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 | 巨变之年:2022年,策展人的爱与难

2023-01-18 06:55

2022年,可能是做展览策划最艰难的一年。

展览的时间表不断被修改,展览不断被推迟、调整或取消,工作无法被规划;弹窗、隔离,随时会被取消的行程;紧缩的预算,高昂的运输费用,更严格的审批,远程策展......

​更为艰难的是精神的消耗,展览做还是不做是个问题,就像莎士比亚的经典语录“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不做有可能之后就没有机会再做,做了存在无数的风险,即便完成了也可能会面临没有观众的结局,最终可能是做了也白做。

除了展览本身之外,艺术行业也在做着深度的调整,比如艺术机构的凋零,山水美术馆关闭,广州时代美术馆闭馆,更有消息传出,2023年将有一家重要的老牌艺术机构退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四十多年,习惯了当代艺术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但巨变的2022,让人们深刻的理解了变化与不确定才是永恒。

也正因如此,2022年是一个巨变之年。

感受了策展人们的难,再来看看策展人们的“爱”。2022年,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观察当代艺术展览189场,在这些展览中,艺术家个展依然是策展人们关注的主要领域,此外,策展人关注的重点领域还有:科技艺术、双三年展、艺术生态研究、生存境遇、传统美学的当代转化等。

相较于2021年,女性艺术、海外大师展、公共艺术、艺术与建筑、地域文化、艺术代际等关键词的比重有所减弱;科技艺术、双三年展、艺术生态研究、生存境遇等关键词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

从这些关键词中,我们可以大致一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方向以及未来的可能。虽然世事艰难,但策展人们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依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艺术家个展

过去一年,艺术家个展的策划仍然是策展人们的主要工作。既有对艺术家最新思考和实践的呈现,也有大型回顾性个展。不仅呈现出了丰富多元的艺术家生态,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前沿提供了现场。

比如艺术家史金淞,2022年6月18日,在武汉三个个展同时开幕,分别是:武汉美术馆的“武汉2022”、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幻灯”、芷美空间的“食物现场”(预演)。不同的空间,史金淞在“武汉2022”中回溯个人历史与成长的镜像阶段;在“幻灯”中,史金淞用“图像背景”勾勒自我意识和生命经验;在“食物现场”探讨食物如何构成新的生活方式以及空间的文化生产力。三个展览隐喻着过去、现在、未来的三重时间。

3gywH0cpkMkRuvp9pdxuF7oJxJ3CSq367lOCNElb.gif

武汉美术馆“武汉2022”一号厅

sZ12jk726mWkkKRXfOpqdDZOCcrPt1UxdXN3cBAO.jpg

芷美空间“食物现场”腊肉剧场

此外,卢征远、唐勇、郅敏、仝天庆、丁荭、周松、车建全、冯良鸿、李继开、丁乙、方力钧、沈少民、郑达、胡尹萍、李琳琳、李怒、刘建华、胡晓媛、汪建伟、曹斐、蔡广斌、武艺、魏青吉、王郁洋等艺术家的展览呈现了他们的最新实践,涵盖雕塑、科技艺术、装置、绘画、新媒体等等众多类型;赵赵、刘小东、 奥斯汀·李、 奈良美智、布鲁斯·瑙曼、薛松、黑泽明、罗中立、丁乙、袁运生、王兴伟、希尔维·夫拉里、倪有鱼、沈远、耿建翌、何多苓等众多艺术家们的展览均带有回顾的性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bf2cdb4af7b0c1a8a515b30d96751682.jpg

“他是谁?”展览现场

其中象“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展示了艺术家早期的绘画,“他是谁?”,同时也展出耿建翌一些鲜为人所知的重要作品,如《关于作品<你看着办>中的一百盘蚊香》(1991)、《无论从哪一面基本都能看》(1995)、《不是现实的选择》(1995)、《地面:25个地址的25幅照片》(1997),以及大量纸本文献。还有艺术家在2016年赴日本,以纸浆为材料创作的从未公开的作品实验。整场展览看下来,我们不仅能够明白这位艺术家是谁,同时,还会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状态以及教育状态有所了解。

