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学术论坛|“凝视之境”策展人张博林对话艺术家

2023-12-30 20:52

是亦轩画廊“凝视之境——现当代艺术群展”正在热展,本次展览由张博林博士担任策展人,浦捷教授担任学术主持,祁国先生担任批评家。共展出亢世新、浦捷、沈志民、吴谦、张博林、朱丹共六名艺术家的十四件作品。近日,策展人张博林就本次展览,与学术主持浦捷、批评家祁国及参展艺术家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解析本次展览的策展构思,探讨艺术家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4f8f708bba3462eb4cd2e96905234c15.png

浦捷(特邀)著名当代艺术家,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03389cca2baac8d313ae69835d5e3802.png

张博林,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凝视之境”策展人撰文:

浦捷的“两重叠加”视觉方法论,正如我们的过去和当下,又是东西方之间的文化重合,而他又始终在延续和发展,构成系统意义的自律性艺术,这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中是一个文化特例。透过他的视觉语言,使我们感悟历史和现状,文化处境和生命现象,更是人的生存意义思考,当然还包括中国传统艺术的各种元素。这种由视觉到思辨、形象到现状,显然带有哲学意味,体现了他对社会,对人的本身,对艺术的自律性把握,充满了观念,是“史”意义的当代性,因而被国内外艺术界始终关注。

张博林:浦捷老师,您是当代艺术著名艺术家,这次作为特邀艺术家能够参与这个展览,是对我的工作强有力支持,在此深表由衷的感谢。这次展出了您的《鱼与渔》作品,包括我在您的工作室看到的超大作品带有强烈的观念,意在表达何种文化态度?

浦捷:一个是全方位的接受,另一个是自律的可能性,事实上是人的选择性问题。

张博林:您的作品时常有女性形象冲突,能否谈谈其中的核心意义?

浦捷:生命的主要符号应该是女性,但与其说是女性,不如说是人的本身,也就是人的冲突。

张博林:您认为当代艺术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浦捷:活着和如何活着,一切都是由此而来,并由此思考。张博林:您认为当代艺术在中国,主要问题是什么?

浦捷:艺术没有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或者说都是艺术问题。

张博林: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浦捷:价值决定意义,反之亦然。

张博林:我们总是谈论当代艺术,它的前卫在哪里?

浦捷:自在和自为。

张博林:观念是如何体现当代性?

浦捷:观念是命名的目的性,表明人的现时状况,这是最基本的当代性。

张博林:观念比起技术谁更重要?

浦捷:两者是同一性。

张博林:总有人认为当代艺术是批判的,它究竟要批判什么?

浦捷:检验和思考。

张博林:看起来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性是很矛盾的,但有时候又是不矛盾,能谈谈您的看法吗?

浦捷:认识总是在经验和非经验中自我纠缠,这是它的总体论。

张博林:当代艺术在媒介和表现方面确实是越来越刺激,吸引的人眼球,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浦捷:艺术就是自虐和自慰,但成为历史,一切又是自然而然。

张博林:您认为近五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发生了什么最大变化?

浦捷:价值决定意义。

张博林:中国的当代艺术跟欧美,或其他地区比较,有什么区别?

浦捷:一个热衷于价格,另一个热衷于精神。

张博林: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艺博会出现,观者往往看花眼,当代艺术会不会出现审美疲劳?

浦捷:天天有人出入在大型商场,选择自己的心怡,而且乐此不疲。

张博林:为什么艺术一直都是门槛很高?

浦捷:芯片不高吗?AI不高吗?艺术又如何呢?

张博林:您对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有何看法?

浦捷:是需要和再需要关系。

张博林:跟科学技术相比,您对当代艺术,以及它的价值有过担忧吗?

