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带你看展览第237期】中国油画院美术馆:段建伟作品展

段建伟

  导言:2013年10月20日下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中国油画院油画家研究系列——段建伟作品展”在中国油画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系中国油画院策划的“油画家学术研究”系列展之一,展出段建伟先生的百余幅油画作品,并出版同名作品集。自80年代以来,河南“二段”——段正渠与段建伟便以表现中原黄河乡土而著名,他们的共同点是质朴,带有一种理想主义情怀,但又各有千秋,段正渠偏于奔放,段建伟偏于宁静。继去年举办段正渠个展之后,中国油画院个案研究系列今年又接着举办段建伟个展。段建伟对乡村的朴素生活有着深厚而真切的情感,每年都要下乡画画、体验和观察,他的构图人大景小,他的人物情态来自现实生活,拉近了人的情感,这其实是一种温情的浪漫主义,在最朴实和平常的事物当中。

  【本期导览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参展艺术家段建伟

杨飞云

杨飞云

  杨飞云: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在全国的油画界开始了以乡土为主题的一种绘画,那个时候在学界有被称为“二段”的段正渠和段建伟,应该说他们是属于对油画艺术学习、研究起步的阶段。在初期起步的时候,探索两个东西,可能一个是怎么去掌握油画,怎么用油画来表达;第二个就是他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主题,适合自己表现的一种情感,或者适合他性格里边的东西。差不多到了九十年代的时候,应该说“二段”的东西,他们的风格、面貌比较突出和清晰起来了。他们俩因为是一个主题,由于两个人的互补性,段正渠他表现比较强烈,属于表现性,然后加上一种激情;段建伟他很纯净,内敛,优雅,也很深邃、很真挚这么一种特点。我觉得到了九十年代的时候,他们确定了一个自己的风格,在他们的艺术表现形式上还有艺术表现的内在精神上和题材范围,包括语言方式,他们都确定了各自的一个路子。

  西方油画的早期绘画,特别是文艺复兴早期的几个艺术家,对段建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包括表达的方式,还有使得画面纯净起来,有点儿秩序,有点儿装饰性、平面感,特别是美感。当然还是段建伟本人的风格,但是他找到了一个依托,找到了一种支撑或者是支持,包括他吸收后来的东西,比如像莫兰迪和巴尔蒂斯这样几位艺术家的东西,当然是在自己的基础上去吸收,所以我觉得九十年代整个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的一个面貌,在美术界,大家不可替代的一种表现乡土,同时能够升华为一种有古典美,甚至带有原生态的美,还有一个回归到心灵内敛的一种美。描写生活是间接生活,而不是把生活全部都画下来,对生活的表面形态那种更多的是借用一些情结,小的情结,特别有意味的一些情结画到他自己带有理想浪漫色彩的一种温情性的绘画里边。

  九十年代以后,一直到近期的绘画,他调入北京是一个转折。这个时候他好像希望自己的绘画更加纯净、干净,好像画面表现上更加简洁明了,怎么说呢?多余的杂质好像一点都不要,要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就完了,没有多余的部分,更加平整、纯净、鲜明、内敛的一种表现。他一直还是在探索着往前走,但是一直没有离开一个东西——就是他从小生长的土地,还有从他面对小孩童年的时候形成的一种人和自然,人和劳动,人和生活的那样一种原初的情感,或者关注的角度也好,好像始终在他的绘画里边是一生都唱不完的一个赞歌。他的绘画好像主题,核心的情感一直没有变,甚至从他早期探索绘画的可能性,甚至早期在表现上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或者是他在写生画一些城市里边的静物,生活里边的静物,好像主题和内在情感始终在里边。

段建伟

段建伟

  所以这个艺术家他经历了这么长时间,对艺术中要表达的品质,还有他在从小的对生活、对人生的情感,对大自然,特别是对贫瘠的,甚至黄土地的一种情感变得非常温情和美好。或者是那个地方好像有一种心灵的高地,或是很纯净的一块心灵的伊甸园,没有被污染。因此尽管中国的变化这么大,外在的时尚、潮流,还有各种各样的风潮,各种各样的诱惑特别大,他能够始终进入内心,保持住自己的本色,这是一个艺术家非常成熟的一种表现,也是一个艺术家爱用心灵面对自己的艺术,或者面对自己要表现的审美情感的那份忠诚和清醇的很温暖的、宁静的一种纯真。这对我们艺术界其实是给了一个很大的启示,也提醒大家做艺术的人应当纯净和真诚。

段建伟

《陕县》 23X26cm 纸板油画 1983年

  段建伟:这张画是81年底大学毕业画的。当时我被分配到河南三门峡有一个印染厂,那个时候在那个地方画风景,这个风景还是比较能够代表我那时候受一些苏派和法国绘画的影响。那个时候画了一批这样的风景,刚毕业的时候。这种绘画的方向性,追求的东西还是有很强的在学院派的一种面貌。

  雅昌艺术网:这段时间的画都是以小画为主吗?我们看到的是纸版油画是因为当时受条件的限制吗?