策划艺术家个展的策展人们包含:侯瀚如、崔灿灿、田霏宇、方言、吴洪亮、 王宗孚、安静、吉竹美香、文中言、姜俊、张子康、胡斌、王绍强、戴卓群、陈勇劲、鲁明军、旦增•阿旺江村 、张离、黄彦娜、鲁虹、法比安·斯蒂芬、张震中、朱朱、冯博一、钱诗怡、黄梅、傅汉林、吴静、李佳、杨彪、顾悠悠、费保罗、凯伦·史密斯、杨振中、陆兴华、刘秀仪、吕澎、皮道坚、张尕(排名不分先后)。

科技艺术

科技艺术在2022年依然是比较重要的艺术关键词,甚至在众多展览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一方面与元宇宙等概念的兴起有关,另外一方面,科技艺术所形成声光电展览现场,对观众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还有最为重要的是,相较于其它艺术形式,疫情之下,科技艺术的现场更好把握。

在如此众多的展览中,主要以群展为主,比如策展人张尕策划的“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解脱” 、“飞越之线,为了可能的世界”,以及毕昕、曹佳敏、张尕联合策划的“缠绕:生物/媒介”,策展人叶滢策划的“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邢丹策划的“勇敢者的阳台——营养、材料与未来生态”,邱志杰、陈抱阳策划的“2022亚洲数字艺术展”,韩馨逸、唐誉祯、龙星如等策划的“集光片羽 UCCA Edge”,陈小文、王乃一策划的“‘合成生态’首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 (BATB) ”,郭晓彦、缪子衿策划的“近未来-完美搭档”,黄淞浩、杜歆晨策划的“与钱无关:登陆元宇宙”,毕昕策划的“飞出个未来:区块链中的时间多重性”,裴刚策划的“先验的剧场”,李振华策划的“小宇宙:科技主导下的情感”等众多展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26bcd8ffd2164d905eaf6dcc43de0314.jpg

“与钱无关:登陆元宇宙”展览现场 图片由海上世界艺术文化中心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gif/202212/ba3ad61cf8b77778dbf5ddf5f042d19a.gif

“先验剧场”青年艺术家群展

其中像黄淞浩、杜歆晨策划的“与钱无关:登陆元宇宙”比较有代表性,这是一场“与钱无关”的“元宇宙”展览,展览对NFT及元宇宙的呈现将从对“钱”的无限关注,转而面向区块链底层技术逻辑的发展路径及生态实践。展览在全面阐述区块链及元宇宙概念对当下艺术及社会领域的冲击及该领域的重要实践成果的同时,为观众带来一个拥抱数字思维与超现实感官体验的元宇宙世界。

作品涵盖装置艺术、交互艺术、新媒体艺术、生态艺术、生物艺术、数据艺术及加密艺术等八大门类。作品还囊括人机交互、游戏通关、AR展签、作品认购、生态保育等互动形式,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感和参与感。观众还可以在游戏中认购数字作品,同时向中科院江豚保护中心发出捐赠,以数字艺术的形式保护生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a4e054438ec38f4739a55572eacedff7.jpg

曹斐:拉格朗日·冰室,展览现场,誌屋上海ZiWU the Bund,2022  图片由誌屋提供

此外,还有从事科技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个案呈现,比如策展人刘秀仪策划的曹斐个人项目“拉格朗日·冰室”,是一个由反射着霓虹灯光的冰柜、复古游戏机、电子屏幕与混合着晦暗含义的现成品组成的现场,在展览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应虚拟城市“元邦”委托创作的全新虚拟社群建筑“多托邦”。“多托邦”是曹斐自2007年在“第二人生” (Second Life)建立的虚拟城市“人民城寨”(RMB City)之后,第一个在元宇宙建构的建筑作品。此外还有曹斐设计的全新虚拟化身“Oz”,“Oz”的名字来自《绿野仙踪》里的虚构国度“奥兹国”,是人、机器、生物合一的虚拟人物。在这里虚拟世界被完美的放置在现实场景之中,展览在虚拟和现实之间的中间地带里开拓了一片新的实验场域,多方位启发观众的感知和感官体验。

