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访】陈向兵:从极少的线条里追寻时间的节奏感

2015-02-09 14:20

艺术家陈向兵

  导言:带着眼镜,留着及耳卷发的陈向兵,在他的身上有着文雅与叛逆相混合的气质。1992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他,在中国当代艺术如火如荼的的时候,选择留学白俄罗斯;当各类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的时候,他选择回归最传统的架上绘画,追溯西方绘画和中国艺术精神的融合;尽管他一直从事艺术创作,却选择在毕业20年之后才举办首次个人展览。这三个关键的选择,为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独特的轨迹。

  尽管“时间”是陈向兵艺术创作的关键词,直至近年,他才明确自己的艺术风格及主题,画面中横扫及竖扫的线条,被线条拉扯而变形及模糊的人物及风景,带来时间的流动感,通过景物和人物的形象反映历史、记忆、现实的观感。

  自我训练

  雅昌艺术网:在您去白俄罗斯求学前,您的艺术创作是怎样的?

  陈向兵:大学时学习的是学院派的造型基础,毕业的时候,正好是上世纪90年代初,尽管自己的眼界也不是特别开阔,但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开始形成,我大量地吸收各种信息,也做了各种尝试,比如抽象艺术作品、表现艺术、古典艺术等都尝试过,是一个寻找自己的阶段。上世纪90年代末,我对塔皮埃斯、抽象艺术的理解更为深入了,尝试做了一批综合材料的作品,如《物语系列》,关于考古、沉埋、未知、历史、未来、感悟等等的探索性的话语,这批作品追求一种以小见大的感觉。

  雅昌艺术网:1999年,您到白俄罗斯明斯克艺术学院、白俄罗斯国家文化大学学习,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到白俄罗斯,当时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陈向兵:1999年,我赴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学习了两年。去白俄罗斯是很纯粹的,因为俄罗斯绘画对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对俄罗斯绘画有一种情结,当时有这样的机缘就去了。但我又觉得俄罗斯学院的那种教学已过于刻板,所以很少在学院里呆着。当时,我并不想把俄罗斯的绘画完整地学回来,尽管俄罗斯有自身的强项。我在那里最大的受益是在中国当代艺术最热闹的时候我跳出去反思、寻找自己。

  当时,美术学院的学生和本土艺术家,通过长期的基础教学训练,反而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画下去,他们也在思考该如何跳出来,但是思维打不开。另一方面,作为一位学油画的学生,之前,我发觉对中国传统绘画并不重视,跳出去以后,反而看到很多。我在俄罗斯参观了很多博物馆,看到很多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大师的作品并置,这样的对比,让我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反而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这个阶段,我觉得更像游学,我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布列斯特、明斯克等城市来回游走。布列斯特有一位特别重要的艺术家苏汀,对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尽管这个艺术家在俄罗斯没有被推崇;另一位艺术家是弗洛贝尔,他的画带有一点表现性,但非常具有俄罗斯民族的气质。在俄罗斯,我对苏汀和弗洛贝尔的作品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解读,同时又把对他们的理解带入到中国艺术家所需要寻找的自身身份的问题中,这是我在国外留学最大的一个收获。其实当时的收获只是浅性的,回国时,除了带回一些素描、油画作品外,更多是思想上的开拓,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西方的绘画和中国艺术的精神融合在一起的问题。

陈向兵在白俄罗斯留学时创作的手稿《故事之三》

  雅昌艺术网:在俄罗斯的时候,您都是在画素描,没有在根据自己的思考创作作品?

  陈向兵:是的,画了几千张手稿,每天揣着一沓纸,因为经常去其他城市,要等一两个小时的火车,或者在火车上没事就拿着笔不停地画,都是很接近西方的人物,当时在俄罗斯看过毕加索的一些手稿和作品,特别喜欢他画的牛的手稿,牛和女人在一起的手稿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也画了一批相似的草图,作为自己仍在思考的过程。

  雅昌艺术网:您在等车站或者火车上的时候,是画周围的人物吗?

  陈向兵:有一段时间是画周围的人,比如喝咖啡的人,我会坐在那里看,在这些手稿中,都是孤独的人影在黑暗中寻找,经常有灯光,远方的光线照亮着前方的感觉更多。后来,我完全凭脑子想,希望训练自己像毕加索那样,脑子里没有任何的禁锢就是要画出,这是我对自己很有意思的训练。

陈向兵 《灰色的天空》 130x100cm 油画 2014

  关注时间性

  雅昌艺术网:您在白俄罗斯的学习,对您之后的创作产生哪些影响呢?

  陈向兵:2000年,回国后我开始这方面的探索,画了很多小作品,也做了一些综合材料创作,在作品中探讨对符号的理解。我总是在寻找一个契合点,作品不是特别当代,但又有当代性。

  2005年以后,我逐渐在自己相对成熟的状况下,尝试西方绘画如何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更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的问题,更深入地挖掘当代传统及古典传统,回到中国当代艺术立命本身的问题,这时的探讨更加追溯过去。2007年至今,我一直在找寻,比如影像绘画和中国文人绘画之间的某种联合。我寻找到的创作形象更多是民国人物或者中国传统山水画,并运用到西方油画中,我强调中国意境的创造。我这些创作的衔接点是时间的概念,2010年以后,这个脉络越来越清晰了。

  雅昌艺术网:时间的概念是您创作脉络的关键词?

