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陈庆庆:微观中洞见深刻

  从陈庆庆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温度,无论是一直以来所使用的麻,抑或是在新作中作为载体的抽屉,均显现出其作品媒介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相连。那些附着了艺术家细腻情感,并带有某种神秘主义气息的作品往往从个体及日常经验出发,看似个人化的表达,其背后辐射的却是更为宏大的社会、历史、文化现实。

艺术家陈庆庆

  艺术汇:正在元典美术馆举办的个展“奇幻博物馆”中呈现了一系列你最新创作的以抽屉作为载体的作品,这一新的载体传达了怎样的一种观念?

  陈庆庆:我认为不应当把艺术束之高阁,艺术“你见或者不见”其实就在生活里,只不过问题是你是否察觉到了而已。我之前创作以衣服为形式的作品,是因为我觉得衣服和人很近,有一种肌肤之亲。从抽屉这一物件中我也体会到了这种感觉。抽屉是家家户户都有的东西,每个人对抽屉都会有过体验。前年冬天,今日美术馆的个展结束后,我想收拾一下自己的物品,扔掉一些不需要的材料。打开抽屉,里面都是自己用过的东西,有种情感的触动。越收拾越觉得抽屉有意思,于是便想到用抽屉作为媒介进行创作。结果没扔掉多少东西,又开始买抽屉。从旧家具市场先后买来了一百多个老家具的抽屉,都是老木头做的,特别有感觉。

《能量》 41.5×30×23cm 装置 2014年

  艺术汇:从你的媒介应用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生命存在感,你所选择的媒介似乎常常是与人有着紧密联系的物件。请结合作品谈谈媒介应用与观念传达之间的关系。

  陈庆庆:艺术创作本来就是要有热情才能做,同样的道理,我在创作时会选择那些本身就具有很强材料语言的媒介,如果把它用好了,它就会有生命力。此外,艺术作品中材料的价值也不是社会所赋予的价值。作为作品中的材料是不能把它当作日常物件来看待的,它有自己的一种后台式的语言方式。在创作中,材料在作品中所具有的形式感、颜色,和旁边物件所产生的关系都是创作中要考虑到的因素。以灯光装置类的作品为例,并不是简单在箱子后面装上灯就可以了,实际上,为了达到最佳效果,调试十几遍都是很经常的,因为从后面透过来的灯可能有两三种颜色,而且灯打在不同物品以及不同位置上的折射效果是不一样的。此外,材料的透明程度也在考虑范围内。在创作中,我是将材料当成一个有生命的物件来看待的。这样说看似矫情,其实艺术就不是常人的思维里能出来的。你不极尽心力,就出不来好东西。有时真的是玩到心力交瘁而后快,哪里还顾得上其它的……

《陪陪——文化小女巫系列》 40×52×25cm 灯光装置 2012年

  艺术汇:你对作品呈现的最终效果是否会有清晰的预设?陈庆庆:有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会被无数遍地更改。通常我一旦进入创作的状态,就会开始不停地想象,如果发现与实际不符,就会再做其它的尝试,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为止。有时在这个过程中又会激发新的灵感,下一件作品就开始策划了。艺术汇:一直以来,“麻”是你创作中常见的一种材料,它在作品中似乎具有多重指向性?

  陈庆庆:麻是一种很贫贱却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材料。出土文物中的衣服往往是麻和布交织在一起的,风化后布就会消失,留下的是一缕一缕的麻。过去人们用它来纳鞋底,制作老家具时也会把麻贴在上面,这样就会很结实。如果有一天,我作品中的干花消失了,麻还会存在。从质感来讲,麻的韧性特别强。我觉得这特别像女性的特质,“男尊女卑”么,可是其实,一个家庭中的女主人走了,家也就名存实亡了。国家呢,我很难想象,毛泽东说是我们撑了“半边天”。我对麻的感受也是在创作的二十年中逐渐体会到的。

 

《“勿”和“吭”》 80×50×25cm 雕塑 2011年

  艺术汇:从最初创作的《棺》,到后来的以服饰、床为形态的作品,包括不锈钢材料的加入,你的女性系列无论外在表征,抑或内在表达,始终在不断地推进,这个过程是怎样的?陈庆庆:最早以麻为媒介创作的作品《棺》带有一种对传统女性的悲悯情怀,而现在用不锈钢这种现代材料创作的作品体现的则是一种现代女性所具有的很强、很硬、很冷酷、很坚决的感觉。比如在我的一件名为《勿》(英文名《No》)的雕塑作品中,人物所摆出的拒绝的手势就反映了现代女孩儿勇于说“不”的态度。

