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王劲松的《百拆图》

  王劲松的系列摄影作品《百拆图》在创作观念和展出方式上表现出当代影像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诸多内在的关连。1999年,天天要走过北京大街小巷的王劲松,突然注意到许多圈写在行将拆迁的老旧建筑外墙上的大大小小的“拆”字正吻合了他所关心的文化问题,於是他耗时一个多月,满北京搜寻、拍摄各种各样的不同的“拆”字,最後选出一百幅照片,集合成影像作品《百拆图》。并以1900至1999作爲每幅作品的顺序编号。百幅构图相似的“拆”字作品集合展出的效果十分撼人,“拆”字的影像不断重复造成的一瞬间的视觉爆炸,无形中形成一种压迫感,使人不得不面对作品所隐含的观念。“拆”字集合展出也使得出自不同人手笔的形态各异的各个“拆”在比较中産生意义。单个的“拆”字,或酣畅淋漓,或纵横恣肆,或郑颦规矩,或张牙舞爪,因不同书写者的文化程度和个性而各异。爲醒目起见,大部分是刺眼的白色,笔画粗壮;小部分使用类似封建社会作死刑判决时惯用的朱砂红的猩红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霸气,显示了一种权利话语的绝对权威,一种宣判者高高在上的气度。“拆”字一般都刷写到老旧建筑外墙上,但也有一些写在窗户上、大门上、立石上及铝合金卷帘门、装饰立柱上,由於被书写物件的质地、色彩各异及其因风化、空气污染等原因引起的斑驳感、沧桑感,许多单个影像作品的画面居然形成类似现代抽象艺术的美学韵味,并与明晃晃的“拆”字形成奇特的搭配和谐调关系。王劲松还精选了几个不同造型的“拆”字,印制成文化衫,赠送给艺术家和青年朋友,让他们穿着上街,以构成《百拆图》影像作品的另一部分。身着文化衫的人成爲街头的流动风景,并与社会大衆文化发生交流,而“拆”字的解构意义却使这种交流産生自嘲和嘲人的双重倾向。

  面对“拆”字的书写方式,王劲松说,曾“想到了有关书法的精髓”,这一思考便直接触及了传统书法艺术的因素。学国画出身的王劲松在传统中国书画上浸淫已久,有扎实的根基,由“拆”字的书写方式引发对传统书法的再反思,对他而言是自然而然的。许多具体的“拆”字在书法上所産生的力量感和因粗简、生猛、霸道的书写方式所生成的沈重、肃杀、狞厉的另类美感,强烈、鲜明,以致对观者习惯的审美心理形成蛮横的冲击和荡涤。这种一笔一划而写出的“拆”字,当然与书写者对书法的无知及作爲权利话语的代言人的身份有关。历史上许多集权者的确也有在书法上强过当时的书法名家的事实,也许暗示着传统文化中书法艺术问题内在的复杂性,而这一复杂性正通过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彻底回避的“拆”字而重新浮现在眼前。“不破不立”,这句本土近百年来最经典的意识形态话语,爲“拆”字提供了更爲深刻的现实文化背景。爲了“立新”,必先“破旧”,於是被书写上“拆”字的一切都难以逃脱被判定的命运。但立起来的“新”东西,却仍不可能是全新的人文系统,仍得与“旧”的传统文化的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连。包括本土的当代文化及前卫艺术本身,也是如此。於是,“破旧”这一新习性也得到了根本上的质疑。在这意义上,本土艺术家正视自己身上的传统文化的痕迹,并在艺术创作中对传统文明作出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沟通努力,就显得更爲难能可贵。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更爲重视自己作品在本土的展示机会及其反响,使当代社会文化现实与自己的艺术创作産生真正的感应、对话和互动。艺术家作品中呈现的传统文化因素,往往是他们因所受教育和所处环境而形成的心理积淀和惯性的不期然的流露。然而,正是这种不期然的流露,赋予当代艺术更多的精神含量和更深层的穿透力。深具前卫性的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相关联,有着积极意义,也使中国当代艺术规避欧美当代艺术发展所面临的沼泽并另辟蹊径成爲可能。

1999

作者:顾振清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