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古瓷胎体的变化,釉面与胎体的变化是识别古瓷的两大重要窗口之一
古瓷胎釉经氧化后会可溶物质,同时所有器物经氧化沁蚀都具可损性;不管出土品还是传世品,经氧化分解潮气沁润,部分物质会中和挥发流失,胎釉定有疏松酥化趋向;年代久远后会变轻,陶器较瓷器明显。
瓷器瓷化程度越高、胎釉越厚抗氧化分解能力越强。如汝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烧成温度最低,故汝窑、唐三彩及古陶真品中有的上手会有发飘的感觉,但此现象不是绝对的,地质环境、保存条件好者此现象并不明显;瓷器中烧成温度较高的定窑(1320度以上)、龙泉窑(1300度以上)、钧窑(1250-1270度左右)官窑(1230-1270度左右)等窑口作品这种分量减轻的状态则不很明显。
古代胎土所含成分与现代有别,如宋代官窑胎土掺有大量紫金土含铁高比重大手感重,故在对宋代官窑器物鉴定有上手一掂分量就有八九不离十之说;其实,釉层厚也应是手感重的原因之一。元代胎土中含铁高,器物亦多厚重。
古瓷胎茬口与新瓷胎茬口新旧程度极易区别。
现代瓷器系机械练泥,杂质少,气孔小,密度高,比重大,有另类死沉的坠手感。
古瓷多为手工拉坯,器物多有不平整之处,以手抚之有高低不平之感。因古代胎质相对粗糙,为提高胎体光洁度提高施釉效果,故多有施化妆土者。
古瓷若不慎破损,瓷片易出现酥碎、酥层、掉渣状,新瓷则无此现象;破损处可见胎骨内的陈旧或水土沁程度,真品白胎也会成青白或黄白等色,一般不会等同于原色。
有的古瓷因胎体酥糠程度较高而出现酥裂现象。凡见胎体酥裂釉面晶莹如新者必为古瓷无疑。
底胎熟旧,这种熟旧感比釉面的熟旧感要明显的多。器型古朴典雅,旧气特征明显,具备时代特征的定为古物。器物底部是雨晴表,含有较多信息,细心观察定有所获。古瓷露胎处、釉薄处一般能见到火石红存在状态,有胎红窑红、火石红、刷红之分,此类文章较多,详见有关论述,火石红形成机理就目前而言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其实,古瓷中也不乏无火石红者。再者,主要通过胎底可看出胎体新老熟旧程度,胎釉结合处质变程度等。有的老窑器底看似新而粗糙,但细看确有种苍老熟透的质感,这要反复观摩揣测才能看出眉目。古瓷底胎干涩湿润者皆有,这是由器物所处环境决定的,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绝对化。
值得注意的是,古瓷底部露胎处发色有的明显属刷上的护胎釉,但有的发出如火石红的棕红色,笔者认为这种棕红应与器物年代久远胎内铁分子析出有关,不少古瓷釉面薄弱处往往会出现酱褐色斑快,亦应与铁分子外析有关,实属“胎铁外析氧化质变现象”,该现象在本文(八)古瓷老裂纹形成机理及呈色中亦有提及,火石红的轻重与环境干湿度年代远近有直接关系。
古瓷中生活用瓷的耳柄之类附件均为胎接,而陈设观赏用瓷则多有釉粘者。同窑器物未必出自同人之手,同类器物胎体厚薄未必一致,同期出窑的器物瓷化程度也有高低之分!
器物自身结构及在漫长岁月中所处环境不同其发声也各不相同,闻声辨器是门学问,要经常练习、揣摩;多数古瓷因质变、侵蚀其声如瓦、沉闷沙哑,瓷化程度高者则声如金石!宋代湖田窑、定窑等器物因烧成温度高且胎薄,则发音圆润,个别圆器甚至能颤音悠长。只要细心观察,时间久了自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闻声辨器的鉴别方法。
因历代工匠都有改革创新之作,器型不能作为鉴别断代的主要依据,更不能简单的将未见过的器型斥之为“赝品”“臆造”、“妖怪”等,这些称谓是专家的口头禅!
文物鉴别事关文物命运,要慎之又慎,要看重器物的古旧特征(旧气特征),实事求是全方位验证后方可下结论,否则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千万不要象“伪专家”那样不负责任!
作者:瓷器鼻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