  陈向兵:是的,包括表现主义、历史感、痕迹感,人在空间中回忆的感觉,都是我绘画中一直追寻的主题,无论是早期的现实主义绘画、表现主义绘画,抑或综合材料的抽象绘画,我都在找寻符号,这些符号源于2001年,我做过的一批主要以钥匙为符号,埋藏在综合材料里的作品,钥匙包含着开启未知、解构及重新发现的概念,也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概念。

  另外,我画面中总带有神性的历史感,比如小尖塔的出现,就像一把剑或者定海神针,产生内在的力量和支撑感,尽管在风暴中显得很渺小,但有一种坚守的感觉,这也是我内心中隐隐约约的坚守。当时创作的一些综合材料作品,总有一种内在、向上思想包含在内。

陈向兵 《风物志1》 130x100cm 布面油画 2008

陈向兵 《风物志》 130x100cm 布面油画

  雅昌艺术网:听说您爱好电影,与您的创作有怎样的关联呢?

  陈向兵:是的,我常看,而且特别选文艺片,安东尼奥尼、希腊导演的片子安哲罗普洛斯的片子对我的创作都有影响,他们在处理时间概念上是不一样的,他的影片,一般人不愿意看,因为时间很长,节奏很慢,情节很弱,但是表现时间感在画面当中,导演经常用空镜头甚至长镜头一两分钟定格不动,非常有意思,这跟我探索时间的概念也如出一辙。

  雅昌艺术网:在您的画面中,太湖石很大,人物很小?

  陈向兵:这是一种隐喻,太湖石既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同时又是一种可怕的、带有压抑性的,中国的传统太深厚,既带来一种我们可以依赖的东西,同时也带来压抑的东西,这是我对文化的一种直观感受。

  画面中的两个极致

  雅昌艺术网:您在2013年之前都没有举办过个展?

  陈向兵:是的,可能是机缘没到,我相信机缘。2013年在关山月美术馆的展览《时间的形状——陈向兵绘画作品展》是我的首次个展。因为我一直对自己的作品缺少认可,我总觉得在探索的过程当中没有基本成型的态度和感觉,还没有达到自己相对满意的状态。2013年,也是水到渠成的机会,自己的定位相对清晰了,才决定做这个展览。

  雅昌艺术网:您的新作大都以横扫和竖扫的笔触进行创作,画面中的形象模糊的,为什么呢?

  陈向兵:当时受到影像绘画的影响,包括格哈德·里希特、费舍尔等,2000年以后,这批影像绘画的大师的创作对我产生了影响,最关键是,我从极少的线条里找到一种时间的概念,流失感、消逝感和静止感,有一种时间的节奏感。这正好和我原来一直寻找的内在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这种方式很快被我确定下来。

  雅昌艺术网:在创作上有困难吗?

  陈向兵:一开始有,该表现到什么程度,以怎样的节奏感,在技术方面表现达不到自己最完善的要求,比如如何把线条画得更简单,画面更简洁,当我们看它的时候又非常丰富,两个极致都在画面中能够尽力地呈现,我个人感觉还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陈向兵 《游园NO.1》 100X80cm 布面油画 2008

  雅昌艺术网:您是怎么发现这样方式与您的理念契合的?

  陈向兵:这是一种实验方式,因为我喜欢阅读历史方面的资料,特别觉得民国时期的文人,比如陈寅恪、胡适、王国维等大文人,他们给我们的印象非常中国又非常西方,他们也是两种文化融合的代表,既有深厚的西方学养,又蕴含非常多的中国文化,这两者在他们身上共同呈现,这是很奇怪的,而且他们都达到了极致。对这些人物,因为年代久远,仅仅是一个身影,而不是具体人物,所以我们不停地阅读,找寻更清晰的声音,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觉越清晰越模糊,越模糊越清晰,所以这个风格的创作,最早让我定位下的是这张画《游园系列 NO.1》,表现的是民国文人在水一方的状态。这是我很重要的一个尝试,另外有一张同一风格的画,都是2008年创作的。作品的产生源于,有一天,我看了一篇专门写王国维跳水自杀的文章,文中讲到他对历史、世界、社会的失望,同时又抱着一种很遗憾的状态走向了自己,我想表现这样的状态。前面探索了很多,这件作品让我欣喜地感到找到了定位,是我创作的转折点。因此,选择民国时期的人物及集聚传统中国特点的景物为我的创作主题,就是希望跳脱当下时髦的所谓当代性方式,寻找一种可以更接近自我内心的方式----过去时而在我脑海存留的影像回忆。当然,这种历史记忆或者作为永恒的现在会变得毫无用处,或者它们根本就不可回想。而我要做的就是让影像在回忆中释放时间。因为正是那些人与物,才能够一转身----体会到文明阴影里的最沉重的沉沦感。他们虽然属于那个时代,可他们的意义却并不只限于他们所属的时代,在他们的身上其实具有一种寓言性和象征性----他们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说到底,是人类在“时间”和“命运”双重作用下的一种宿命。或许,潜藏在我作品中的正是我对于时空的感知与关注---画面中凝滞的时空是对于个体幽深心灵体验的沉浸,那些看似随性但又处处精心的缓缓移动的长笔触不断带出丰富的对照性的细节,形成富有张力的动荡意味。

  雅昌艺术网:您之前也尝试过很多种创作方式,最后还是选择架上油画,为什么呢?

  陈向兵:我有过装置作品或者行为与装置结合的构想,但一直没有实施,这与我更为传统的一面有关,在我看来,架上绘画更直接,包括写作、编辑出版、书籍也是这样。

  雅昌艺术网:谢谢!

来源:雅昌艺术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zhumo01

      作品有很大的艺术魅力。值得一看!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