浦捷:艺术家不是导引者,他只是他自己,他最应该思考的是自己的作品。同样,任何艺术不是他者导引结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7ee6d1aff1b618d5c78f0718050d207f.png

《鱼与渔 NO.2》布面丙烯 120cm×145cm  2018年

《 Fish and Fishing NO.2 》 acrylic on canvas  120cm×145cm 201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300044eb16ed8b7e0e73e45d2b8a0d0a.png

《头是她 NO.2》 布面丙烯 70cm×95cm 2016年

《Head is Her No.2》 acrylic on canvas 70cm×95cm  2016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40ab4b628706a3ec46d40b0203d479fe.png

亢世新

1985年出生于青岛,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本科),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艺术家,策展人,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张博林,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凝视之境”策展人撰文:

远观亢世新的艺术,很难想象是丙烯作品,凑近一看,作品里的线条与色彩,就明白了他学院出生的功底与内力。在他的作品之中,能够看到生长在卡通一代的影子,“治愈”和“阳光”是亢世新作品散发的气质,恰如其分地印证了身处潮流文化的社会环境,那种轻松、幽默的气质是年轻一代的整体面貌,也是潮流文化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寻找的独特路径。

张博林:您是如何看待当代艺术与潮流文化关系?亢世新:其实潮流艺术也就是波普艺术,只不过表达了当下的新的“形而下”的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潮流艺术理所当然属于当代艺术范畴,是当代艺术的一个细分领域。

张博林:您认为潮流与传统的文化关系是什么?

亢世新: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今天说的传统文化,在当时也就是相当于当时的潮流艺术,所以我们当下的潮流也就是未来五百年的传统文化。所有的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都能看到它从何演变而来。只不过当下是新鲜的,没有参考性。所以我们往往会认为潮流与传统大相径庭,其实都是有章可循的。

张博林:您创作的灵感原动力是什么?

亢世新:“自说自话”——我想表达“我想表达的内容”,并通过我想用的形式来表达,有时是灵感乍现,有时会酝酿很久。但创作的内容都是我内心的关照。我以我的绘画是我的言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87add3b990b73ed73999408342a45151.png

《一条白线》 布面丙烯 120×80cm  2016

《A White Line》acrylic on canvas 120 × 80cm 2016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5604664bbdfff36c918b17c8ead002f5.png

《彩林》 布面丙烯 100×100cm 2016

《Colorful Forest 》acrylic on canvas 100 × 100cm 2016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fb49242d4997a4bf4b035c965500bc04.png

《观望者》布面丙烯 100×76cm 2018

《Observer》 acrylic on canvas 100x100cm 201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b7b03febceaceae063e209b09c9c66d1.png

沈志民出生于厦门。浸淫于中国书法四十余年,临池不缀;同时,在当代语境下践行抽象艺术观念二十年,作品涵盖绘画、行为和影相。艺术简历录入宋庄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馆《中国抽象艺术文献》。

张博林,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凝视之境”策展人撰文: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主义抽象艺术观念的交汇、碰撞和引领下,沈志民的抽象绘画致力于主观摆脱抽象表现主义画风的影响,远离热闹而回归内心。他采用传统中国文人画特有的“书写”方法进行创作,形成了既独具个性的标识又与当下日常空间环境相协调的抽象绘画语言,既古典又现代,既中式又西方化,是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即通过解构书法笔画去重构画面,书法的笔画已经不再仅仅是原有的符号意义指向,而是更大范畴的能指,这种能指与所指之间,有着一种独特的力量和艺术张力,这是源于他对生命的真理思考,也是自由的愉悦。

张博林:您是如何在书法的书写中获取艺术感受?又是如何把书写性转化到当代艺术创作中?背后有什么观念性意义?

