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库艺术——周湧访谈

  关于我的创作:

  文化开放动摇了传统水墨画的价值基础和形态结构,改变了传统水墨画的旧有规范,带来了新的艺术问题,也带来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积极地参入水墨画领域的各种革新运动,不断尝试水墨画的各种表现方式。我选择用水墨来进行创作实验,一是因为我熟悉这种工具材料;另一原因是因为水墨是本土艺术形式,有实验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启蒙运动和90年代关于知识分子问题讨论这两件事对我创作思想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文化启蒙运动给我洗了脑,并改变了我的知识结构;知识分子问题的讨论确立了我独立思考、实验性、创造性、社会批判性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创作中不再只考虑形式感的问题。社会学含义在画面中越来越多。在我看来,传统水墨画与当代水墨画的区别就是文人与知识分子的区别,就是黄宾虹与鲁迅的区别。文人的价值取向是追求诗意化的、理想化的彼岸境界、崇尚个体人格修炼;知识分子则崇尚思想独立、社会责任和社会批判性。

  90年代后期,中国艺术界开始转向,水墨面临着思维转型,注重形式语言的现代艺术方式被不再看重语言实验的当代艺术方式所取代。水墨实验的基础被置换。然而,当代水墨绘画有自己的问题逻辑,它借用当代艺术的一些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来解决水墨画的一些问题 ,但又与当代艺术的流行样式保持距离。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几乎是在同时期进入中国艺术界。现代艺术关注的问题和当代艺术关注的问题同时混杂在中国当下的艺术中。注重艺术形成语言问题的现代艺术与认为艺术形式语言问题没有意义的当代艺术并存。我的创作是想触及水墨艺术与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之间的某种关系。我认为水墨艺术在语言上还有可创造和改造的空间。

  我用一种单纯、明确的水墨语言来表现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我想要一种更明确、更直白、更强烈鲜明的画面效果。我用与传统水墨画截然相反的处理方法:不用流畅的线条,不用书法用笔入画,将传统水墨画线条的文学性、趣味性都去掉,积点为线,用平涂的方式对线与墨进行冷处理。为了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我还吸收了宣传画、卡通画、招贴画的表现方法。不过我还是保持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在气质和某些艺术方式。

  我将民间年画与波普艺术结合起来。民间木板年画与波普艺术都是大众艺术,都具有平民精神。民间年画没有文人雅趣,造型富有幽默感,很有张力,而且看上去很亲切。这些都是我所感兴趣的。我把这些因素转化为一种有强烈时代感的当代水墨语言,使水墨画这一传统媒材能直接对应今天人们的视觉经验。

  我们走在大街上、或者在电视里、在商场里,我们看到各种广告、杂志、各种图像,我们都要在很短时间内看明白它是在做什么、在卖什么,这些读图方式不知不觉地形成当代人的视觉习惯。而这些视觉习惯也正在影响绘画艺术的发展。

  中国社会从过去的“集体”社会,逐渐转变成“个体”社会,家庭成为“个体”社会的集中代表,每个家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构成当下中国社会现状的基本元素。我的《娱乐家庭》系列就是想反映中国人现在的生活状况及社会特征。我以一种夸张的、戏剧化的构图和姿态来表现日常生活中时常面对的、我认为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我的作品风格变化较多。因为我一直都在调整对绘画创作的认识。这些年来我认真地观察身边的生活变化,思考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含义,然后用一种直接有效的绘画语言来表现。绘画语言本身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越深厚,在美术史上就越有分量。因为过了几十年后,人们已不会再关心你作品内容在当时的针对性,美术史最终还是看有创造性的绘画语言。作品有没有分量取决于艺术家对社会背后脉络把握得深不深刻。也就是说要超越对具体时代的及时性体验。在今天,艺术家也应该是社会学家,应该深入地体会我们民族在现代进程中产生的丰富的经验及面临的问题,用一种有效的画面表达出来。而且这种画面是有创造性的。

  关于当代艺术:

  中国当下社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远高于中国的当代艺术,就是说中国的当代艺术与当下中国社会过于平行,在精神上和知识上并没有高出当下的社会。八十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对当时中国社会有引领作用。现在的当代艺术己成为一个圏子,一个名利场。对当下中国社会的先觉性沒有了。现在中国社会仍需要启蒙,但方式应是“大家共启”,不应是精英们“我来启蒙你们,” 应该是“日常式” 的,不应是运动式的,应从具体日常生活一点一滴做起。

