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2-03 22:55
[摘要]:金镶玉的历史典故,玉雕工艺,在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不少外国友人慕名而来,想一睹中国玉雕精湛的工艺。在玉雕工艺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少关于玉雕的成语典故,比如完璧归赵,比如有眼不识金镶玉。今天小编就大家讲讲有眼不识金镶玉的典故。
金镶玉的历史典故,玉雕工艺,在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不少外国友人慕名而来,想一睹中国玉雕精湛的工艺。在玉雕工艺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少关于玉雕的成语典故,比如完璧归赵,比如有眼不识金镶玉。今天小编就大家讲讲有眼不识金镶玉的典故。
有眼不识金镶玉,可以说是完璧归赵的前传。相传,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叫作卞和的人在荆山看到一只凤凰落地,在凤凰落地的位置恰好有一块青石,他就认定这块青石的里面一定有宝玉。玉石,他将青石进献给了楚厉王,可招来玉工一看,玉工说这不过是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非常愤怒,便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后来,楚武王继位,卞和又跑去献宝,可结果还是一样,他又失去了右脚。直到最后,楚文王继位,听说了这件事,就命人将青石切开,里面果然有宝玉,又命玉雕师将其雕刻成器,也就是以后的和氏璧。因此,就有了“有眼不识荆山玉”的典故。
其实,“金镶玉”就是取自“荆山玉”的谐音,慢慢地就演变成了“有眼不识金镶玉”。它是用来比喻由于知识浅薄而导致对事物缺乏辨识能力。当然,我们现实生活中,金镶玉是比较容易辨识的,运用得也比较多,例如北京奥运会的奖牌用的就是金镶玉,非常漂亮。
“金镶玉”的工艺就在一个“镶”字上,要靠连续不断的敲击,把金丝或金片镶嵌到图案中。这种在玉器上镶嵌的手法最初见于清代乾隆年间,新疆地区每年进贡的玉器大多嵌有金银丝。乾隆皇帝于是要求工匠仿制,还写了很多诗赞美其精致的做工。但这种工艺精细复杂,制作一件成品要耗费很长时间,因此自清道光以后就逐渐失传,严格意义上的“金镶玉”工艺几乎找不到了。
责任编辑:小萌来源:中国文物网-收藏-玉石翡翠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