  段建伟:因为那个时候出去画一些小画多一些,那个时候刚刚毕业对创作没有完全进入状态。那个时候在纸版上画画,一个很方便,再一个成本低,那个年代很多人都在纸板上画画。

 

段建伟

《师徒》 83.5X90cm 布面油画 1984年

  段建伟:这张是84年画的,我那个时候毕业去了三门峡印染厂,在印染厂有一个环节,刚分去的大学生得下车间。我就下车间,但是下车间也没有什么活让你干,师傅就说你休息,在旁边想干什么都行,那个时候就画点儿速写,有的时候看他们干活,也拍一些照片。当时我就想画一张工厂题材的,就是车间里边的。当时画创作没有太多的创作经验,毕业创作的时候画过,上学中间也有创作课。当时我想去画一张自己单独的面对所处的环境,当时我感觉一个师傅和一个徒弟是很好的角度,一个是年龄的差距,一个是体形的差距,本身搁在一块其实就已经可以完成一张画,所以当时就画了这张画。在工厂里画的时候我没画完,可能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调回郑州后我才继续把它完成,比如说手都是找的模特去画,最后才把这张画完成了。现在回头看也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感觉是三十年前的事。

段建伟

《母子》 24X18.5cm 布面油画 1993年

  这张画是93年画的。91年的时候我跟段正渠在中央美院陈列馆做了一个展览,那批东西全都是表现乡土的,那批东西完全脱离了在学院养成的东西,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而且开始比较……很认真地去对待创作这种东西。那个展览之后,93年我们又办了一个四人展,那个时候在北京,我在书店见到了比文艺复兴更早期的那些画家的书,原来我所知道基本上是了解到像达?芬奇,拉斐尔,而对更靠前的画家很陌生。在书店见到这些画册特别喜欢,而且那个时候正是需要补充自己,让自己能够有更多的认识。正好看见他们的画册,在努力地学习他们的时候,画了这张小画。

 

段建伟

《蹲着的小孩》 132X110cm 布面油画 2004年

  这张画是04年画的。05年我在上海做了一个个展,当时有朋友说这些年看你画的小孩越来越多,后来我就有意识地正好想出一本书,正好有一个机会做了一个以小孩为题目的个展,这张画是那本书的一个封面,但这张画当时没拿去参展。我觉得这张画是我那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这个小孩题材的人物关系,我特别在意的就是两个人之间既有一种很紧的联系,同时又是很松散的,貌合神离的这种东西我觉得很有趣,就尝试着表现这样的东西。在我后边的作品里边,包括其他作品里边,我对这种东西都有一种关注,我想解决它,但是老觉得还是有种深不可测。

段建伟

《朗读》 180X140cm 布面油画 2008年

  这张画是08、09年那几年创作的。早期的作品我觉得可能现实生活本身那种情感的东西多一点,这个时期我觉得它可能需要剥离好多东西,我开始对人的动作,人的这种关系,形成某种张力。我想办法让地域性的符号的东西少一些,早期的时候那种情结可能更打动我,但是到后面觉得也是一种限制。所以后来的这一批作品,我觉得怎么说呢?摆脱了早期的一种禁锢,可能对我要表达的东西更直接,也更单纯一些。而这种改变一个是我年龄的增长,比如我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会有改变,另外对艺术这种认识可能也会有改变,我觉得到了这个时期,可能更多是在做“减法”,对我选择的这种环境、道具,选择性要更严格一点,不像原来很生活化的东西。这种选择,我只是觉得就想让画面变得更有意思一点,不断让“道具”、“动作”通过这种东西连带出来,这样观众去读这张画的时候,可能会牵扯出一些更丰富的联想。

 

段建伟

《萝卜》 160X130cm 布面油画 2013年

  这件作品是最近完成的,画面可能也没有其他一些画的那种张力,或者很强烈的对比,我的关注点可能就是这种很细微的东西。这个时期的作品可能更多的是这样,很细微的“道具”,很小的“动作”,包括人物之间更细一点的关系的把握。比如这个萝卜,如果我处理得好了,这个萝卜就不会是一个简单的萝卜,不是一个客观的萝卜的物体,可能会带出更多意会,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东西,或者成为某一种东西的象征。画面如果处理好了确实会带来观众对它更多层面的解读,或者是更宽泛的一种解读。人跟人之间这种关系既紧密又貌合神离,各干各的事,互不关联,但是他们确实又在一个画面里,有一种想让它处理成很有意思的一种联系。比如拍一张照片,画面突然被其他的人或东西穿过镜头,并且留在了镜头里,它把原有的东西就打破了,可能带来了很多别的意义,这种东西可能会让我很着迷,很神奇,有的时候连自己其实也是预想不到的。我想朝这个方面努力,人物关系不是被某一个固定的东西,很单一的统一在一张画里,可能会有一些背后的东西,可以让人有更多的想象的空间。

  从91年做展览,第一次画乡土的题材,到后来慢慢有变化,到现在乡土本身的东西会少一些了,自己想要做的一些画面中尝试的东西会更多一些。我刚才说的“小孩”的形象可能很多,也有朋友经常问我为什么老画“小孩”,我开玩笑说小孩脸上光乎乎的,好处理。其实自己认真地想的时候,我觉得小孩本身,文化符号的东西更少一些,更便于我去作出很多努力。我能够加给“小孩”赋予很多东西,很自然,当然我觉得“小孩”形象也是很可爱,很适合去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事绘画的时间越来越长,想朝自己理想中的绘画境地,想越来越靠近绘画,让自己的“绘画性”更强一点。

段建伟

《镜子》 135X11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这张是2012年画的,就是很普通的一个女子照镜子这么一个动作,不管是动作设定,还是角度,还有环境跟人的关系的处理,我想能不能让它超出动作本身所包含的意义。我觉得绘画可能具有这样的功能,就是它可以超出画面本身所包含的东西,会给人有更多的解释空间或者想象空间。这张不管色调还是什么,有朋友说是我变化比较大的一张。一个是颜色,绿的颜色原来在我的画面里很少出现,这张一个是自己有想去做这样的尝试,另外我觉得跟人物和环境的关联,我觉得做这样画面的处理是必要的,对自己有一种更高的要求,其往前走的可能是有的,绘画并不是我原来理解的那样,通过一个事件表达某一个意义。其实还是会有一些超出个人想象的力量,我对这些东西是愿意继续去做的。

作者:张桂森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