张尕策划的“王郁洋:液体的月亮,长在墙上的汽车,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其他一切”,作品的呈现和组合并不遵循情节线索展开,在纠缠、孔泄、聚合中展现出某种异于常规,却又一丝不苟的精密:液态月亮、卡在墙上的汽车、随处蔓延的微生物真菌和苔藓。这些作品是王郁洋借助计算思维、人工智能技术、生物技术对自然与文化、生命与活力不拘一格的探索。他运用当代先进的数智技术、生物技术,在粘稠和潮湿中,为观众提供另一种充满生机的“机器”——人以及万物间的张力。

艺术生态研究

对艺术生态的研究,在过去一年又有了众多新的特点,其中比较有亮点的是区域艺术史的梳理,作为对主流艺术史的补充,至关重要。比如刘玥拉姆、苏工策划的“珠穆朗玛的回响——西藏现当代艺术中流变的哲思”,通过展览我们可以了解到西藏当代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与内地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有力补充,西藏作为一个独特的题材,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像金曼策划的“重新聚焦媒介:东亚录像艺术的兴起”,为我们了解东南亚艺术发展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eg/202206/522ba78bcdd4cbcec1097011c176dd4c.jpeg

“‘唯物思维’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预展” 林乐成、李广忠、赵嘉波,《竹之光》,竹/金属/LED,420×1100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7/46ce159c703ed018cfa8e98eb0f7692e.jpg

“‘踪迹与在场’——当代艺术邀请展”展厅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2/c4407580f7ac19890b078dd9db0d0ce5.png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2021”现场,798艺术中心

当然,像冯博一策划的“堆叠——東京画廊+BTAP(北京)成立20周年特展”,向雪策划的“‘情境’跨媒介艺术展”,张敢策划的“‘唯物思维’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预展”,何桂彦策划的“‘踪迹与在场’——当代艺术邀请展”,彭锋策划的“切磋——当代艺术邀请展”,朱青生、顾佳君、谭维、李文敬“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郝青松策划的“‘万物有时’国际当代艺术展”孙啟栋策划的“我们从别人那里借梦想,像债一样”等众多展览,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不同维度展开讨论。比如“‘唯物思维’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预展”让我们看到了材料的无限可能性,原来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事物,经过艺术家的转换之后,可以变成非常精美的艺术作品,从材料的维度探讨当代艺术的可能性;“‘踪迹与在场’——当代艺术邀请展”则通过艺术家个案的梳理,突出艺术家个案在艺术史研究、书写中的重要性;“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展览中的问题意识,非常值得探讨和注意,尤其是当代艺术变得越来越精致化、古典化的当下,展览作品反映出的问题性和批判意识非常难能可贵。

双三年展

双三年展在中国的发展一度非常火热,但由于展览赞助方的种种问题,在近些年逐渐式微,好在自去年成都双年展开始,延续至今年,双三年展又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我们都知道,双年展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就像威尼斯双年展一样,一场展览可以成就一座城市的国际文化地标地位,因此双年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一方面,双年展也是艺术生态发展的最佳呈现平台,通过双年展可以看到艺术更为全面和多元的面貌,以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就像策展人、批评家胡斌讲到的,双三年展既是艺术史书写不可忽视的对象,同时又对艺术史的建构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套由西方国家所创立的展览模式逐渐影响到非西方国家,这些国家力图以此跨入国际当代艺术行列,并争取自身的话语权,中国亦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2/2d8a488fffc9a805d43200f849fbd2ca.jpeg

