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工匠精神当传承、当尊重、当恪守

工匠精神当传承、当尊重、当恪守                          ——湘北神雕文化艺术董事长刘友波一席淡工匠精神当传承:手艺人的“工匠精神”需要传承和发扬。做了多年的石雕景观工程,当今社会上很多人喜欢带着“总”来称呼自己,走过场、弄快钱。而我喜欢别人称我为“工匠师傅”。虽然工匠师傅是个小角色 ,但努力在施工方和甲方面前做到了守住匠人匠心的体面。有人选择要“总”,有人选择要专业上的体面,实质上我们都是在社会中想要存在一个脸面而已,有所同也有所不同。记得小时候,村里谁家要盖房子,都得请各种匠人来主持建设。主人虽然是东家,但是对工匠师傅们非常恭敬。即便家里条件一般人家,每天款待师傅的饭菜却丝毫不敢怠慢。那个时候工匠人在乡里,为乡亲建房子、为村上造鼓楼,备受大家尊重。今天有这口饭吃,得感谢师父授艺。不先谢请客的主人,倒先要谢念先师。现在想来,这真是个好习俗,手艺人不忘恩师之教导,每餐饭前必须有惦念的仪式。对恩师手艺的传承那就更不敢怠慢了。 那时匠人把手艺做好,不是单单是为了赚取东家的那点工钱,保住先师的脸面反而更重要。      朋友建的微信群里,有人在聊家里装修的事儿。“现在装修工人的工钱太贵了,手艺好一点的一月工资都要1万大几千。想我一个研究生毕业,在职场里混这么多年 ,收入不一定比装修工人高”。接着,群里立刻各种同感接茬,话题由此入眼入耳而来。“他们没有五险一金,没有假期福利,办公地点没有空调冷气。他们靠手艺赚钱,收入为什么一定要比研究生低才合理呢?或者说我们是否有人愿意放弃现在的工作,加入‘装修手艺人’的行业呢?”丢完这段话,群内雅雀无声。这两年,从国家层面的宣传,到社会行业的呼吁,都在极力推广“工匠精神”。于是,很多宣传片、纪录片铺天盖地漫天而来。一种精神越是需要大家努力呼吁,就越是证明这种精神在当下是如此的稀缺。越人多点赞关注,说明越多的人期盼可在这种精神的觉醒中受益。换个角度看,也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在工匠精神日趋稀缺的当下吃过亏。我看到很多媒体,宣传的大多是“工匠精神”下产品精致艺术的一面;以及“工匠精神”下所铸就的事业给我们品质享受的一面。但是,关于工匠精神的流失根源在哪里?恪守工匠情怀的人处境如何?这样的角度的报道和关注很少。工匠精神当尊重:从一些生活细节不难发现,当下的社会大环境对工匠人的肯定和尊重是远远不够的。每一个人都希望,服务于自己的工匠要有“工匠精神”,却又未必对这些工匠给予足够的尊重。 我说的尊重不只拘于形式,而是发自内心对于这门手艺的尊重。觉得高文凭做的工作收入就应该天然的高于低文凭才是正常,这相当于对相关行业的蔑视。 更有人觉得自己研究生毕业,如果要去做木匠,做石匠。别人就是从业10年的木匠石匠都不一定做得比自己好,但 “只是自己不想做而已 ”。这就是当下某些高姿态或高文凭群体里产生的那种盲目的优越感。此类心态就叫不服行。我们做石雕的,没有扎实的专业技术;没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基本功是绝对做不了的。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岩木花雕漆,岩匠数第一,七十二行艺人中,岩匠才是鲁班的真徒弟。因为木匠做坏了物品,可以腻子打底、油漆遮丑,建筑泥匠做坏了可以粉刷遮盖,泥塑作品在没有定型翻制之前都可以反复修改、增加或者减少。而石雕作品必须是胸有成竹,一刀下去必须是了然在胸,否则切得太多,作品报废;切得太少,耗时费力。