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 | “文化之美·纸上空间” 非遗与艺术携手回归故土

图、文 | 王丽静

造纸术在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这项代表中国人智慧的技术成就极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我们至今也在受益于此。如今,造纸工业高度发达,纸的品种多达五千个,但追溯造纸的原点,依然是植物纤维制浆后一张张抄制的“手工纸”。安徽手工造纸与纸加工的历史悠久,成就辉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a2a2932b1c70c6c97c0bb168da6fef1d.jpg

开幕式现场

2023年,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以“安徽手工纸”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联合30余位非遗传承人、学者、艺术家、设计师组成安徽手工纸创作营,完成了31件/套“纸”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f4fd8dea27e09a575cf92215be5bf82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656aa0a8eeb431fbabceda2164b72958.jpg

展览现场

2023年11月11日,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年度成果展在安徽黟县南屏村的经典徽派祠堂建筑叶氏宗祠(叙秩堂)、叶氏支祠(奎光堂)中举办,旨在“从艺术的角度发现纸”,同时也是对非遗的展陈方式和非遗的在地艺术建构功能的一次探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5f54a111cb3342e592533d362df2d94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2c866838d11396132540fab21e20f8c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7f1b5172bbfc935e501e3e8f9cd74fa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a9701ec1b493e433573a0f1c2632290e.jpg

展览现场

与传统的一次对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a8dda5f1fa54e0b1e01f7f3291c1e35d.jpg

展览现场

剪纸是黄河流域的传统民间艺术。人们在纸张上创作出不同寓意的剪纸纹样。畅杨杨承袭了传统剪纸的创作技艺和文化寓意,擅长不画图案,即兴创作,多次获得中国剪纸赛事的奖项,是中国青年一代优秀的剪纸传承者。此次他带来的《生·生不息》高四米五,宽三米。主图是一片青檀树叶,安徽的造纸工艺,就是用檀树皮和稻草秆来传递着千年的文明。他认为,人的血脉传承,如树一样,先祖如树根干,开支散叶,枝繁叶茂,每一代人托举出下一代人。青檀树叶周围是叶氏家训,家训是约束,是教导,是规矩,是与祖先情感的联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0896cf1a0cb404d94dbf495134a0874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730d5d7f057d3970e60283c38fb0b06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6dbb64bce690ed34515971a5163b5faa.jpg

展览现场

《纸上眉梢·竹节高升》是室内设计师,艺术品装置创作者马龙带来的作品。他将当地传统材料中的手工皮纸、竹子、抄纸工艺中竹帘的棉线、制作油纸伞的编织技法与手工造纸纸艺结合,结合叶氏祠堂环境的承载,创造出一组“伞形”装置艺术。他希望用现代艺术设计手法结合传统材料与技艺创造出既有传统材料与技艺的影子,又有现代设计元素与审美价值的艺术装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52ce50c15fe469f7d910ea0a5c95d86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c84a13f73029ce1cf406b98f43ff7e14.jpg

展览现场

单镓是一位自由职业艺术家,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此次展出的《无尽》使用了中国传统的宣纸,用罩染和印染的工艺,将宣纸染成五颜六色,以代表时间的无尽旋转的圆环象征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致敬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和匠师。

在展厅的地上散落着的小卡片是王宁和骆佳的作品《钻研服务》,是他们专门打造的一套非遗研究开发服务。从文化发展角度看非遗,欲作当代转化,必先回溯深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7abbcd3a32cdaa4770651076b68bd95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fb0d872010657b19cb621aded82ef1c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511daa116e20a38ebf7036f2373e5454.jpg

展览现场

王宁还负责此次展览的视觉设计和展览执行,他谈到:此次展览设计中最难的点是实际收到的30多件“盲盒”,艺术家作品提交的方案和最终形成的展品可能差之千里。在展览设计过程中要保证一种平衡,空间和作品的关系也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宗祠有一部分是露天的,要做好防雨的准备,还要时不时查看天气预报,这也是此次展览设计的一个难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6ed495c20b4e9e7441921b5d3950b52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e1b5a66f6dec322490ffc55a4e964f33.jpg

展览现场

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既有空间装置性作品,也有影像作品,强调纸张与当代艺术的集合。艺术家利用各种手工纸天然的纤维材料特性,以及纸张在中国古代,特别在民俗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类型相结合,让这些工艺和材料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一件作品都耐人寻味。

纸是造物的艺术

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手工纸是安徽地城的代表性工艺。据统计,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手工造纸及纸加工技艺共10项,其中3项在安徽,分别是宣纸制作技艺、桑皮纸制作技艺和纸笺加工技艺。其中,宣纸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b5e77dcd2f4e4b35ef5816144cb0034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9e4c768588335cfaa8f6927eb7112861.jpg

