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小议诗与画的“意境”

  “意境”最早是作为衡量诗歌的惟一标准,在唐代王昌龄《诗格》中就已出现,直到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意境说。在画论中第一次使用“意境”一词是明代唐志契的《绘事微言•画题》中。在此之前,唐代张彦远就提出“凝意”“得其深奇”的说法,也就是“意境”的模糊说法。北宋时期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中才明确使用“境界”一词,“境界”有时便是“意境”的同义语。在山水画中意境说,可视《林泉高致》为其发端。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与画都能生“境”,可以说是真景,诗与画都能有“意”,可为虚境。诗与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山水画更能造主观意兴方面的诗境、意境。古云“境能夺人”又云“笔能夺境”。诗与画都是通过笔来表现作者观后感来流露出当时的一种情怀,或是借景以抒情或是因情而写景。如清代左宗棠在《题顾超秋山无尽图》中的情景,以此来表达山水画的形质来题写的一首直抒心境的诗:“行尽秋山路几重,故山回首白云峰。阿超知我归心急,为画江南千万峰。”心急又想堵物,就通过画笔来实现吧。

  明代书画家徐渭在见到倪元镇的山水画不禁提写了观后感。见到的虽非实景,但也通过倪元镇提炼的景界得到新的诗境,可说是提炼的再提炼了。“一幅淡烟光,云林笔有霜。峰头横片石,无际渺长苍。虽赝须金换,如真胜壁藏。偏舟归去景,入画亦茫茫。”在这《书倪元镇画》中,感知了一幅远山横石处处迷茫着烟霜,一片小舟远去。苍茫的景色,给人一片暇想。是思乡,是心境寻求一种淡然、是一缕愁惆想起了故人,是释怀放下了人生的林林总总……

  作为一个画者又将如何选景来体现意境呢?人不厌拙只贵神清。景不嫌奇,必求境实。头脑是清晰的,不外在其形,绘出的景色是经过画者观后的凝炼之作。景致是现实中存在过的,不是虚无飘渺造作之景,可以让读画人产生共识,达到共鸣。有些景是很有标志性代表性概括性的。如沈周的《庐山高图》被评为其传世之作。画作中以著名的庐山瀑布为主景,那飞流直下水帘高悬的气势亦如观真景。画作中两岸间木桥斜跨,瀑布上方庐山主峰耸立,云雾浮动,山势渐入高远。画面右下角山坡两棵劲松虬曲盘缠为近景。整幅画作让人一看,确实是我们眼中见到的庐山之景,不是虚构和意造出来的幻景。有些景致的取舍是很具有个人面貌的。虽是仿王蒙之笔法,画中的山峦层叠,草木繁茂,气势恢弘是沈周一气呵

  成大家手笔的体现。画中景色的呈现可一目了然,其喻意又为祝贺老师陈宽的生日。画上题有“庐山高”篆书,陈宽祖籍江西,所以沈周以画写庐山之“高”,用来赞扬老师的人品和艺术成就的“高山景行”。另画作中还有古体长诗一首,撇开此诗不说,此画作本身和“庐山高”这三个字,就可以说是管中窥豹了,很有深意,意境也很深远,与诗相较之,可说是无意为诗境乃真。

  王石谷为清代画坛四王之一,因为仰慕苏轼的诗,而创作了《苏轼诗意图》。这也是诗与画之间意境为媒,联手呈现给我们的诗画合壁了。诗句取“门前翠影山无数,竹下寒声水乱流。”画作中放眼望去,苍山绿树映入眼帘,连绵有势的山峦植被丛生。远处蜿蜒曲折小径之上是一座庙宇,近处房屋内有凝目听瀑的隐者,有收拾书桌的童子,屋前有盘曲的树木挺拔的竹子,屋后是飞流直下的瀑布,在山下聚成微波荡漾的水面,山水相接处烟岚浮动,雾气相拥。这样的一幅画面既有东坡的诗意又加上了王石谷的新意,艺术的加工共同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