  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很有特点的社会,其丰富性、复杂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许多完全不同与欧美艺术经验的资源。现在大家都在想办法创造本土当代艺术来表现今天的中国社会,用自己的当代语言讲自己的事。我们引进当代艺术、现代艺术,目的还是要创造出自己的本土当代艺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基本上都是以欧美经验为主要参照,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惯性。欧美的现代化经验成为我们单一的解释框架,学术思想也都被定位成欧美的现代化和当代化。经过这么多年的引进、模仿,我们应静下心来,想一想该如何调整方向。中国艺术有一个潜在的“本土逻辑”,不声不响地左右着中国艺术的发展进程。那些脱离“本土逻辑”的艺术,最后都销声匿迹了,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关于传统水墨画:

  传统文人“外儒内道”,即现实世界看重名利,而理想世界中却期盼出世和超俗。 为了呈现他们的品格,除了画画、还将诗词写于画中,以获得呈现人格的加强效果。 其潜在观众是官场, 其成功的体现也是在官场。不像现代人潜在的观众是专业圈里的行家或是掌握话语权的理论家。由于缺乏法制,中国传统社会都以道德为制,崇尚德行高尚是社会共识。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是为官场所推崇的。因此,古代文人争相呈现自己的品格。而诗、画是呈现品格的直接有效的方式。所以古代文人的人格修炼和呈现都以画的形式来表达。

  但是,传統文人们并不把绘画当成一门学科来研究。传统文人不以职业的态度对绘画元素进行研究,这就回避了绘画语言本身的实验。传统文人将自己在绘画研究上的缺限转化为了一套有利于这一缺限的审美范式和技法体系。 例如:“以形写神”、“似与不似”、“逸笔草草”等等。

  传统文人画追求“高”,不追求新,注重人而不注重画。注重笔墨趣味的不同,而不注重绘画语言本身的革命。如何用笔墨表现作者的人格魅力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题材、构图都可以重复,但人格魅力不可重复。“七分读书三分画画”、“以画喻人”、“画如其人”等等,讲究的主要是人。他们不愿自己是专业画家,对绘画本体的研究不够注重。这与西方绘画注重绘画形式本身的发展历史有着显著差别。

  “笔墨” 与时代无关,因为“笔墨”作为中国画的技术核心和审美核心,是独立于时代,也是超越时代的。齐白石也好,黄宾虹也好,他们的笔墨都跟他们所处的时代没有关系。他们只跟笔墨的内在传统有关系。笔墨是不必要创新的,笔墨本身新不新其实并不重要。笔墨的终极目的是表现人格特征,通过个性化的笔墨趣味来表现作者的人格。现在很多人用笔墨来画金属、画机械、画牛仔裤、画现代人、画现代建筑,我是反对的。笔墨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什么都能画。古人深明其理,所以只画山水花鸟。

  创造性是艺术活动的普适性标准,而“人格呈现”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地域性特有标准。欧美艺术强调的创造性是一种革命性、颠覆性的,这与其民族性格有关。而中国艺术不崇尚这种推到重建的创造性。,欧美艺术强调“智性”、中国艺术强调“心性’。在中国艺术传统看来,革命性的原创会成为智力游戏,中国艺术把原创性放在人格之下。也就是说纯智力的原创并不重要,人格的完善才是艺术最重要的目的。从事艺术活动并不是目的,只是人格修炼的一种方式。当然,在古代文人那里,修身养性、人格完善的目的是为了做官,平天下。人格是道德化的。今天人格的完善已没有了目的。在商业社会,人格的内含与传统社会也完全不同。

  传统水墨艺术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具体的技法套路,它已是大众生活知识的一部分。同样,当代水墨艺术也要努力成为广大民众共识的知识,与当下的文学、音乐、戏剧一起共同建构一个新的知识共识,成为当下人们生活知识的一部分。当代水墨艺术包含了本土艺术许多重要元素,我们用欧美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一些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来改造水墨艺术,搞出一些新的可能性。在这种改造和转换的同时探索出相应的方法论。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