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窑
青瓷的魅力有多大?这是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述的,然短短的20年间青瓷竟能在帝王的生活中起到完全不同的两种作用的事实,则成了这一问题的最有说服力的答案——北宋晚期,青瓷曾为徽宗的豪华生活锦上添花,而“靖康之难”后,青瓷却又为疲于奔波、居无定所、处境困厄的高宗雪中送炭。今人对南宋早期与宫廷有关的窑业生产情况的认知,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可以说,1995年之前人们一直是在南宋的《垣斋笔衡》和《负暄杂录》的模糊叙述中兜圈子,而无视已经摆在眼前的与南宋朝廷有关的极为重要的窑业遗存。这类遗存就是慈溪低岭头、开刀山一带(宋属余姚)的南宋窑址。20世纪80年代初,有人对低岭头窑址进行了调查,发现该窑的乳浊釉产品不见于北宋以前的越窑,即便是刻划花透明釉青瓷亦与北宋越瓷存在明显的差异,于是称之为越窑的“低岭头类型” 。
但是,在古人心目中这些窑与越窑是没有关系的。因越窑在北宋晚期已经衰落,故南宋人顾文荐在《负暄杂录》中提及“余姚窑”后又云:“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明人李日华的《六研斋二笔》记载:“南宋时,余姚有秘色磁,粗朴而耐久,今人率以官窑目之,不能别白也。” “秘色瓷”原为越窑青瓷精品的雅称,越窑消亡后遂成各窑青瓷上品的泛称,汝窑青瓷的釉色也被形容为“秘色” 。由此可知,明人“率以官窑目之”的南宋余姚所烧的青瓷,其主要使用对象绝非黎民百姓。1994年,《中兴礼书》有关南宋朝廷于绍兴元年和四年命令越州(绍兴府)余姚县烧造祭祀用器的资料披露后 ,我便将“低岭头类型”的南宋窑业明确地归入南宋官窑的范畴 ,并谓之 “余姚官窑” 。
后来,人们对低岭头附近的寺龙口的同类窑址进行了发掘,获得了丰富的瓷片标本 。余姚官窑的产品可分为乳浊釉和透明釉两大类。前者多呈淡天青色,釉层虽比透明釉略显肥厚,但普遍为一次施挂,釉面滋润而很少开片,与汝窑乳浊釉青瓷十分近似。另有一些瓷器的釉呈半乳浊状的青绿色或乳浊泛白的青绿色,当为南宋人所称的“艾色” 。透明釉青瓷除了部分为素面外,大多饰刻划花,这类瓷器总体上制作不精。现已在绍兴、杭州发现南宋铭“御厨”款的刻划花青瓷盘残片 ,这正是余姚官窑的制品。此外,寺龙口窑址还发现一件刻“官”字的匣钵 。出土文物证明,余姚官窑是宋室南渡后第一个继承北宋官窑制瓷传统为朝廷烧瓷的窑口,它与北宋宝丰清凉寺汝窑一样属于州府一级的官窑,所不同的是,余姚官窑瓷器或多或少地烙有南宋早期朝廷“惟务简省”的时代印记。
南宋官窑中最令人感到困惑的便是那个所谓的“修内司官窑”。《垣斋笔衡》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制,油色莹彻,为世所珍。” “故京”指代北宋朝廷,《负暄杂录》写作“袭徽宗遗制置窑” ,可为佐证。问题在于,“中兴渡江”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朝廷并没有设窑,所用瓷器除了南迁时携带的汝窑、定窑等产品外,皆取给于余姚官窑等州府一级的官窑。大约在绍兴八年朝廷定都临安(今杭州)之后的五至十年间,都城内设立了专为宫廷制瓷的窑场,这就是临安府掌烧的内窑 。从古籍的描述分析,北宋官窑的制作工艺在经过余姚官窑的短暂过渡后,到内窑设立时已得到全面恢复。遗憾的是,此窑至今尚未露出其神秘的姿容。1996年,由于暴雨的冲刷,使业余文物爱好者得以在杭州凤凰山东北山坳里找到一处产品特征近似杭州郊坛下官窑青瓷的窑址,立即被认定为“修内司官窑”( 。不久,人们对此窑进行了全面发掘,得出了与业余文物爱好者相同的结论 。