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炉火正红”王建中:谁说“四十不学艺”?

  他是第一位在国内举办大型玻璃艺术作品展的艺术家。

  俗话说“四十不学艺”,那时已经是中国陶瓷设计中心主任的他,从最基础的吹塑玻璃学起。

  他说在艺术创作中见的越多,越觉得自己需要努力学习,这就是“学而后知不足”吧。

  在他学生眼中,陶瓷与玻璃,是他倾尽毕生精力所致力研究的主要课题。他一生与火结缘。

  他是王建中,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11月24日,“炉火正红--王建中艺术作品展”将在中国美术馆亮相。

王建中《宇宙洪荒》2006年 21cmx11cmx13cm

《宇宙洪荒》2006年 21cmx11cmx13cm

  大学以后才知道是“磁州窑的花釉”

  1978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以前,王建中对陶瓷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他至今仍然记得在王府井美术服务部买的骏马陶瓷雕塑,是在上大学以后才知道是磁州窑的花釉产品。

  1978年,时值改革开放初期,以中央工艺美院为代表的各大院校也在经历十年中止后进入重振旗鼓、恢复发展的良好时机,学院凝聚了一批老一辈著名艺术家、工艺家:陈叔亮、雷圭元、庞薰琹、吴劳、阿老、梅建鹰、陈若菊等,学习氛围热情浓厚。在老一辈艺术家的熏陶下,王建中的专业突飞猛进。大学几年的陶瓷课程学习让王建中对陶瓷有了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毕业留校任教以后,他真正开始创作和感悟陶瓷艺术。

《冷咖啡具》

  《冷咖啡具》、《永恒系列》、《草灰釉瓶》等陶瓷设计艺术创作是王建中这一阶段代表。其中现藏于韩国世界陶瓷博物馆的《冷咖啡具》陶瓷日用品设计最为典型。

《冷咖啡具》

  这套组合咖啡具是由一只咖啡壶、一只牛奶杯、一只糖缸、六只咖啡杯和一个花插等组成。作品反映的是特定时代下,艺术家在面对西方文化艺术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日常生活和时代紧密结合,进行一系列整体设计的产物。让人联想到从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开始遭遇的工业文明与手工文明、技术与艺术、工业文明与装饰等问题的摸索实验到以威尔德、格罗皮乌斯为代表的包豪斯这一现代高等设计院校的成立,他们的探索与努力......

《永恒系列》之一 1983年 60cmx50cmx102cm

《永恒系列》之四(局部) 2016年 110cmx60cmx114cm

《永恒系列》之三 1998年 长38厘米 宽35厘米 高90厘米

《永恒系列》之二 1986年 长68厘米 宽48厘米 高78厘米

  培训班里与紫砂结缘

  1983年,王建中参与了中央工艺美院和江苏省陶瓷公司在宜兴开办的培训班,专门为工厂的骨干设计人员培训造型基础、设计、装饰等课程。吴群祥、江建祥、高振宇等陶瓷艺术大师当年都在此受过培训。这一次,王建中与紫砂结缘。他与顾景舟大师、高海庚先生交流切磋,使他更加了解紫砂的特性,开始准确的运用紫砂造型语言,从立意、造型形态、装饰方面进行整体设计。

《涡提梁线》1983年 11.8cmx9.2cmx13.6cm

  他所设计的“涡线提梁”壶创作灵感产生于指挥家在指挥演奏时指挥棒的运动轨迹,作品以一条绷紧的自由曲线为形体轮廓线,饱满的壶体从运动的曲线中流出,不多加任何多余的装饰,只利用线型线脚的变化丰富造型。抛物线形所产生的视觉动感增强了茶壶这一静态物体的活力与线形的韵律美。王建中称这是他1983年第一次在宜兴创作的紫砂提梁壶,受这件作品的影响,宜兴后来出现了不少基于这一形式理念的作品,这让王建中很欣慰。

《方的联想》之一 1992年 19cmx10cmx9cm

《方的联想》之二 1993年 14cmx8cmx6cm 10cmx6cmx4.5cm

  在王建中看来:“紫砂壶能潜移默化的体现某些人文思想,因为人们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慢慢体会,这比直接地说教、陈设更亲切,人文气息更浓厚,可以说,紫砂壶完美地呈现了实用器皿温情、人性化的一面。”

