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培养属于自己的习惯

培养属于自己的习惯



习惯使人下意识地依据固有观念迅速地判断形势,对熟悉的事物自动做出反应,而对不熟悉的事物做出选择性的反应。这样做会带来一定的风险。过多遵循习惯,会使人的生活一成不变,而没有习惯,又会使人疲于应付各种接踵而至的琐事(沉湎于某些事务,就如同一些人依赖于某种精神病药物)。

这是一个平衡的问题,而艺术创作有助于你掌握平衡。画家的速写簿或笔记本是其探索世界的许可 证—有了它,你可以站在那儿盯着一个树桩看上几分钟,而不会令人感到奇怪。有时候,你需要环视整 个树林,有时候你又需要触摸一棵树—如果不对树林和树都有所了解,便永远不可能充分了解其中任何 一个。观察事物能激起你对自身经验的单一模式,以及对塑造所有经验的元模式的好奇心。观察为从事艺术创作提供了最实用的方法:关注吸引你注意力的事物,例如,将句子再读一遍。换句话说,创作能够表达的作品,然后聆听它在讲述什么。

艺术界对所谓的习惯颇有微词,因而出现这种现 象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在一个崇尚反传统和创新的 领域,又有谁愿意整天待在家里从事已经习惯了的事 务?如果你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感到得心应手,就意味 着你可能已经有过这个经历。然而,你不会有精力去 处理更为重要的问题,除非你能让习惯去应对众多的 琐事。如果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精神享受, 那么,我们除了质疑习惯,还应当鼓励做出习惯性的反应,从自己对外界不断做出的反应中找出那些错误 或无用的反应,并加以改变。去芜存菁后的反应都是 于你有利的,应培养成为习惯。尽管如此,你却没有太多的选择。切斯特顿(G. K. Chesterton,1874—1936,英 国数学家)曾挖苦道:“你可以让事物不受外来因素或 附加条件的制约,但不能令其摆脱自身天性的约束。不要试图让三角形摆脱三个边的制约,倘若真的做到 了,它的生命也就不幸地走到了尽头。”


当然,重要的是培养属于你自己的习惯。遗憾的是,外界对正在这样做的艺术家并不友善。在基 因、父母、宗教、职业和人际关系影响下养成的习 惯属于你自己的性格特征,而从其他艺术家那里学 来的习惯,根据形式的不同可分别称为:做作、引 申、抄袭或伪造。笔者认为如此论断过于严苛,艺术家在创作初期常常需要这么做来获得灵感,所以 不能完全否定。


这种习惯对艺术家产生的影响也并不像评论家 预期的那样糟糕。很多艺术家第一次对艺术产生强烈 的反应—亦即对世界产生强烈的反应,就是在发现 了似乎能与自己直接对话的作品之时。如果他们刚刚 开始从事创作,那么仿效那些令其感悟深刻的作品或 艺术家,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例如,从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中就能看到他的老师海顿(Joseph Haydn,1732— 1809,奥地利作曲家)的影子。事实上,从艺术家大多 数的早期作品中都能发现具有个人特色的主题和创作 手法,如果潜力得以发挥,其以后的作品便会逐渐成 熟,并发展出自己的风格与特色。然而,那些吸引你 的主题和技巧,可能都是前人已经尝试过的。这一点 在所难免:不论创作什么作品,必定涉及前人几百年来早已采用过的更广泛的主题和基本技巧。创作属于你自己的作品,就要从千丝万缕的线索中筛选出符合 你创作理念的方法。 创作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根深蒂固,可靠,实用并且便利。此外,习惯对风格的形成也极为重要。 甚至可以说,习惯就是风格。不假思索的手法、反复采用的措辞、自动的选择,以及对创作主题和材料做 出你特有的反应,便是我们所谓的风格。包括艺术家 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优点。然而,仔细观察 便会发现,风格不是优点而是必然—不断重复一个动作的必然结果。当艺术家将创作手法习惯性地应用 于他的所有作品之中,他的作品便形成了系列。风格 不仅是艺术杰作的一部分,而且是所有作品的一部 分。风格是习惯的自然结果。

本文节选自《艺术与恐惧:才华是一种天赋,但创作永远是一种努力》, 中信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