沈志民:近二十年来,践行抽象艺术观念在我的艺术创作中占据重要位置,我把它定义为当代语境下的抽象艺术观念践行。1907年,时年26岁的德国青年学生沃林格尔在他的博士论文《抽象与移情》一书首次提出抽象艺术观念,无形中引发世界现代艺术浪潮,并风起云涌,他独有的前卫和反叛的精神特质,吸引了当时一些激进的文艺青年践行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抽象艺术运动由欧洲主场转移至美国,形成了抽象表现主义画派,造就了世界意义的抽象艺术浪潮。

上世纪华人艺术家,像赵无极、朱德群和林寿宇堪称第一代践行抽象艺术观念的佼佼者,他们在各自艺术实践中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无疑,赵无极的画面语言偏向中国写意山水,朱德群的画面语言倾向中国写意花鸟,无论是赵无极还是朱德群,基本上都是在抽象表现主义观念引领下的艺术实践,并试图寻求突破。与两位前辈相比,林寿宇艺术深受抽象表现主义影响时间比较短,尤其他成熟阶段的抽象作品,在当时被称为“无人可以企及”的“白色世界”,这说明林寿宇的抽象艺术更偏向欧洲化,尽管林寿宇曾经强调自己营造“白色世界”的理论支撑是来源于中国老子的《道德经》。但是,三人的共同局限,主观上不约而同希望“西为中用”,客观上使人感觉缺少临门一脚的快感,这也是摆在当下的艺术问题。

中国传统文人画是别具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传统文人看来,画画与否并不重要,书写过程才是重要,这也是文人画模式迄今不衰的重要原因。文人画对书写性始终是十分强调。宋人有“我行何所挟,万里一毛颖”之谓,形象而又浪漫地表达自然乾坤。长期的书法临池,使我对使用毛笔产生精神依赖,并且是与日俱增。在抽象艺术实践中遇到无数次瓶颈后,欣喜发现:如果抽象艺术观念“是一部世界名著”,那么,手中毛笔走过的痕迹可以是“翻译”这部名著的特有语言?!无意义就是意义——或许更加贴近生命存在的真相,抽象观念明确诞生后,人类绘画的一系列固有观念就会遭遇根本性冲击,乃至土崩瓦解,历史使命随之而宣告终结。一百多年来,彼时抽象艺术诞生的先锋性依然存在,丝毫未有减弱;包括笔笔见笔,笔笔见心,纯纯粹粹和清清楚楚,同样是先锋意义。对抽象艺术的解读,其实是我心发端,遨游无边无际的艺术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30701ccc9a654d5a4f5bab3f2b3a28ad.png

《LGS2018/1114》 宣纸水彩 60×90cm 2018

《LGS2018/1114 》rice paper watercolor  60x90cm 201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0dc66a45afe88c1c20b7b9baf0ebae2c.png

《LGS2022/0908》 宣纸水彩 200×200cm 2022

《LGS2022/0908 》rice paper watercolor  200x200cm 202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0665c65b9f555b98a08e1a383a6fd8e7.png

吴谦生于厦门,毕业于纽约大学社会与文化分析学院,并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学位;2011年至2016年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进修,2020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抽象艺术高级研修班结业,2021年至2022年于中国国家画院担任访问学者,曾在纽约、伦敦、威尼斯和米兰等地举办个展。张博林,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凝视之境”策展人撰文:谦谦君子,是我对吴谦先生的第一印象。在他的艺术中,可以看出试图建立一种思考意义的感性表达和对抽象绘画语言的本体探讨。这种感性表达同时又包含着理性思考,尤其是在二维平面上构建时间与空间的融合性,在他对抽象形式语言美的表达之中,可以看出其所蕴含的深刻文化意义。这一情节得益于他跨文化的国际视野,正如他的生活经历,总是在东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交合,因而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同样也是开放和包容性的。张博林:如何定义您的抽象作品?吴谦:我是从2011年开始进行抽象类作品创作,找到个人化的艺术语言是每个艺术家一生的追求,也是成熟的标志,但这并不容易。现在我有另一种思路,就是不要过多顾虑个人在艺术中的定位,而是让艺术回归自我需求和个人理念,走向内心、单纯和自然,不断深挖自己,反而可能会与众不同,这一点更加重要。如果总是想着如何标新立异,作品往往是很表面。因为每个人的天性不同,遵循本我,就是属于个人的创造。

张博林:您的作品背后有着浓厚的东方意蕴,但又是抽象表现主义,您是如何处理这种关系?