  由画象来表现意境的诗,有时会有明显的作画技巧。这样即丰富了诗的语言,又更能让读者明白绘画的技法。明代书画家沈周,他赞誉刘完庵的山水卷:“青李来禽写未闲,又将墨法画溪山。疏云古木苍苍写,犹出龙跳虎卧间。”沈周是绘画高手,他欣赏的画作不可小觑。一幅苍劲满纸的画古朴中见老成,由景变化为用笔技法,怎样用水墨的变化描绘溪山,疏云古木怎样苍秀沉郁,干笔湿笔相加,体现的境又犹似龙跳虎卧的新意境。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清代画家石涛,见到查二瞻的画册,信笔题下:“笔头炼得如秋水,钩勒横空出远天。数点白云小春树,只教意尽折人怜。”一幅精致小景,清新中婉若江南女子,让人心生爱意怜意,绘画的用笔简散有钩勒之笔,有点缀之笔,加上一抹淡染,真是技法中见得一幅作品如何完成又造意境的。

  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清代华喦《写秋云一抹赠陈澹江先生》意境深远,“孤情只爱写寒秋,便是秋声纸上流。更写白云三四笔,此中曾与故人游。”看似诗中景少,但意蕴深长。清代萧云从的《秋山霜霁图》同样是秋景,可心意却全然不同。“一林霜叶可怜红,半入虚中半画中。冷艳足为秋点染,从来多事是秋风”。

  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宋代文同《晚秋烟波图》描绘道:“直于一丈素,写尽千里景。云山杳杳已成秋。烟水濯濯方八暝。君应无心得此画,我岂有言能尔咏。”一丈素娟怎能写尽千里景呢?那只能是概括和截取景色。怎样选择可要的实景去表现要虚化出的全景?用烟、云、水去淡化掉其他需要表现的景色。君无心得此画,我岂能有言去咏此作呢?由描写景色到心境抒意真可谓是妙境。

  “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同样的现实景观,什么样的景色能入画呢?什么样的景色入画后让观者体会有着身临其境呢?能在画中待得住,并且可以游历可以居住,这是一幅画的意境之所。

  元代画家王蒙精于刻画善长用色,在创作上呈现出多种风格面貌。他的《葛稚川移居图》,取材东晋时期著名道士、医学家、炼丹家葛洪移居罗浮山的故事。画中葛洪正携挚眷属行进在罗浮山中,山中飞瀑流水,仿佛有清风阵阵吹着树木,真是一个山清水秀,景美境幽,可供修心养性,怡悦身心的好去处。画的题材选景都是成仙成道的高隐生活,这样的景色怎能留不住观者呢?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处,别拘一种灵寄。选好真实的景放入心中的境,王蒙画作中也体现了他个人的心驰神往之地。画面中虚实相生,明暗互映,收到实而不堵满而不塞的艺术效果。显示出画家在全景式的大景观山水画创作上举重若轻,从容不迫的驾驭能力,从而更好的在画作中体现意境之美。

  丹青竞胜,反失山水之真容;笔墨贪奇,多造山林之恶境。怪僻之形易作,作之一览无余;寻常之景难工,工者频观不厌。一幅好的山水画不是景色越险绝奇怪就好,借用西游记的话,荒山野岭那里有人家?景色奇特的地方往往是妖怪们的居所。山水画造境就得避开这个雷区。

  倪瓒元代著名画家,他和王蒙在笔墨风格上是两个极端。倪瓒的画极疏简,王蒙则繁密,一个简到不能再简,一个繁到无以复加。不论选择简还是繁,两位画家都是用心创作追求艺术的境界的。倪瓒看似简的画不仅在元代,就在整个山水画发展史上也是影响深远的。他的画在置阵布势上简括,俗称“三段式”构图。近景画石坡土岸,植有三五株树木,远景画一两脉平坡远岫。山石林木都用渴笔淡墨轻拂漫扫,着力甚轻,笔行纸上若即若离,似实还虚。远山与近树之间大片留白,是为水面广阔的水域不着一物,树下有时添一草亭,但绝不见人物。整幅作品给人以静谧、空旷、萧索、荒寒的感受。后来也就形成了倪瓒所特有模式。看似平淡无奇,简之而不能再简的艺术样式,不是奇绝险景体现出简远的诗意,意境更为高古,加上倪瓒他将笔墨的意蕴提纯到一种极精粹的艺术构成,能感受到他的胸中“逸气”,但无法攫取,更无从仿效。简单之景境界之高啊!

  诗与画的缘分从来就没能分开过。有看似平淡的画作,有看似直白的诗句,他们都或深或浅的体现出一种“境”来,这种境靠读者在脑海中品评出其“意”来,于是意境便出现了。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