“第九届UABB深港双城双年展”贾若 苏畅《成为渔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63035313f277a9c5c07a68a5d941e160.jpg

“艺以通衢——2022武汉双年展”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daa9d00274c08ce77313c2a59921b3cb.jpg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现场

2022年重要的双三年展有,策展人张子康、孙冬冬策划的“‘元境’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刘畑、刘益红策划的“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特别项目‘净因 | Pure Reason’”,刘畑及策展团队策划的“缓存在/Being Theoria——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鲁安东、王子耕、陈伯康策划的“第九届UABB深港双城双年展”,范迪安、吴为山、马锋辉担任总策展人,邵晓峰、吴洪亮、邱志杰、盛葳、张子康担任分策展人策划的“艺以通衢——2022武汉双年展”,杭侃、马岩松、朱朱、房方、申舶良、龙星如等组成策展团队策划的“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

生存境遇

2022年,人们的生活遭受了巨大的挑战,相应的对生存境遇的思考和呈现也成为策展人们探讨的重点,比如刘鼎、卢迎华策划的“万言亦无声——生活的学术价值”,富源策划的“大象出走”,陆向怡、王诗颖策划的“间有闲时多云到阴 Indoor Weather”, 董冰峰策划的“身体·宇宙:共同生活的艺术”,王晓松策划的“景观疗养院”,李涵、金秋野策划的“身边与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09/68b389a567ba1ec34a27fd0cdedad082.jpeg

“景观疗养院”,宝龙美术馆,2022

其中,像“景观疗养院”通过人的触觉和视觉返到人内心感受的东西,它与人的生活非常近。我们应该有一个入口,让人更好理解艺术和人的关系,“新感觉派”也许就是一个很好的介入点。“新感觉系列”将基于情感,让展览现场变成真正的公共空间,让作品与每个人都产生情感回应。

hwplOY3bnvSUGhVlP7D0TbgQXAfcgXlPUb5CIQZi.jpg

“万言亦无声——生活的学术价值”展览现场

“万言亦无声——生活的学术价值”展览主题的副标题来自朱自清所著的《现代生活的学术价值》,在面对巨变和多种不确定性的今天,策展人希望人们能在更常见的、更温顺的地方去发现日常生活的本质和它的韧性。于是,在展览中选择了一些平和的、冷静的、充满温情和人性的作品,作为组成展览的内容,重建生活的伦理学,重提文学和艺术创作作为精神产品的自律品格。借此去思考如何在长时段中、在每一天的日常中,重新发现个体生命的活力。

传统美学的当代转化

在2022年的众多展览中,有一类展览非常有意思,其中不乏博物馆级别的大型展览,其中既有丰富的文物和文献呈现,同时又有当代艺术的呈现,通过展览,我们不仅能了解到传统的历史,同时,还能更为清晰的了解到文化是如何生发、传承的,以及当下的人们是如何理解和看待的传统的,为传统美学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本。比如吴洪亮、王子林策划的“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李峰、罗华庆策划的“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段少锋策划的“頌之回响:追溯穿越时空的精神与美学 ”。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09/f39b42e6d985a59f9225bb53d5eabe24.jpeg

“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09/ae45f3877307dc003c62cf0be14b574f.jpeg

“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现场

其中“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以中国书房的意涵与物象为主题,旨在探讨和阐释中国书房的文化内核以及如何赋予“书房”这一意象以时代精神的问题。以回望古代,关怀当下,启发“当代如何走进传统,传统如何启迪当代”等思考,以展览形式涵养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主题为“委怀琴书”,分星空、五经萃室、图书、文房四宝、文人赏器五个空间;第二单元主题为“正谊明道”,这一单元分为修身养性、家国情怀和仰观宇宙三个空间;第三单元主题为“结契霜雪”,分三友同德和雅集唱和两个空间。此次展览第三单元入口,引入裸眼3D、体感交互投影等技术,是还原“香雪”书房意境而设计的沉浸式体验展示。

