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一片雪花的惊讶与坚守 ——读《忍不住的表达》

2017-11-05 13:49

《忍不住的表达》 王犁 著 河南美术出版社 2017年01月版

  当阅读了王犁的《忍不住的表达》的艺术教育随笔集之后,发现原来还有另一种更为积极的形式,即以包容的态度,建设性的消解教育中直面的各种问题,努力在工作中去践行自己的教育观,颇有某位网络大咖所常常宣称的“他们不改变,那就先改变我们自己”的观点。

  由一个个个体架构的社会,犹如由一片片雪花组成的雪山。雪花当然是美丽、柔弱、娇小的,依水就融,逢暖就化,纯静的白色也成了大众惜怜、寄托的审美对象。当一片片雪花积少成多,抱团为山、为川、为峰时,壮观巍峨的姿态却成了民众膜拜的对象,这时每一片微小的雪花总是被人甚至自身所忽略,从来没有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哪怕雪崩,全都忽视雪花也置身其中。但一位西方大哲曾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是啊,雪崩的时候,有哪一片雪花会觉得自己有错,还自认为是受害者。

  教育问题本身是琐碎、多样、复杂、变化的,既有体制所不及,也有面对加速度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日益成长的教育对象变化之因。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缺乏稳定正确的“三观”,仅仅依赖父辈或是师范大学期间学习的有限教育知识,缺乏惊讶及勤于思考的习惯,在面对具体教育对象时,往往有着束手无策的无奈,并流于放任的状态而教育缺位。王犁在面对身边学生或是家长各种“什么样的专业才能好就业”“怎么样把画换成钱”“为什么要接近优秀?”“一代不如一代”等生活观;或是看到学生“把随性当成感性”“把低层次的‘我喜欢和我不喜欢’理解成面对高层次的艺术感觉”“用低层次的兴趣去感觉艺术的‘光荣’”“以就业为目的的大学教育”等等司空见惯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观念时,虽有一丝悲凉,但并没有有意的回避,而是以纯粹的惊讶与严谨的反思,在勤勉的写作中作出了有意义的回答,成了一种理性的认识。生活中大多数人包括很多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师,面对这些相类似的司空见惯的生活疑问与观念时,更多是一种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的态度,按照制度与教学大纲严谨教学,或疲于应付大量无意义的不解决问题的检查,却始终没有教育的介入,更不用说对问题发生“惊讶”,让问题与观念得不到有效的回答与调适,失去了学校教育的意义所在。当然,这也不能责怪他们,因为他们本身也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问题产品,老师的老师们大都因循教材照本宣读,而没有思想和灵魂在场。我尤其感动于王犁的惊讶,他的惊讶不是形而上的,而是生活化的、接地气的适合于普罗大众,在面对可以忽略的日常问题愿意去“惊讶”“反思”“比较”“归纳”,形成了教育学心理学等书籍中所没有具体个性指向的教育认识与策略。

  柏拉图说:“惊讶,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哲学源于惊讶,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在这里,我更愿意把哲学家改为大众,哲学替换成认识,当我们愿意对生活中熟视无睹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惊讶的时候,实质是认识的开始。王犁的很多教学随笔往往是从对教学中各种问题的惊讶中开始,通过反思比较,以他那温和、柔软的絮絮叨叨娓娓道来的方式,进行无比坚硬甚至唠叨的执拗表达,在他独有的策略与智慧的教化中,不知不觉的愉快接受他的观点,哪怕是被批评也是那样地愉快。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策略与智慧,王犁也具备这种能力。

  当代高校教育包括艺术教育与中小学的应试教育一样,存在很多的弊端与争议,很多教育专家、家长和教师身陷其中有话要说,但又都觉得无力改变, 王犁则从身边细小的问题现象入手,在一系列反复推究的直面现实的行文题目如:“究竟什么是大学里的好专业”“阅读让温暖”“现在的美院和大学该怎么读”“有限环境里的理想教育”“从毕业创作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等等表述中,回答了当今的大学应该“读什么?为什么读?怎么读?”的哲学三问,用平实素朴的语言具体回答了形而上的人生宏大议题,令人感到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切实可依的遵循方向。这样的“三问”同样适合于教师、家长、学生、领导等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也适用于艺术的创作和普通的生活,以此来探寻人生和艺术的答案。

  虽然对他在行文中认为“‘金石入画’是乾隆、嘉庆以来中国文人对人类艺术的贡献”“国画教育的基础是:写实和变形的关系。”还抱有我个人的看法,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就如他在文章中谈到关于“人的教育”的一个观点:“教育是育人为先,人教育成了,什么都成,学什么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只要有基本的审美品位,基本的专业技能,加上不小的心胸。这样的人,他是充实的、趣味的、向上的、谦和的、有敬畏心的。有这样一个‘人’的前提,干什么都已不重要了,喜欢什么也是自己的事情。” 这才是他所最想要表达的观点,也是当下无论中小学乃至大学教育中最缺失的关于“人的真正的教育”。本书最后,还精选了八篇他与学生之间邮件通信的教育教学互动实录,让读者感受到一位善思勤勉且有自我表达的大学教师,对当下美院学生在艺术学习乃至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与疑惑进行了细腻而耐心的交流,体现了他对高等教育的本质与价值等核心问题的反思与表达,它们都源之于作者始终把自己定位在职业是教师,画家只是业余身份的清晰认知,也是达成《忍不住的表达》的缘由所在。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余飞鹏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