《雨林》2001年 21cmx26cm

  外出参观一句“来我们这里做玻璃吧!”如咒语般灵验

  然而,人生总有太多的偶然。2000年,45岁的王建中却迎来了一个痛苦转变的开端:教学研究从陶瓷转向玻璃。每次提起那次的转向,王建中总是五味杂陈,失落与庆幸交织。

《回声》2015年 41cmx12cmx77cm

  他总能回想起1995年的那次挪威之旅,原本去参观皇家陶瓷厂的计划,被接待方改成了参观有100多年历史的玻璃厂。而玻璃厂里设计师的一句戏言:“王教授,来我们这里做玻璃吧。”却如同咒语般灵验,在几年后王建中从陶瓷到玻璃的蜕变中被言中。王建中当时的一笑而过,想不到此后真的接到一纸调令,为工艺美术系筹建玻璃艺术专业。

《清风明月》2015年 51cmx50cm

  俗话说“四十不学艺”,彼时,已经是中国陶瓷设计中心主任的王建中,要从最基础的吹塑玻璃学起。在工厂里,“白手起家”的他和所有刚起步的年轻的艺术家们一样,以近乎笨拙的实践方式与这种日常生活中颇为常见、却时常在坩埚中展现出陌生的一面的材质进行“沟通”。

  王建中始终记得他在学艺之初饱受挫折的那一天。“因为试图在煅烧过程中用新的手法改变玻璃的形态,结果,这一天制作的作品全部损坏了,疲劳、沮丧、困惑一起涌上心来,百感交集。”为了平复心绪,王建中在工厂附近的青纱帐中独自漫步许久。他突然领悟了玻璃的特性。“玻璃的透明和晶莹,让它容不得半点虚假。烈火熔炼赋予玻璃坚硬冷峻的个性,任何随心所欲的强势改变,得到的结局只有破碎。”

  他说:“我有一种感觉,一种悬念,感觉很新鲜,我做了一件事,迈过了一个坎。”

《望风云舒卷》2015年 58cmx10cm

  王建中:我是个教师 这就是我的风格

  在中央工艺美院45周年校庆之际,王建中举办了个人玻璃艺术作品展,当时美术界对玻璃还很陌生,但展览却引起不小的反响。2004年,王建中撰写了《世界玻璃艺术》一书,梳理了现代玻璃艺术,介绍了全世界上百位玻璃艺术家。

《途·夜》2016年 35cmx11cmx81cm

  在玻璃学科建设的过程中,王建中感悟最深的是学科交叉的好处,他常常把陶瓷的概念运用到玻璃制作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碰撞,新的艺术形式应运而生。“交叉是一种思想方法,从不同的方向思考同一个问题,异曲同工,可以实现创新的目的。”王建中说。

  曾经有学生问王建中,您的陶瓷做得那么好,为什么不做了?王建中说:我不是不做了,只是换了角度去看待陶瓷,我的陶瓷梦从来没有断过。虽然创作了多种艺术形式,但王建中强调:“我首先是个老师,如果只是做一种符号很容易,现在很多陶艺家都这样。我的风格特点就是对什么材料都不陌生,可以驾驭任何一种材料,因为我是个教师,如果自己不了解、不掌握好材料和工艺的特性,就没法去教学生,这就是我的风格。”

《抵达》2015年 68cmx39cmx28cm

  王建中自然将亲身体会传达给学生:“现在大学专业分科细化,其中带来的一个很大弊端就是很多人终身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里,根本没有机会去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是很不利的。古往今来,凡是在自己领域内有所斩获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文化修养的。拥有了广博的文化修养,创作才会有源头活水。这也是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的一点,鼓励学生们多读书,多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

元·初》2015年 52cmx11cmx43cm

  2003年,王建中开始筹划“元·初”系列作品,旨在摸索一条与西方玻璃艺术设计完全不同的路径。他决定效仿中国传统书画创作手法,向自然索取设计创作的灵感。于是,高山流水、深壑大川、草场森林、林海雪原,成为他的创作范本,通透的玻璃从此有了“风吹大漠的流动”、“溪水潺潺的宁静”的意境。而后期雕琢在玻璃作品上的战国图腾、周易符号,让“元·初”系列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慧》2016年 30cmx35cmx42cm

  2015年10月25日,“元·初”王建中玻璃艺术展在上海玻璃博物馆开幕,共展出王建中自2003年到2015年创作的19件玻璃艺术精品,这是一次王建中玻璃创作的一次完整呈现。

  而即将于2016年11月24日在中国美术馆呈现的“炉火正红--王建中艺术作品展”,将综合展示王建中数十年来不同时期的艺术设计、创作之精华,涵盖陶瓷、紫砂、玻璃等领域,全面展现王建中器以载道、道器相融的理念与人文情怀。

“炉火正红--王建中艺术作品展”海报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程立雪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