吴谦:身在异乡,反而会更清楚自己从哪里来。虽然我在美国生活了多年,并在那里创作,但母体文化的基因又是非常强大,无时不在发挥作用。我第一天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上上课,刚画几笔,老师和同学就说,噢,你的风格很东方!因此在我看来,东方或西方不是内容上的区别,而是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或许我自小学习中国画,虽然我现在是表现形式的抽象艺术,但包含了很多中国山水画意味,例如皴法的痕迹。

张博林:您是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差异性,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又有什么不同?

吴谦:在我眼中两者并不矛盾,也不会纠结东西方差异。2019年我在纽约个展的主题名为“吴问西东”,是一语双关。我在中国出生,并完成基础教育,之后在美国完成高等教育,并开始走向社会,双方都对我影响至深,这是自然而然的,并无刻意。创作是艺术家表达自我的方式,我时常在思考:怎么突破,怎么表达,怎么创作出最真诚的、自我的作品?我做艺术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表达自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fbdd2f291ea796cbed7b4f5d5f57d926.png

《蓝 2022-33 变奏》 布面综合材料 140×210cm 2022

《Blue 2022-33 Variations》Fabric Comprehensive Material 140x210cm 202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4bf19e2dec28b46fafde3bfda24bcdab.png

《墨·无题》 纸本综合材料 80×40cm 2022

《Ink Untitled 》Paper Comprehensive Material 80x40cm 202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b61bf80b180c6ba0f27cef65d4bf44ea.png

朱丹

1986年出生于浙江杭州,2009公派赴法国巴黎高等国立美术学院交流学习,先后获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油画系学士荣誉学位,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上海。

张博林,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凝视之境”策展人撰文:

朱丹的抽象绘画与许多中国艺术家不同,他的艺术更多是受澳洲台湾少数民族/高山族艺术的影响。将原始性与当代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了一种富有思辨性的艺术表达,同时也是生存意识的精神探讨。在其作品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传统学院派的痕迹,而是面对一种独创的点线面构成,这构成了他独有的艺术符号体系。画面中频繁出现的消费主义的文化符号,映射了社会破碎、异质和碎片化的特质,以独特的审美,感召观者思考碎片化时代的复杂性。更是一种对当代文化的深度思考。

张博林:您是如何看待符号性与原始性?朱丹:我那些看似抽象的绘画,主要是受到澳洲土著文化的影响,他们源自于大地自然生长的生命力与仪式化的灵性表达,体现出一种对“生”的原始欲望,以及对“存在”精神状态的仪式化表达。澳洲台湾少数民族/高山族的抽象艺术,是直指人心最朴实的宣示,追求生命的欲望,又是赤裸裸的毫无保留的宣泄。我相信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是和人脑子里的记忆是相似的,它是碎片化的,但又是连续性的。至于和观者的对话,那不是我推开了门,就是您打开了窗么没有?

我喜欢澳洲土著人的一点就是他们的真性,真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用世间最原始的方法、最天然的材料、最纯净的心灵去创作,最后这些纪录日常的作品,更多的不是在歌颂神灵,而是敬畏生死,这就升华到了精神世界。它是一种仪式感,对生命真谛的深度追求,将内在能量昇华为艺术的表达。我期望通过艺术语言,使作品成为一场深邃的思辨,引导观者超越肤浅,进入对人生、自然以及艺术本质的有意义思考,乃至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去表达有灵魂的作品。

张博林:您是如何看待潮流文化与文人画传统?