展览现场

2023年是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的收官之年,他们将目光投向了——纸。

本次成果展的参展艺术家们基于“手工纸相关的一切活动、工具、材料和技法”开展的艺术创作,从艺术的角度发现纸、解读纸、使用纸,从“纸的文化属性”和“纸的物理属性”两个视角向观众展示纸材料与纸工艺的魅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863366cd817edbbe06d9af57fd1fc6e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f494c914110050d6f9806728b185193c.jpg

展览现场

安徽纸工艺成果展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苏丹表示:手工造纸是古代文明的巅峰,也是我国众多非遗项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它体现了非遗所传递的文化属性。造纸工艺的多环节、协作性又具有现代工业的特征。因此,传统与现代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壕沟和壁垒,用今天的创造发明和艺术形式去赋能传统文化是顺理成章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d88ba9eb5c4988e9add0c84ec3c40e97.jpg

展览现场

“颜料、纸张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讲是一种耗材,会消耗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之中,但支撑中国书画创作的笔墨纸砚并不是耗材,是四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徽州聚集了大量笔墨纸砚的艺术类型,它们和诗书画印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人艺术谱系。”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主任、教授,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岸瑛表示:在安徽纸工艺成果展中,我们展示了当代艺术与手工纸结合的众多作品,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大家,中国的手工纸不仅仅只是耗材,它本身就是造物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我们也编纂了《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白皮书》,介绍了项目一年期的理论成果,其中包含9位专家学者围绕“传统造纸与现代生活”发表的演讲文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9ac1f3f1b94b42a6b1259ae585fddc8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b6f72c68ca2e68ad0636f2cd58d7864c.jpg

展览现场

纸不仅凝结着数千年来中国人的集体智慧,也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信息化时代它们依然能够发挥独特的价值。

非遗展回归乡村

每一年的成果展展陈空间都经过项目组精心挑选论证才最终商定,此次成果展也不例外。他们希望能在代表安徽,并兼具展示功与传统美感的空间展示,于是将目光聚焦在了祠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dae642ec6236af0d7b20e3b37f101cbd.jpg

叶氏支祠(奎光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9e753bfaa64e50caf9cfab75306ecd6a.jpg

叶氏宗祠(叙秩堂)

黄山黟县素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美称,李白也曾留诗盛赞“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南屏村位于黟县西南,又名叶村,相传陶渊明的后人曾定居此地,其村史可追溯至唐代。整个村落至今完整保存了300多幢宗祠、书院、民宅等古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曾获封“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叶氏宗祠与叶氏支祠便坐落其中。两座祠堂建筑结构对称,歇山重檐、极富美感,著名导演张艺谋和李安的电影都曾在此取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887efa9ac8347f944d7631ec5e591e0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2a1e3faebe8c0a4a994238aca383de78.jpg

展览现场

安徽纸工艺成果展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苏丹认为:空间叙事是展览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策展不仅是用展品来组织故事脉络,更是考验策展人对空间的认知,因为合适的空间/固定建筑中重新构建出的空间都能够辅助展览叙事,尤其是对“非遗”的展示来说,既要展示其物质性,也要展示它所蕴含的历史内涵与文化关联。这时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赋能非遗展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230269eab11b2b91331e7ef1a3855d1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3f241d807762694d2eb3643ba5d7f75b.jpg

展览现场

同时,苏丹表示:非遗作为人和环境互动的产物,具有空间属性和环境属性,让非遗重新回归特定环境并从中获得能量,也是此次选择南屏古村祠堂建筑作为展览空间的主要原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a6c269a12994a3da07cca255242b771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44964a904445ae525e6e5a984093f45a.jpg

展览现场

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主任、教授,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岸瑛认为: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是随时代不断变化的,但其中具有持久价值的部分,是曾经支持某种生活方式、构建某种生活样式的艺术形式包括戏曲、剪纸、灯彩、当然也包括手工造纸与纸加工的技艺。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把非遗理解为一种为在地生活添彩的艺术实践传统,赋予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美感。艺术乡建也不局限于从外部输入艺术,而是激活本地非遗所具有的艺术潜能,发挥非遗的在地艺术建构功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0943ee6fe16324be5c2f26a7cf89142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f51898c24869e273435d869d3f5e4759.jpg

展览现场

结语:

非遗从产生之初,便是一种支持某种生活方式、构建某种生活样式的艺术形式。今天,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非遗依然是一种为在地生活添彩的艺术实践传统。

本次成果展既是非遗展陈策划中以空间参与叙事的一次实验,也是非遗的在地艺术建构功能的大胆尝试,是非遗的“归去来兮”。非遗与艺术携手,回归这片滋养它的故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