在展览中观众不仅仅能够看到众多国宝级书画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从这些作品中理解书房的意义,以及古人是如何修身养性,以及他们的家国情怀,还可以从中感悟天地,最为震撼的是展览的最后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可以看到传统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尤其是展览在策划上特意设置了一个部分,观众可以坐在乾隆的对面,与其一同看书,这种古今的对照,非常具有穿越感和时代感。

女性艺术

在过去一年中,美术馆级别展览对女性艺术也有相当的关注,在这些展览中,性别不在是探讨的重点,更多的是从艺术内部出发,探讨女性在艺术发展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比如

蓝庆伟策划的“别性别”,展览以“去性别化”为主旨,是对以“性别”为策划和研究主导的女性艺术展览模式的打破。通过集结17位来自中国当代艺术较为活跃的城市的艺术家及其创作,展览试图引导观众跳出“性别”的观看思维,从而关注艺术家基于地域、媒材与人生际遇等展开的多元创作视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4087c5da0e4d8762fadf5031ce50c598.jpg

“越过栅栏,如鸟儿飞过” 关小,《草莓眼》,2021 轮毂、陶瓷,108×78×23cm 图片提供:天线空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03a2fc4c9a7f93a62b782d0141b390f6.jpg

“别性别”展览现场

翁笑雨策划的“越过栅栏,如鸟儿飞过”,主题引自弗吉尼亚·伍尔夫著名的长篇散文《一件自己的房间》,书中她尝试对年轻女性创作者进行善意的劝解,希望她们忽略外界的尖言冷语,专注于创作本身,从而身心可自由地与世界同在。展览挑战了社会对“女性艺术家”或“女性艺术”所抱持的陈旧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在文化想象中的固有地位。但她同时也强调,“这不是一个关于女性主义的展览”,而是舍弃了明确的中心议程,希望留出一个开放流动的场域,使去等级化的、意料之外的关联得以在此发生。

此外还有于非策划的“故事中的故事”,展览以一个彼此串联的叙事结构网罗多位艺术家涉及不同媒介的创作。看似是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展开,然而,实则意在通过讲述、辨认,与行动的过程,开启超越性别、地域、时间的想象与对话。

艺术代际

关于艺术代际思考的展览,2022年整体上并不是太多,但引起的讨论和关注非常的多,比如崔灿灿策划的“断裂的一代”,是90后一代最为代表的艺术家的首次集中的展出,聚焦新世纪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呈现这一代人的文化转向,对于过去艺术传统的终结,新的时代在这里全面开启。

“做这个展览不是为了给90后一个简单的、万能的定义,我要强调的是那些关键词,那些在90后中与过去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确实在大面积的发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d908d9b71847d483fe452261c62ed51e.jpg

“断裂的一代” 袁可如 旦夕异客 2017 单频4K影像、彩色、立体声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937dfe39720069bb5ef1483c983f5ea0.jpg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杨子敏 为新冷战做的准备 2019 铸铜 尺寸可变 展览现场

此外还有“舞吧,舞吧!我的玩偶!”群展,由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陈迅超、谢本颢、谢雨欣、徐梦艺、袁孟如、张诺馨6位年轻策展人进行展览策划。参展艺术家都出生于1990年之后,他们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年轻一代,映射出了背后更为纷然杂陈的人类症候群像。

其实,艺术家的代际更迭本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为何会被给予如此大的关注,甚至是人们想要推出更为年轻一代,是艺术本身的发展出现了问题?还是艺术市场的需要?这本身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结语】过去一年是相当不易的一年,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爱与难,在这样的巨变之年,众多展览中我们看到的当代艺术发展的韧性,也看到了策展人们的韧性。即便是隔离在家,他们依然会通过“隔空策展”的方式来完成工作;即便是展览计划不断被调整,他们依然还是坚持将展览完成;这种对工作的负责,对艺术的热爱,值得被我们铭记。

作者:陈耀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