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2.8亿港元成交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明清瓷器也再一次成为热议话题。而与明清瓷器相对的宋元以前的高古瓷,却成了被冷落的对象。一直以来,很多收藏家由于“看不懂”“买不起”等原因,一直对高古瓷敬而远之。10年前,收藏界就有人大呼“高古瓷要大涨”,而10年后,除了少数名窑精品价格迅速攀升外,大多数高古瓷的行情依旧不咸不淡。相比高古瓷的文物价值,其经济价值仍处于低估阶段。
定位有争议
高古陶瓷,在古玩界也被称为“老窑”,“高”是品位,“古”是年代,二者缺一不可。
关于高古瓷器,专家们的定义一直存有分歧。一种看法认为,高古瓷应是指南宋以前,包括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另一种看法认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标准,只是处于半瓷半陶的性质,到隋代才有了真正的瓷器出现。因此,高古瓷器仅指唐宋时期制作烧成的瓷器。
此外,还有一种顺应市场需要而生发的观点认为,高古瓷器就是宋元瓷器。因为近两年来宋元瓷器频繁亮相于国际国内的艺术品拍卖会,相对于明清瓷器而言,宋元瓷器年代早,且存世稀少,应为高古瓷器。但无论哪一种观点,大家都一致认为,“高古瓷器”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的概念,通常指明清以前的瓷器。
明清以前的高古瓷,从制作方式、造型艺术、装饰手法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与明清瓷器显著不同的风格特点,这时期的瓷器和纹饰造型多是作为有特殊意义和作用的冥器而存在,具有一种旷远而诡秘的威慑力量。而唐宋元瓷器的各个方面则明显地表现为走向成熟和理性,更多受这些特定时代文化信仰、风俗习惯、审美理想的影响,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把握、亲近在瓷器的造型、纹饰乃至功用上都充分地流露出来。
市场有潜力
瓷器一直是收藏界的主流,古代官窑瓷器可谓虽出高价也难求一物,价格甚至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步,当代陶瓷也呈现出量增价升的趋势,唯独高古瓷器,除了少数名窑精品价格迅速攀升外,大多数高古瓷的行情依旧平稳。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表示,高古文物、古玩在国内还属于小众收藏。对于高古时期的文物,懂得欣赏的人还不多。比如,大多数人都喜欢图案漂亮的,觉得明清的彩瓷比宋代朴素的单色釉瓷器好看。明清的粉彩、五彩、青花等,一路价格被哄抬得很快,清代的粉彩瓷瓶在海内外拍卖场上拍到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但一只宋代
青瓷瓶价格却不过几十万元。
不过,高古瓷器正在逐步扭转。2014年10月9日,在香港太古广场邦瀚斯艺术廊举行的“奉文堂珍藏中国古代陶瓷”专场拍卖中,当日全场推出257件,古雅致臻,囊括了中国古代重要时期的代表作品,尤其是宋代珍贵瓷器成为焦点。现场竞投激烈,并以超过90%的成交率获得巨大成功:北宋定窑“官”字款莲瓣纹倒装壶796万港元、北宋耀州窑青釉刻牡丹花双耳瓶304万港元、南宋吉州窑仿玳瑁釉剪纸贴花文字盏224万港元、唐代白釉鹦鹉杯172万港元、南宋吉州窑黑釉木叶盏142万港元、宋白釉剔花盖罐100万港元……许多拍品都是以10倍以上的价格成交。
有专家介绍,在陶瓷收藏中,当下国内收藏家大多把重点放在明清彩瓷上,较少关注高古瓷。与其价值相比,国内高古瓷的价格普遍偏低,高古瓷在国际市场上的行情远高于国内,存在“内冷外热”的现象。古陶瓷收藏鉴赏家汪帮宏表示,作为传统收藏大项的高古瓷,沉寂多时,其价格仍在低位,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收藏需谨慎
存世量稀少,必然造成价格居高不下,高价是赝品进入市场的动力。
收藏家的谨慎不是没有道理的,目前赝品冲击市场是高古瓷最大的风险。由于高古瓷器相对来说制作工艺比较简单,文饰并不复杂,因此也成为赝品泛滥的重灾区。目前,高古瓷的造假因资金大和高科技注入,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吴树写的《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有的造假高手甚至可以保证他造的瓷器赝品可以通过各大拍卖行的鉴定,而且可以拍出过百万的价格。”
收藏家张先生说:“何止是这样的承诺,我还听过如果不行,造假分子原价收回,再赔10%辛苦费的承诺。”
高古瓷的收藏非常考验收藏家的收藏知识,一不小心就容易上当。高古瓷的经济价值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经济价值受时代的早晚、文化内涵的深浅、艺术水平的高低、品相的完美程度、存世量的多少等因素的影响。有一些高古瓷只有历史、文物价值,而没有经济价值。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