的《中国民艺馆》大型民间文化丛书正式出版,这套丛书系统地展现了中华传统农耕时代的民间造物艺术,对广大民众了解民间文化遗产、追寻中国文化记忆意义重大。

目前,由中国民协承担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和《中国民间工艺集成》两个重大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其中,《中国民间工艺集成》依照信俗供奉、装饰美化、娱玩教化、游艺竞技、穿戴服饰、居住陈设、生产劳作、生活用品等分类,辑录整合民间工艺的图像、文献、艺人、实物等信息,铺陈民间工艺发展脉络,展现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a5ef3f8370f1219f0e35613d78418165.jpg

由中国民协承担的《中国民间工艺集成》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被列入《“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任教的40年里,潘鲁生力推课程改革,并开创了中华传统造物文化、中华传统造型艺术两大课程体系。对于推动文化传统向青少年传播,潘鲁生则认为要从国民教育体系和日常美育传播着手,建设民艺博物馆、出版民艺文化丛书、举办民艺展览、创意民艺文化活动等。

“传统民艺与青年一代,不是输入与传播的关系,而是发现与唤起的关系,我们应该激发青年一代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觉、自信、发现和再创造。”潘鲁生说道。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