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茹峰新作展:追索中国山水画中的宋元气象

  9月29日下午2点半——10月8日,“秋山问道”茹峰2011作品展将在南山路唐云艺术馆举行,届时将展出茹峰50件最新作品。

  日前,记者就画展事宜采访了茹峰。

  问一:此次画展为何取“秋山问道”这一名字?

  其实“秋山问道”来自于北宋巨然和尚的一幅山水名作,我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它非常契合我举办此次作品展的缘由--因为此次展览是我近来一个阶段的探索,试图追索的是中国山水画中的宋元气象,“在这个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以我的作品问道于同行”。

  这批新作体现了我近年来在中国山水画上对于创作风格和图式内涵的探索与理解,借此机会希望同行和更多的观众能与我一同分享此中的诸多体验和感受。

  问二:本次展览以何为主题?

  本次展览的主题均以浙南山水为主,画面呈现的风格与北方太行山那种山景不同。我长于苏州,求学于杭州,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我格外钟情于浙南的自然风貌,特别是北雁荡、楠溪江那一带的山水,高山耸峻、云雾显晦,那里的山形既有北方的雄伟,也兼有南方的空灵,可谓气象万千,入画十分有意趣。

  问三:此次画展的作品有哪些风格上新的变化?

  这次展出的作品以今年的创作为主。与过去相比,这次画展的风格有很大的变化。过去我的个人风格以是追求唯美、小情调风格的江南水乡意境为主,近年来我力求回归传统,对宋元山水的笔墨与构成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致力于对其中气象的把握,也促成了个人风格上的转变。

  这些在山水画上的求索,也正是响应浙江画院提出的“课题制研究”,就此我针对“宋代山水画图式研究”展开了课题研究。这项研究简单地说,就是对宋代山水画进行重新解构,重新创作。

  宋元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高峰,相比而言,明清的山水画更强调画家“心中的丘壑”,讲究“丘壑内营”,而不再以自然山水实景作为画作的形象载体。虽然明清的山水画,在文化品位上的确越走越高,但在表现力上是在走下坡的,有明显的降弱趋势。

  因此,我在明清文人画的基础上,试图要重新找回宋元山水画的气度,追根溯源,立足于强调笔墨文化的基础与传统。

  画家茹峰出生于苏州,年幼时他就在一位老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临摹书法名帖和树石之类的册页。凭着不懈的努力,茹峰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追随敬仰已久的陆俨少、孔仲起、童中焘等先生,更得到卓鹤君、谷文达、陈向迅的悉心指授,刻苦钻研传统笔墨,经历了山水画专业学院化的严格训练。

  茹峰将沉浸着自己丰富情感的江南水乡作为绘画的主要表现对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他的作品,全无浮躁炒作的商品气息,唯以清新出尘的新意打动观者,在笔情墨趣间传神江南故土、描写水乡情致。

  茹峰笔下的江南水乡是以重彩形式展示给公众的,他试图以与古人范本无可参照的重彩江南,来建构属于自我的创作形式与审美体系。他心中的江南是迷蒙纯朴的,哪怕画的是瑰绿色的山石,晕色的路上飘泊着青油小伞,匆匆步履下的也是那被雨冲刷得有些晶莹的青石板,水气后淡定的依然是四合的天井,木质的门扉,屋檐上滴下的雨。

  茹峰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较早在现代重彩山水画创作上得到认可的画家,业界的肯定纷至沓来,茹峰尽可以以一招鲜“屹立”画坛,然而在九十年代末期,茹峰又决然地选择转向,重新进行“水墨山水”的探索。

  在他的水墨江南山水画里,有三五成排的黑瓦白墙的房子、雨雾氤氲的水道湖泊、斑驳陆离的砌墙石径,画面总是空无一人,非晨即暮,呈现的正是类似于“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空境”。这是浓缩的江南水乡,是茹峰内心深处的江南世界,茹峰几乎把它们抽绎成一堆表现符号,有意地对某些物象进行变形处理,组构在各幅不同题目的画面中。茹峰借助斑驳的肌理效果,不规则的留白,重组整合的几何空间安排,营造出江南水乡之朦胧美,寄托了对逐渐逝去的江南水乡的记忆与惋惜。

  随着个人经历的历练和丰富,茹峰作品风格又发生着变化。近年来,他开始从原来的彩墨“江南民居”转向了大山大水全景式构图的创作,作品中凸显出更多的是宋元气象,画面或峰峦出没、或烟岚轻动,气势苍茫浑厚。皴山石多用豆瓣、荷叶、乱云皴,笔触挺劲,浑朴葱润,气势雄险、峻峭而又壮美。画树自然天成,杆劲挺傲,野逸清雅。构图气势高远而又严谨稳重,强调画中山水“可居”、“可游”之态,畅快淋漓的渲染,疏放苍茫,一派氤氲朦胧,烟林清旷的意境。笔墨简淡高逸、苍劲深秀,体现了“立象尽意”的文人意趣,“道,可道,非常道”的老庄情怀。

  茹峰的山水画轻松、自然,大气中不失通达,通达中不失内敛,将传统宋画的高远和元代的氤氲气韵融入到画面,使得整个画面气氛厚重、凝聚。有着巍峨的山水之势,又不乏婉约的山水情感,将传统的山水在新时代的传承演绎且拿捏的恰到好处。在这种传承中画家着重通过构图、留白、晕染等“质”的表现手法突出显现了“中正不阿、阳刚正气”的儒家思想和“道法自然、致虚守静”的道家情感等文意,此乃画之大道也。

作者:沈俏静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