朱丹:对于我来说,潮流就是传统抽离出来的自我。我曾经创作过一幅名为《The Art Big Bang》的作品,我用自己的语言呈现了近百幅世界名画,把他们放在了一个平面上,因为每一幅画代表着一段历史,影射了整个世界的变迁,这对应了人的大脑。比如说记忆,就是一片一片的历史片断。所以人本身就应该是世界的主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对于我来说,西方的也好,东方的也罢,各种艺术元素也只是脑中模糊的残影罢了,我记得他们曾经的样子,但我在做我自己的符号,他们组成了我的语言。

张博林:您是如何看待商业文化与消费主义文化?

朱丹:我一直持有商业与艺术相辅相成的观点,将其视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逐渐凸显,文化的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商业和艺术是相互交融的,形成一种有机的关系。

我将自己的作品比喻为一扇门,从中走出的不仅是我个人的表达,更是一种呈现给观者的精神飨宴。我期望我的画作不仅是我自身的表达,更像是一扇窗,供观者思考,欣赏其中的风景,看到他们所期待、未曾见过或者心中向往的画面。举例而言,比如我创作的主题为“消费主义”的艺术品。这不仅仅是我对个体理解而产生的精神能量,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的共鸣,通过商业渠道进行回应,形成新的联结。这种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循环关系,正是艺术价值的具体体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7cfa9800d2cf57138436fbcda37c69cc.png

《king》综合材料 110×130cm 2023

《King》 Comprehensive Material 110x130cm 202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686925c309153ed97c80bc1a72528099.png

《In my dream》综合材料 铝塑板89×119cm 2023

《In My Dream》 Comprehensive Material Aluminum Plastic Plate89x119cm 202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25eabe14a83a94beffdefe141f6a384f.png

《星空的起源》油漆、丙烯等综合材料和数字艺术帆布 140×170cm 2023

《The Start of Starry Sky》 Comprehensive Materials such as paint,acrylic,and digital art canvas 140x170cm 202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03389cca2baac8d313ae69835d5e3802.png

张博林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在读,艺术家,策展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艺术实践与理论、中西美学、美术学理论等。

学术主持浦捷评张博林作品:

张博林的“新风景”系列作品,创作中运用AI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图像生产,然后移接、改造和重组。这一方法论的挪用,使得他的艺术与AI成了“暗恋关系”,获取一些不可预知的偶然性:手工与电脑勾连,图像与生成关系,视觉与判断问题,乃至科技与心灵的精神体验,伴随而来的是特异场景,这个过程又是强烈的绘画性,甚至弥补AI的“技术缺陷”,这在他那里是一种“合法”的兼并,形成独特的视觉绘画效果,而且又是合理的艺术呈现。科技与感性、传统与当代的“暧昧”与对抗,或许就是文明的冲突,但在他那里是文明的兼并,——无论怎样,这是当下的一种“新风景”,而且完全符合他观念中的风景。事实上,他也始终不渝地构建着他意识中的风景,并且与这个时代连接,而不是一般意义的自然风景;对他而言,关注风景就是关注当下,那就是人的欲望、态度和立场,其本身就是生命风景,生存风景和社会风景,也是人最大的风景。除此以外还有什么风景?

