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舍一画而谁耶——读张诠的画

  面对张诠的视觉文本,你经常自觉不自觉地产生这样的疑问:他的这种反反复复、重复书写的“一”划究竟有什么意义?抑或说张诠的水墨图景和传统意义上的水墨画又有什么关联?或者说张诠的视觉图像世界导致你很难准确地给他归类。也许正是这些疑问所带来的种种可能性的答案和难以准确地给他归类,恰恰是张诠水墨图像的魅力所在。

  初识张诠,是在深圳2007年“开放的水墨”当代艺术邀请展上。那时的张诠略显拘谨,亦不善言辞,讲话时多少还带些腼腆。但走进展厅,一旦面对自己的扑面而来的“一”划作品时,随即变得兴奋异常,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不仅侃侃而谈,而且一副从容、淡定、自信的样子。这种激动的情趣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也走进了张诠的亦真亦幻、朦胧迷离的幻境中,不得不去体察张诠的视觉表达所带来的不寻常的视觉体验,不得不去品味张诠的水墨图景所带来的对艺术、社会与人生的真诚思考,不得不去解读张诠的水墨图景背后所掩藏的我们时代的精神密码。的确,这次展览,张诠给艺术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后,张诠陆续参加了“墨非墨”当代艺术巡回展,并不断在北京、上海、台北、比利时举办展览。一时间,张诠和张诠的“一”划成为了一个话题。由此,张诠也真正开始了自己在当代艺术领域的探索,并越来越引起了艺术界的关注。

  探寻张诠的视觉叙述逻辑,不难发现,重复书写的“一”划是张诠视觉讲述的关键词。他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一”划的书写,经常是几十万个甚至是上百万个“一”划的不断叠加,正是这些无个性的、无限重复的“一”划,成就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张诠,也正是对“一”划不懈的追求与探索,让我们清晰地洞察到张诠的视觉发展路径。张诠在无意间触摸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敏感神经,即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在本土文化身份日渐消失的当下,如何不让自我的文化身份缺失,守住民族文化的根性。显然,水墨这种带有鲜明民族文化身份的符号就成了张诠诠释自己精神文化立场的有效武器。张诠以自我真诚的视觉描述,为我们彰显了他对当代社会与艺术人生的激情思考和象征性表达。重复出现的“一”划为我们构筑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境,而若隐若显、忽明忽暗的藏匿在“一”划之中的图像,又为我们营构了一种时空交错的对话,让我们在“一”划的迷离幻境中去与我们的历史相遇,也勾起了我们对历史的回忆与文化的记忆,从而也找寻到内心的自我,感受到一种无边的力量。而这种无边的力量恰恰来自于简捷得不能再简捷、单调得不能再单调地“一”划,正是面对这个简捷而不简单、单调而又不失韵味的“一”划,它可以让你平心静气、心如止水,更能让你那颗躁动的心灵趋于安宁。由此,我们也探寻到了张诠让这种传统的水墨元素在当代生发出了活力,散发出了当代的魅力,应该说张诠的“一”划不仅仅是一种水墨的表达方式,更是他的艺术观念的一次展演。他的“一”划淹没了水墨,淹没了线条,也淹没了色彩,更淹没了绘画与历史,但它唤起的却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记忆。它在不经意间却又复活了历史,激活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记忆。从另一个维度讲,“一”划也拓宽了水墨的表达视域,颠覆了人们久已习惯的对水墨的认知方式和惯常的审美判断和视觉经验。

  应该说,透过“一”划,让我们看到具象与抽象、繁与简、疏与密、有形与无疆、浓与淡、粗与细,所带来的矛盾的不断转化所造成了张力及彰显的那种有容乃大的包容与大气。透过“一”划,亦让我们体察到“既有渐渐渍成之妙,又不乏澹荡虚无之灵”,而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但张诠所带来的“一”划图像世界在带给人们深深思考的同时,也为我们读解当代社会提供了种种可能性。这真应了苦瓜和尚所言:“自一以分万,自万以治一,化一而成氤氲,天下之能事毕矣。”

2011年2月27日星期六下午17:11

于湖北美术馆

作者:冀少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