这些不是凭空而谈的人所能理解。    园林石雕景观“造境”本身是一门有技术含量的活儿,是一门艺术。我想说的是:做这一行得先服行,对这个“行”有恭敬心,才会自发的由对“行”的恭敬转化成对“人”的尊重;才会知晓如何能邀请到掌握专业技艺人才和团队 。现代社会对专业人的尊重,或许不再需要用各种祭拜的仪式来体现了。简单来讲在两个方面体现好就行:一是对专业人劳动价值的认可。二是善听专业人的建议。我们成天呼吁工匠精神,却又对“行业”没有恭敬之心,很难有人会用合理的价格来肯定专业人的价值。做项目甲方的更是难以对于园林景观设计师、现场施工指导专业师傅等专业人才的提议做到“谦听”。于是,那种流于口头上的对工匠精神的呼吁行为, 只能算是伪呼吁。因为,光靠各种宣传和口头上的呼吁是不够的,要落到实际的行为才行。如果觉得“工匠精神”是可以天上掉下来的,然后企图用最低的价格,最傲慢的合作态度,请到有工匠情怀的技术团队。这样的想法不是很荒谬吗?经常风吹日晒雨淋的干,收入又少,凭空而谈工匠精神有点扯弹。现在有一种非常客观而普遍的市场需求:希望花钱不多,又要出好效果。我们自己不尊重“工匠精神”,自然我们周边的人也会把“工匠精神”抛在脑后。等到事情被做砸了要重来,又耽误了交付期,再跳出来骂骂咧咧、唉声叹气,还说:“当下工匠精神稀缺啊!现在的人太浮躁了呀!”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工匠精神”不单是要匠人自己心里有,前提是“东家们”心里也有才行。东家们觉悟了,这“工匠精神”的土壤才会逐渐被改良。这种精神才能更自信的在工匠们的心里生长出来。工匠精神当恪守:我做过很多项目现场的总设计,接触过许多设计师院的设计师,他们以前总觉得自己在办公室画的图纸还可以,到了施工现场待几天,才发现别有洞天。缺少的是什么?现场实践施工认知能力。园建部份大多有标准材料,设计图跟现场落地如偶有小差距,是算还过得去的。可有的园林景观设计的营造设计图,结合现场实际一比对,就会慢慢能够理解施工方的工匠“脾气”为什么总是那么大了!因为“工匠精神”不允许出差错。在园林景观雕塑的项目里,要做一个能镇得住的施工现场的总设计,是件不容易的事儿。既要兼顾得了甲方的效果,又要照顾得到施工方工匠的利益,大家才会配合你的工作,才能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做了这么多年的工程,我们知道大多石艺设计师能看得懂“江湖套路”,只是未必有“匠心独运,妙手回春”保效果的能力。在有的项目工地我既是现场总设计又有时兼“工匠”,经历打磨的太多了。当图纸摆在面前便可熟读,闭上眼睛进入冥想便能有巧妙的构思,对全景布局亮点刻画。在实践工作开展前就胸有成竹,图纸有遗漏,要提前发现并给予合理调整,再结合现场细细酝酿。不仅确保一气呵成不要返工,而且达到“以石载道,以物寓情”的最佳效果。要完成这个工作,这得有现场施工的丰富经验+人文历史地理深度认知+美学艺术抽象空间想象力。工匠精神是一种跟自己死磕到底的勇气,他们心里想着:“把这样的产品推出去,简直是丢自己的脸!不信搞不好推倒重来。”有这样的职业羞耻心,也是“工匠精神”。有“职业耻辱心”的人,“跟自己死磕到底”是匠人匠心的特质。曾记得海尔当年因某型号冰箱设计有缺陷砸过76台冰箱,一台冰箱是当时1个普通员工3年的工资。好的工匠既要有文修哲学功底,更要有“跟自己死磕到底”的情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否则,就很难踏上艰辛的知识捕获之路 ,工匠精神也只是一种传说。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