第三种山水或风景

文/批评家祁国

在厦门是亦轩画廊“凝视之境”的当代艺术联展上,看到青年艺术家张博林的“新风景”系列,感到很是意外。事实上,他参展的仅是其系列中的两幅作品,并不起眼,也未引起观众过多的重视,但却吸引了我。魏晋南北朝滥觞的山水画,其实是一种对帝权的回避,是一种另起炉灶、自构自足的隐士式的精神表现。从同时发轫的山水诗可以看出,背后主要是老庄思想的支撑。而晚了一千多年诞生的西方风景画,则是另一种回避,是对大机器生产之后的异化世界的回避。是的,大自然,只有大自然,没有问题,也不需要答案;古典的山水画也好,现代的风景画也罢,回避的对象虽然不同,但终是人类用来自愈的有效艺术载体。至当代,由于风景画绘画本体的形式与内容的停滞,加上日新月异的视觉新技术的冲击,特别是AI的无限绘画,正全面挑战风景画及人工绘画的基本价值。也就是说,架上绘画特别是风景画这个画种似乎已陷入一种困境。不过在张博林看来,AI绘画,至少从目前而言,仍是基于大数据的模仿性流水线作业,毫无生命质感和个人创造的鲜活。通过与张博林的零散聊天,我确认了这位年青人重回风景画的勇敢,是自觉的。他的“新风景”系列,没有回避,而是直面了AI时代。他在创作中大胆利用AI绘画语言,让自己作品中的风景混淆了现实与虚拟、个人与AI的多重时空,呈现了一种极大的变异感、混乱感和悲伤感,直接撞击着我的原有审美经验。张博林让我看到了他的思想深度和天赋,这在当今普遍跟风的青年艺术家中尤为可贵。作为艺术家,必须要成为“这一个”。个人以为,张博林几乎根本改变了风景画普遍缺少“当代性”的短板,其罕见的艺术冲击力,让风景画的创作在今天具有了一种新的可能。但愿不是一瞬即逝的闪电,而是雷鸣后的春天。

2023.12.23

祁国:你是怎么定义“风景”的?张博林:我越来越认为“风景”不仅是自然审美对象,“当代性风景”应该是更为宽泛的“景观”概念。风景表征之后有更大的意义范畴,代表着思想、观念和态度等。

祁国:你最喜欢的两部中国电影是什么?

张博林:《茶馆》和《霸王别姬》是很悲壮和又是很讽刺,同样,又是很现实主义。

祁国:你怎么看待盛行的消费主义绘画?

张博林:存在即合理。当下社会需要不同的文化,包括绘画艺术。

祁国:你最不喜欢的知名画家是谁?

张博林:我喜欢有个性的东西,不喜欢平淡无奇的艺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694143b874584f24392826a82ca034d4.png

《新风景 NO.1》布面油画 95cm×130cm 2023年

New Landscape No.1 canvas oil painting 100cm×130cm 202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c89f124de5a453e340cf3a7f26ce4835.png

《新风景 NO.2》95cm×130cm 布面油画 2023年

New Landscape No.2 canvas oil painting 100cm×130cm 202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26a5987cf0cbdfc9c7d64ea7e4a4acbb.png

《凝视之境》——现当代艺术群展

策展人 张博林  Curator Zhang Bolin

批评家  祁国 Critic Qi Guo

学术主持 浦捷  Academic Pu Jie

出品人 刘欢 Producer  Liu Huan

展览统筹 郑涌颖 Coordination Zheng Yongying

艺术家 Artists

亢世新 Kang Shixin

浦捷 Pu Jie

沈志民  Shen Zhimin

吴谦 Wu Qian

张博林 Zhang Bolin

朱丹 Zhu Dan

展期Duration2023.12.15 - 2024.02.15

地址Address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翔远三路6-137号(海丝·佰艺里·是亦轩画廊)No. 6-137 Xiangyuan 3rd Road, Huli District,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Haisi Baiyili Shiyixuan Gallery)

主办方Sponsor

是亦轩画廊Seeson Gallery

承办方Organizer

厦门是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Xiamen Shiyi Culture and Art Co., Ltd

协办方Co-organizer

福建大泽文化产业有限公司Fujian Daze Cultural Industry Co., Ltd

金亦实(厦门)投资有限公司Jin Yishi (Xiamen) Investment Co., Ltd

厦门柏梭科技有限公司Xiamen Bosuo technology Co., Ltd

保汇(厦门)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Baohui Equity Investment Fund Management Co., Ltd

厦门观复古典艺术有限公司Xiamen Guanfu Classical Art Co., Ltd

上海丝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Shanghai Sijun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 Ltd