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种种情况表明凤凰山窑址的年代不会早至内窑设立的时候。我认为,此窑实乃元代专仿“古官窑”并达到“绝类”程度的哥哥洞窑 。前些年,有人在杭州捡到一类非常特殊的乳浊釉青瓷残片,它的胎用洁白的瓷土做成,因含氧化铝(Al2O3)多而具有较高的耐火度,断面不光滑,釉面滋润,呈粉青色,造型挺秀,制作极精,其胎釉特征不惟与汝窑青瓷相去甚远,而且和余姚官窑、龙泉窑等窑口的白胎乳浊釉产品截然有别,明显属于还未发现的一个南宋官窑的制品。受这种罕见的出土文物的启示,再细读《垣斋笔衡》关于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制,油色莹彻,为世所珍”的记载,便可在汝窑与内窑之间找到某种联系。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的陶范证明,汝窑部分精致端巧的碗、盘、洗、熏炉等是用范制坯的 ,那么,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制”的工艺自然与汝窑一脉相承,这也暗示了内窑遗址中必然存在制坯用的陶范。汝窑因做工讲究、烧造时间短,所以汝瓷在当时就非常“艰得”了 ,而内窑青瓷“为世所珍”的情形与之相同,由此可以推知内窑的年代跨度很短,产量亦相当有限。内窑昙花一现而倏忽停烧后,其薪火是否还在都城一带相传,目前尚不得而知。
至南宋中期,朝廷终于亲自设窑烧瓷了。当时有一位名叫赵彦卫的文人在《云麓漫钞》中记述道:“今处之龙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近临安亦自烧之,殊胜二处。” “处”即处州,“龙溪”为龙泉溪的省称,这里指代龙泉县;“越”便为越州,而出产“艾色”瓷器的就是余姚官窑;“临安”与“京师”一样为朝廷的代名词,“自烧之”意为“亲自烧造青瓷”,“殊胜二处”可释为“远远胜过处州龙泉和越州余姚所烧的青瓷”。这条记载中表示时间概念的“今”和“近”,分别为“如今”和“最近”之意。《云麓漫钞》成书于开禧二年(1206),很显然,朝廷设窑的时间在开禧二年前不久。虽然该书没有指出朝廷设窑的地点,但咸淳《临安志》、《垣斋笔衡》的记载及考古调查发掘情况证实,此窑位于杭州乌龟山西麓,《负暄杂录》云,这座窑“亦曰官窑” ,今人称之为郊坛下官窑,它便是狭义的南宋官窑。1956年,人们对郊坛下官窑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现长23.5米的龙窑一条 ,出土的乳浊釉青瓷分薄釉和厚釉两类,前者施一层釉,多用支钉支烧,后者则重复施釉,这类瓷器往往在施釉前经过素烧,入窑烧成时多采用垫烧法。一般认为薄釉产品的年代早于厚釉产品。1985年,人们再次对该窑进行了发掘,又发现了一条长达40.8米的龙窑 ,出土瓷片的种类与前一次发掘所见大体相同。按理说,朝廷在同一地点同时建两条长度相差悬殊、烧制同样产品的龙窑之可能性不大,所以我认为短的龙窑的年代略早于长的那条龙窑,而薄釉和厚釉青瓷只是同一时期用途不同的两类制品而已。重要的是,在窑址出土了制作精细的陶范 ,它不仅是我关于内窑存在陶范之推测的有力旁证,还为探索南宋官窑烧造的祭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近年来,杭州陆续出土了几件南宋陶器残片,器型有贯耳壶、觚等,其中,贯耳壶的纹饰与上述陶范完全一致,说明它是郊坛下官窑的产品,残片内壁布满了制坯时留下的按压的指纹,外壁衬托主纹的地纹为十分纤细的阳纹,从总体上看,这类器物并不是所谓生烧的废品,而是专门烧制的陶质祭器,之所以不施釉,是为了避免釉层遮掩精美的地纹而使仿青铜器的努力成为徒劳,同时也可降低废品率,因为陶器的烧成温度范围较宽。这类出土于杭州的南宋陶质祭器,对研究南宋官窑乃至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等均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尽管《云麓漫钞》的那条记载言简意赅,但稍加推敲便可发现其清晰的弦外遗音:
(1)朝廷“自烧之”的时候,内窑倒闭已久,两者之间存在中间环节;
(2)朝廷设窑烧瓷之前,宫廷用瓷由各州府供给,龙泉是宫廷用瓷的重要产地;
(3)“龙溪”出产的“粉青”瓷器早于郊坛下官窑的同类产品;
(4)当时能与朝廷掌烧的官窑相提并论的,惟有越州余姚和处州龙泉生产宫廷用瓷的窑场,这意味着郊坛下官窑设立时与这些窑场有某种关系。事实上,龙泉窑是南宋官窑范畴内最值得探讨的窑口,这是因为它有待解决的问题尚有很多。北宋晚期,龙泉窑直接继承越窑的传统而迅速兴起,这时的产品虽然“质颇粗厚” ,然“龙泉县窑”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江南青瓷窑口,并进入统治者的视野。北宋灭亡后,汝窑优秀的制瓷技术也传入了龙泉窑,其显著的标志就是乳浊釉青瓷的出现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龙泉窑乳浊釉青瓷出现较晚,尤其是重复施釉的厚釉青瓷晚于郊坛下官窑,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浙江新昌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纪年墓出土的龙泉窑青瓷碗,釉呈乳浊状 ,这类瓷器为实用器,其实际年代比墓葬的纪年要早得多,所以在余姚官窑初烧宫廷用瓷时,龙泉窑也掌握了乳浊釉的配制、焙烧技术。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龙泉青瓷博物馆收藏的龙泉窑青瓷五嘴罂以及松阳县博物馆收藏的龙泉窑青瓷梅瓶等 ,釉面已出现程度不同的乳浊现象,这些器物的年代均被定为北宋,但据制瓷技术演变的客观规律判断,其年代不会早于南宋初年。应该看到,南宋早期龙泉窑的乳浊釉青瓷基本都施一层釉,从配釉技术上讲,与同期的余姚官窑的乳浊釉制品并无天壤之别。那么,重复施釉的技术出现于何时呢?2005年,浙江丽水下仓村发现一座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纪年墓,出土了6件龙泉窑青瓷,均施厚釉,只有1件香炉的釉层透明,其余的1件盖罐、1件粉盒和3件象纽盖罐的釉层都呈乳浊状,在粉盒等器物的口部和足部,可见重复施釉的痕迹,制作甚为精美。墓志记载,墓主姜氏殁于嘉定十一年(1218),而这些瓷器又为日常生活用具,因而成为《云麓漫钞》关于朝廷设窑前“龙溪”已出产“粉青”瓷器记载的极有力的印证。毫无疑问,这个时期龙泉窑的乳浊釉青瓷精品已被朝廷纳用。在龙泉大窑、溪口等地的南宋窑址中,遗存着一定数量的黑胎或灰胎乳浊釉青瓷,有的与郊坛下官窑产品难分高下。至于孰早孰晚,尚待进一步研究。时至今日,可以肯定地说此类青瓷绝不是所谓的“仿官”瓷,而是主要供帝王和达官显贵使用的高档瓷器。出土资料胜于雄辩地证明,《菽园杂记》转载《龙泉县志》有关“青瓷初出于刘田……然上等价高,皆转货他处,县官未尝见”的记述 ,是真实可信的。诚然,与余姚官窑不同的是,龙泉窑的窑场分布在龙泉境内及周边的许多地方,产品种类繁多,总体上属于民窑体系,但是,龙泉大窑和溪口等地确有烧制宫廷用瓷的作坊,所产瓷器中不仅有处州府的土贡之物,而且可能有一部分为朝廷命烧的瓷器,所以清人称之为“龙泉官窑”是正确的 ,只是龙泉官窑一直被龙泉窑这个大概念所涵盖和替代罢了。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