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85新潮美术运动中的宋陵

2015-08-18 16:48

上世纪80年代狂飙突进的美术新思潮形成了一场视觉革命,几乎奠定了今日中国当代艺术的基本格局。在这场载入史册的“'85 新潮美术运动”中,“'85新空间”展和“池社”及其参与者是无法忽略的章节。宋陵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员。1961年生于杭州的宋陵,1980年进入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后,对超现实主义深感兴趣的他以“人•管道”系列作品参加了“'85新空间”展,以超现实主义冷峻的手法预言了工业化发展时代的人性矛盾。1986年后,宋陵和张培力、耿建翌等人成立了“池社”。宋陵参加了每一次的集体创作,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与此同时,宋陵个人的创作也进入了高峰期。

作为“'85 新潮美术运动”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宋陵的创作历程是贯穿“85 新空间”展到“池社”的一条重要线索。

“'85 新空间”展

1985年12月2日,在浙江杭州举办的“'85新空间”展览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新空间”展参展作品五十余件,参展艺术家有十几位,其中作品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家包括张培力、耿建翌、宋陵、王强、包剑斐。

“新空间”展的筹办者和参与者大都是浙江美院的学生,而展览的直接策划和组织则是由一个叫作“青年创作社”的团体负责,它成立于1984年,最初的成员包括1981年毕业于浙江美院版画系的包剑斐,毕业于油画系的张培力、查力和耿建翌,以及毕业于国画系的宋陵。

在达成举办一次名为“'85新空间”艺术展的动议之后,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与“青年创作社”的接触使展览成为了可能。展览提出了“是现实冷冰冰,还是作者冷冰冰地面对现实”的问题,极力强调冷漠、倡导理性,回避人情味,把观者与现实和过多的情绪隔离。

在宋陵的参展作品“人·管道”系列中,人与工业化的关系以冷的方式被揭示出来。宋陵以超现实主义手法,将毫无表情的、符号化的人物安置在极具工业特征的圆形管道的背景中——甚至人的身体已经被异化成管道的世界,描绘了人被异化而不自知的现实状态。

“池社”

“'85 新空间”展后不久,1986 年5月27 日,由张培力、耿建翌、宋陵等人发起的艺术团体“池社”宣告成立。

当时导致艺术家反思和“池社”产生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波兰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在《迈向质朴戏剧》中展示一个克服外界和自身障碍之后,主体进入不由自主的体验和感悟状态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境界,这是一种远离规范和功利要求的陶醉,这对青年艺术家无疑是一种启示,他们深入思考艺术本体的问题,同时更牵涉到一个人的本体的问题;其二,1986年4月张培力作为浙江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油画艺术讨论会”,信息大量输入,促使青年艺术家反省并考虑下一步的组织形式问题。这样,“新空间”展览之后,“青年创作社”初步完成了使命,建立一个新群体的想法开始形成。

“艺术是一个池。

我们的生存有赖于碳水化合物。

不是想要这样才这样。

而是不得不这样才这样。

……

我们渴望恰当的净化。

我们的思维是流动的、模糊的。

……

有谁见过理性的冲动?

“侵入”的瞬间令人陶醉。

复苏的瞬间大彻大悟。

……

结果是次要的。

种子是不断发芽。

真谛不可言说。”

(《池社宣言》 1986年5月)

在“池社”宣言中,着重强调了艺术的“纯粹性”、“庄严性”,并着重强调了“浸入”的意义:

“‘池’的意思,旨在强调‘浸入’的状态。‘池社’不再以为掌握技能是一种目的,通常被认为是神圣的架上绘画,也并非是传达意念的唯一中介,它力图打破语言间的界限,倡导一种模糊的形式,一种激动人心的‘艺术活动’。在这里,绘画、表演、摄像以及环境(这类形式是我们观念中的形式)等等都将以视觉语言的特征,建立起有机的整体联系。”(《美术思潮》 1987年第1期 P18)

“池社”成立后,进行了四次集体的行为艺术创作,包括:1.《作品1 ——-杨氏太极系列》,它在1986年6月1日上午9时至凌晨4时半完成,由十二件相关作品组成,每件高3米,用报纸、晒图纸剪出,形象参照杨式太极拳套路图解,最后在凌晨被张贴在浙江美院附近的南山路边高4米的青砖墙上,张贴总长60米;2.《作品2号——绿色空间中的行者》,创作时间为1986年11月2日、4日两天,由“池社”的四位成员(耿建翌、张培力、宋陵、包剑斐)在杭州完成。它由9个高3米的相同姿势的人组成,纵横交错地悬挂在一片树林中;3.《作品3号——包扎·国王与王后》,耿建翌和宋陵被分别用报纸裹扎起来,另一条长凳也用纸扎困着,两人坐在凳上,做出各种姿势,作品题目或许是受亨利·摩尔同名雕塑启发,其形式或许称为“活动雕塑”比较恰当;4.《作品4号——受洗001》,宋陵被置于一个箱式的框架内,其他人往里堆报纸,直至将其埋没,整个过程用了十

几斤废报纸。

在进行这些艺术活动的同时,“池社”画家们并未放弃架上绘画,这依然是他们熟悉且更具精神表现力的媒介。

宋陵在这一时期以水墨形式创作了一系列题为“无意义的选择?”的组画,生命在国家意志和工业化中的异化在宋陵这里得到了持续而深入的表达,而与“人·管道”系列作品相比,他已经从人与工业文明的外在冲突进入到了人的深层心理的层次。在这一系列创作中,宋陵吸收、融合了摄影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特征,以一种类似于从照相的正片效果向负片效果转化的过程,刻板地对同一个物象(通常是动物)进行不断复制,技法则显然受到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影响。

当时栗宪庭曾发表论述“'85新潮”的文章《我们最需要对“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自我反省和批评》,认为“池社”艺术家以“冷漠的‘灰色幽默’”把握和表现了当下的“荒诞感”,其中评价宋陵的“无意义的选择?”:

“宋陵《无意义的选择?》并非无意义,只是对太确定的主题的不满。生活中的感觉常常是说不清楚的多义状态,所以画面排列的羊,也许使人想到一种任人宰割。也许彼此毫无关系却紧挨着的羊,使人想到尽管‘人们’摩肩擦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江苏画刊》,1987年第12期,P8)

1987年以后,轰轰烈烈的“'85新潮美术运动”濒临谢幕,宋陵离开了中国前往澳洲留学并定居。在澳洲,他延续了之前业已形成的独特风格,并在水墨之外,尝试了综合拼贴以及布面丙烯等多样的创作媒介。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即将推出的特别项目“重现的镜子-宋陵 1985-2013”是艺术家宋陵在国内的首次回顾展。展览由艺术家各个时期的200余件作品及大量的文献资料组成,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将系统而完整地重现宋陵的创作及其作品的“历史”。展览将在全面展示艺术家个体独特面貌的同时,梳理中国当代艺术早期发展的脉络,并借此揭示这场历史性艺术运动以及宋陵个人内在的一面。

本文参考文献(部分):

《20世纪中国艺术史》(节选) 吕澎 著

《中国现代艺术史 1979-1989》(节选)吕澎 易丹 著

《'85美术运动-80年代的人文前卫》(节选)高名潞 等 著

《'85美术运动-历史资料汇编》(节选)高名潞 主编

《中国当代美术史 1985-1986》(节选)高名潞 等 著

《美术》月刊 1986年第2期(节选)

《中国美术报》(节选)1987年第45期

来源:凤凰艺术-艺术家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