厦门搭理民宿管理有限公司Xiamen Dali Hostel Management Co., Ltd

上海是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Shanghai Shishuo Culture Development Co., Ltd

深圳市艺思家居装饰用品有限公司Shenzhen Yisi Home Decoration Products Co., Ltd

“瓦缶臻藏”古陶鉴赏会Ancient Pottery Appreciation Meeting

特别鸣谢Special Thanks

三青漆SanQingQi

展览前言

文/ 张博林 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学在读博士

Article/Zhang Bolin, PhD candidate in Fine Arts at Shanghai Academy of Fine Arts

雅克·拉康认为,凝视(the gaze)是看与被看关系的视觉行为,它建构了主体和他者的二元对立关系。观者凝视艺术作品,足以洞察人类的思想文化表现。本次名为“凝视之境”的展览,特别邀请著名当代艺术家浦捷先生作为学术主持、当代著名诗人祁国先生为批评家,以及八十年代上海第一个行为艺术前言的撰写人郭吟先生,原家乐福中国区美工总管阮波先生,国际著名策展人陆蓉之女士出席本展览开幕,携手亢世新、沈志民、吴谦、张博林和朱丹五位跨代艺术家的作品,并与高古陶器同时展出。尽管他们各自出生年代不同,艺术特质差异较大,却显现了我们共同的文化由来和当下的状况,因而是文化自觉与民族自信的某种思考的汇合。如今,随着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艺术家个人经历和文化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但艺术仍然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并且至关重要。

Jacques Lacan believes that gazing is a visual ac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eing and being seen, which constructs a binary opposi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ther. The viewer's gaze at the artwork is sufficient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expression of human thought and culture. This exhibition, entitled "The Land of Gaze", specially invites Mr. Pu Jie, a famous contemporary artist, as the academic host, Mr. Qi Guo, a famous contemporary poet, as the critic, and Mr. Guo Yin, the author of the first performance art foreword in Shanghai in the 1980s, Mr. Ruan Bo, the chief supervisor of Carrefour Art in Shanghai, and Ms. Lu Rongzhi, an internationally famous curator, to attend the opening of this exhibition together with Kang Shixin, Shen Zhimin, Wu Qian The works of five cross generational artists, Zhang Bolin and Zhu Dan, are exhibited simultaneously with ancient pottery. Although they were born in different eras and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rtistic traits, they reveal our common cultural origins and current situation, thus a fusion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national confidence. Nowaday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iz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cultural attitudes of artists have also changed. However, art still serves as a bridge connecting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nd is crucial.

正如马丁·海德格尔提出的:“美是作为无蔽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艺术的真理并不仅仅在于视觉美感,它还传递深层的情感与思想。艺术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并且深入人心,是因为它所承载的真理性意义具有永恒价值。艺术集结了人类情感和智慧,又是共同人性的体现,也是对生活、梦想和存在的深刻哲思。所以,与艺术的每次相遇与凝视,都是一场感性的体验;是人类情感、思想和文化认知的一种对话。尽管外在世界千变万化,艺术仍然是永恒不变的心灵世界,代表着人类的终极追求,这正是“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语)所表达的意义。

As Martin Heidegger put it, "Beauty is a way of appearing as an unobstructed truth.". The truth of art lies not only in visual beauty, but also in conveying deep emotions and thoughts. The reason why art can transcend time and space and deeply penetrate people's hearts is because the truth and meaning it carries have eternal value. Art gathers human emotions and wisdom, and is a reflection of common humanity. It is also a profound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life, dreams, and existence. So, every encounter and gaze with art is a sensory experience; It is a dialogue between human emotions, thoughts, and cultural cognition. Despite the ever-changing external world, art remains an eternal and unchanging spiritual world, representing the ultimate pursuit of humanity, which is precisely the meaning expressed by "human poetic dwelling" (Heidegger language).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