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名家友人评述

  你如此聪明,他日定有成就,但须立志一定要成为世界第一流美术家。

  (刘勃舒)有美丽的前景。(徐悲鸿,中国著名画家,刘勃舒的恩师)

  在世的画家中,得徐悲鸿真传,真正会画马的只有刘勃舒一个人。(侯一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继承与发展——谈刘勃舒的艺术)(该小标题可以不要)

  刘勃舒其实是很全面的,早年也画人物,也画其它,但是画马是他少年时代的爱好,也是他长期实践、研究的主要题材。在画马方面,他不仅继承了徐悲鸿先生的研究成果和精神,而且在技法上,他逐渐从徐悲鸿中西结合的表现方式上转向重视笔墨的中国式的表现方式。比如说,徐悲鸿的马是有明暗的,刘勃舒的马淡化了明暗,徐悲鸿先生的马很整体,笔墨很严谨,很庄严,很有经典性。刘勃舒的马,讲求即兴性,有中国画笔墨的写意性。刘勃舒用笔飞快,使我想起古人对写意画的描述:用笔如飞,兔起鹞落,稍纵即逝。笔墨酣畅淋漓。即兴性经常超出人的设计,造型略有夸张,有强调,也有减弱。刘勃舒的马虚实相生,轻重缓急,刚柔并用,在画的过程中很有激情,无论多少人站在跟前,他旁若无人,有很强的表演欲望。他在画画的过程中,动作很大,有时嘴里还念念有词,所以他的马能够气韵非常生动。尤其是近几年,他画的马,自己的风格更加突出,每一匹单独的马,笔墨的干湿浓淡的变化非常丰富,反差极大,画面上的节奏感很强。群马里面,每一匹马的变化不多,但他强调整体性,强调气氛。很多群马,他用淡墨画,远看像一堵墙,突出一种气势,突出运动中的群马排山倒海的气势。在画面的处理上,有极强的个人主观性。徐悲鸿的马基本上没有大的环境,刘勃舒经常把环境画大,把马画小,一匹马了了两笔,非常概括,极其生动。他的马既有徐先生对马的造型、生态、结构、透视的研究,又逐渐地用中国传统的笔墨,更加强调气韵生动,强调马的总体精神,强调画面的笔墨效果。所以说,他的马是有发展的。另外,他用这种笔墨语言画了很多的鸡,更加灵动,因为鸡就在人们的生活中间。很多人把鸡作为配景,但是刘勃舒把鸡作为主要的描绘对象,跟马一样对待。他的鸡更加生动,造型更加的概括,有一些很生动,意到笔不到。有一些很整体,就像雕塑。这两种题材,给人最突出的概念,不是结实的造型,不是写实的细节,而是一种气韵。正如古人所说的,画气不画形。刘勃舒现在的创作状态很好,可以说,他还有很大的空间和余地。他的艺术生命还在不断地绽放出新的花朵,不断登上更高的高峰,艺术品位在不断地提高。他更加摆脱了题材本身的羁绊,进入到深层的艺术追求,在不断地超越自己。(杨晓阳,著名画家,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刘勃舒先生传承徐悲鸿画马技法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个性语言,更加写意。在画大场面的群马时,个人的笔墨风格更加突出,更加自如。(刘大为,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他的马画得非常率意,有别于徐悲鸿像先生。他的马将草书的书写性与马的奔腾气势相结合,画如其人,字如其人,非常秀劲清朗。(陈平,著名画家,中央美院教授)

  刘老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术教育家,培养了很多的美术人才。他在任职期间,帮助提携了很多的优秀青年画家,我们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真诚、热情、宽厚的高尚人格。(卢禹舜,著名画家,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

  他画马,从徐悲鸿所出,而另辟蹊径。逸笔草之,如狂草之风驰电掣,另有一番滋味。(何怀硕,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教授)

  在自在的状态中,画与不画,画好与画坏,甚至笔墨与观念,形式与技法,都化解到逍遥的自在之外。然而,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在而放弃社会的责任,相反,得大自在者却在文化的坚守中表现出了这种自在的特殊意义。他们的坚守是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中文化传承的必须。传承必须坚守,坚守而能自在,而能不失坚守中的自我发展,如此自在的坚守也是一种境界。(陈履生,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线造型正是“勃舒马”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他擅用长锋兼毫,画马时用墨适当,从马之骨骼处入笔,顺结构顿挫而行。以画骨为主,概括其整体,骨骼转折结构处用细密之线补之,同时顺笔皴擦,直至笔中之墨色全部用尽方收笔。二是以书入线,骨法用笔。自古书画本同源,刘先生笔下的线讲究书法用笔。如果说徐悲鸿的笔墨可与行书相比的话,那么刘勃舒的笔墨则更多地掺入草书用笔。当然,相对于用墨画马,用线造型往往更难,而刘先生画中的线条不仅安排得当、恰到好处且具有韵律感。他那独到的富有节奏感的线条和情感性的墨色语言在现代画马大家当中一枝独秀、独领风骚。

  他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墨法技巧,例如每蘸一次墨,趁墨气最浓时,常画出马的轮廓主体部分,待墨气稍淡转而进行涂抹填充,根据笔尖墨的浓淡程度来决定对马的不同部位的塑造,直至墨气全无,再蘸墨开始新一轮的刻画。

  刘勃舒以喜画群马著称,他画群马构图取势新颖,横幅多用排列,竖幅多用叠加。他竖幅之作在构图上创造了自下而上叠加累积的经营章法,将所画之马由下而上层层叠加排列,以求整体连贯之势,不求单马之变。他善用散点透视法,不求马的大小之变化,而讲究势的统一与外形整体,让变化在马与马之间的点线面中体现出来。这些打破常规的构图方式,打破了人们视觉的习惯性经验,引导人们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去观赏作品,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视觉冲击力。在横幅作品中刘先生喜欢将马安排在同一水平线上,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依次排列画出,讲求整体之势,讲究画面中马与马之间的和谐统一。

  赏析刘先生的近年新作,可见其在意境上主要体现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艺术追求,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从意向造型上来看,刘勃舒先生近年的作品使马的形象在变形的基础上,对画面的构图安排、形象动态、线条组织运用、墨色配置变化等方面更注重承接连贯和势的动向转折,因而使得画面显得更加蓬勃灵动、生机盎然且富有节奏韵味。(张乐毅,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新平,美术评论家)

  了解刘勃舒的马,先了解刘勃舒的书法,刘勃舒的书法没有师承,没有框框,草草写之,抒情而异。刘勃舒将书写的笔法用在画马上,形成了今天的恣意风格。(谢志高,著名画家)

  刘勃舒之于画马,追求的是对马的精神气质的写照,他继承了恩师徐悲鸿先生画马取“神”的意象表现,从一开始绘画就带有传统文化精神在历史中的哲学意味。《宣和画谱》中有“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而乾坤之大,取之以为象……以寄笔墨间之豪迈之气而异。”刘勃舒笔下的马,体现的正是这种郁勃之气,以书法的笔法线条入画,追求流畅的线条和圆融的墨象,如掘铁画沙,似惊鸿在野,刚健正大。(张楠,中国书画报主编)

  徐悲鸿的马以中锋厚实的大粗线条构成,黄胄的马则以速写的直线组合,刘勃舒却以书法中大草的曲线与侧锋的灵动变化写意,自然有机地形成了其卓然自立的风格。(彭利铭,书法家,美术评论家)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