  女性系列反映的是不同群体、不同时代中的女性。比如,我刚回国的时候创作过一件名为《暧昧》的行为艺术作品,是我自己给一头老猪按摩,后来做成录像时配音是旧上海的金嗓子周璇唱的旧上海的所谓“靡靡之音”。因为当时我关注的是在90年代末大量出现的亚黄色产业,以及中国当时大量民工进城打工凸显的诸如发廊小姐、三陪女这个群体,这件作品就用一种略调侃的方式反映这方面的问题。又比如,这次展览中有一件作品叫做《陪陪》,我在其中塑造了一个特别现代、特别摩登的女孩儿形象,但在人物下方却放置着一双裹脚女人的小鞋。因为有的时候,有些现代女性骨子里还是会自觉不自觉地沿袭了传统家庭、传统社会带给她的影响,就像我曾经做过的“削足适履”。女性系列的创作已经持续了二十年,这种观察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学范畴的,非常有趣。艺术汇:无论是女性系列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视角,还是其它一些作品中通过符号象征的方式对男权社会的折射,你的作品似乎透露出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陈庆庆:如果按照过去的标准来衡量的话,现代女性多少都有一些女性主义,其实我觉得自己并不算很激进的。作为女性艺术家,我如果只说别的而回避女性话题,这本身很不正常,因为这些都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的。但作为女性艺术家,我会有属于我的视角,我愿意把问题解剖呈现。

《巫山》 300×220×180cm 大型混合材料现场装置 2015年

  艺术汇:你的创作往往从个体经验、日常经验出发,但作品往往指向更为宏大的文化性、历史性、社会性问题。这种转换是如何实现的?陈庆庆:这就像你们写作的人一样,一部小说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几代人讲下来代表的就是整个时代。因为是有切身体验的,写出来的东西才真实。其实,艺术作品也是一样的,越是个性化就越有代表性。比如,文化革命的体验不是我一个人的体验,我是做艺术的,我不喜欢去谈政治,而我会表达我个人的体验。有时,一个十几岁小孩子的体验,观众看到就会觉得很真实,因为这就是历史。我们每个人都在历史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艺术不是《人民日报》的文章,我是因为从小的经历让我憎恶政治,所以我选择了艺术。生活中有政治,在艺术作品中也会有所反映,这是正常的,但要是把艺术当成政治,我觉得那就不对了。

  艺术汇:你的作品亦涉及了关于生命的思考,比如《对话——我的棺》、《墓地》、《肉芽儿》、《生命》等等,在以艺术表达这一人类终极议题时,你的态度及观点是怎样的?陈庆庆:以《对话——我的棺》为例,2000年世界博览会的策展人到中国来选作品,那一年的主题是关于生命,呈现各个不同民族的丧葬习俗。策展人希望我做一个中国十大棺材作为作品,我却用麻和玫瑰花枝绑在一起做了一个棺材形状的作品,里面又加了两个正在对话的人头造型。后来,那个策展人看了说很意外,不像中国典型的棺材,但美得动人。因为中国人有这种关于向魂灵寄情、托梦的传统,形式根本就不重要,我觉得这就是艺术的浪漫,中国人的艺术情愫,它同样会让人产生超越于时空之外的想象力,但和西方人不一样,不那么直白。艺术汇:你的很多作品并没有明确的叙事性,但作品所透露出的信息往往关乎某种形而上的思索,评论家们称之为灵知主义、神秘主义,或魔幻现实主义,这种风格倾向是如何形成的?

  陈庆庆:这些名词都是理论家做出的定义。作为创作者,所有作品是我二十年中一件一件做出来的,这当中每做一件作品都会有所反思,逐渐形成了这种风格。有时,人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从工作状态的角度来讲,以麻为媒介的作品基本都是白天创作的,因为需要较强的日光。而灯光装置作品都是在夜里创作的,因为灯光在晚上才会出效果。夜晚一个人安静时的感觉很特别,当全身贯注地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进入另外一个时空的恍惚感。(采访/撰文:王薇图片提供:陈庆庆)

 

《雍容》 181×71×7cm 自然纤维作品 2009年

采访/撰文:王薇 图片提供:陈庆庆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