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中贸圣佳艺文志·何朝阳:关于宣德炉的研究性收藏

何朝阳的研究性收藏

文/王宇洋

摄影 / 杨子勇、何朝阳

“我很渺小,但我一直在努力!”

——何朝阳

Yel0z9pfJT2SFgs4gtKNMWdggvqIrm4B4aJ9juRA.jpg

何朝阳,铜炉收藏圈里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多年来致力于宣德炉收藏研究和学术交流,2012 年,他与圈内好友张明联名在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了《明清宣德炉》一书,是该收藏领域中国大陆第一部具有工具书价值的专项著作。

同大多数 70 后一样,何朝阳是在跟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在他读小学时,开始出现邮币市场,文化活动也一天比一天活跃。湖南湘潭是齐白石的家乡,中国书画名城,文化底蕴丰厚,艺术氛围浓郁,汇集了不少优秀的老师和艺术家,书画、篆刻,油画等艺术门类,很早就享誉国内。少年的他,经常跟家长一起去参加书画笔会、展览等文化活动,耳濡目染之下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火花、邮票,到古代钱币,再到瓷器、紫砂,他慢慢地开始自己的收藏。2005 年前后,他开始接触到宣德炉收藏,尤其是从 2008 年开始,因为出书的需要,他逐渐将收藏重心转移到宣德炉这个专项。

d9LSwiwF1pNTS0yL76YZ1lZbY5wWP8anCVEvruv5.jpg

▲何朝阳与陈逸飞合影

“之所以做宣德炉专项收藏,有两个原因。其一,在传统古董收藏中,包括书画在内,可以陈设、把玩、使用,还能与其互动的器物并不多。”何朝阳这样说,“一件藏品经过长时间把玩、使用,它自身会产生一些变化,比如好的紫砂器,经过用心养护,会越来越漂亮,令人很有成就感。宣德炉也具有这种特质,它既是很优雅的陈设器,又是很好的香具,经过摩挲炭养还越来越漂亮,令人爱不释手。经得起折腾,是我选它的重要原因。另外,从接触宣德炉以后,我才发现对于它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很长时间以来仍停留在讲故事以及以讹传讹的浅表水平,没有新的突破。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块研究的处女地。再没有一个门类的传统艺术,可以给我这样的普通人去伸展拳脚做深入研究了,既然有一个这样好的机会,我当然特别投入。”

谈及自己的收藏经历,何朝阳坦言曾受到陈逸飞“大美术”观念的影响,年轻时在与陈逸飞的多次接触中他了解到,除了油画,陈逸飞还涉足服装设计,模特经纪公司,家居用品、图书杂志出版、影视等诸多领域,这种努力尝试新领域的勇气,令他十分钦佩。他至今记得陈逸飞说过的一句话“就算失败也不要紧,我还可以画画”。受到陈老师启发,他觉得自己的收藏更谈不上失败不失败,自然也不能限于一隅。他现在的收藏体系虽然是围绕着铜炉和香具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但是他也以铜为主要材质收藏花器和文房,旁涉茶具、拓片、赏石,偶尔也会买当代艺术品或是非洲古代木雕。在他看来,收藏是非常清雅的事,藏品并不是放在保险柜里的秘藏之物,而是能与生活工作发生联系艺术品。因此他更看重藏品的功用,或者用来点缀生活,或者作为研究的物证。从何朝阳收藏的铜炉中,可以看出来主要以文房为主,干净素雅,这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他的审美情趣和品味。现在他非常用心的在搜寻明代,特别是崇祯以前的宣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对明代宣德炉有直观的认识。

宣炉,不以猎奇为美,而以典雅为上

宣德炉源于《宣德彝器图谱》的记载,明宣德三年(1428),宣宗因郊庙所陈鼎彝粗鄙,命礼部会同司礼监并工部仿照《考古图》、《博古图》所著录的古代青铜器与内府所藏宋代名窑瓷器款式铸造,书中载器型 117种,极为古朴典雅。何朝阳在《明清宣德炉》一书中对于宣德炉有这样的描述“宣德炉能够小中见大,正因为有青铜礼器的血统。与高古青铜器比较,宣德炉又并非因循守旧,一成不变,其兼收宋代瓷器简约、文静的特色,造型更加精致,轮廓线条更为流畅,细节的变化也更是丰富多彩,保留了青铜器端庄大气的文化特色,而其狞厉的一面则基本见不到了,从而形成了独具明代特色的铜器风格。”何朝阳认为宣德炉的造型继保持了青铜器端庄、健实的审美特点,同时又追求简洁、诗韵的节奏感,自由生动,刚柔互见,富有弹性,展现出与宋瓷一脉相承的东方韵味,这种文静、中庸的审美感受他称之为“中和之美”。对于宣炉的品鉴,他特别强调“精”、“典”二字,精就是铜质精、制作精;典就是造型典雅。宣德炉的收藏不以猎奇为美,而以典雅为上。

QbomUtJZIyqkqf0FSpu2EnO3RBpqNkkfzyrCnrVP.jpg

▲明代 冲天耳三足炉

宣德炉铸成后在宗庙、宫中使用,亦有赐予大臣、诸王,当时已属珍贵之物。虽然从身份来看,宣炉确实有侧重鼎彝的部分,更多是用于祭坛使用,但是很多祭坛使用的炉并不是今天所说的宣德炉,而是明代仿古铜器,事实上宣德炉的功用已经发生转变,基本上走入日常生活,变成居家陈设、佛堂用器,与原来的身份已经不一样了。

在明清两代文人的积极参与下,宣德炉又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内涵,从皇家的祭祀器具演变为明清两代书斋中的重要器玩,对此何朝阳也有着独到的理解。“从《宣德鼎彝谱》来看,宣德炉的属性既有庙堂也有书房,比如蚰龙耳炉就是放在皇帝书房里的,宣德皇帝称其为“诸炉之冠”并置于书房,取其潜龙之态,作潜心政事之意;天鸡耳炉则是放在皇后寝宫的,宣德皇帝赐之后宫,取意鸾凤和鸣。”在他看来,炉的使用空间是全方位的,甚至包括厕所,因为古人特别讲究,连厕所都需要焚香掩盖浊气。

HpCPjME8NTMYii7xFRdDUmGdG9nyKdqG13RRxcn8.jpg

▲宋代 龙泉青瓷三足炉

热衷于研究的人都喜欢追根溯源,对于这种铜器使用的转变,何朝阳认为实际上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人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能看到上古青铜器被挪作他用,比如酒器花觚成了插花的花器,食器铜鼎成了焚香的香具,明代则是继承和发扬了宋人的使用传统。这与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是分不开的。晚明,中国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畅销,并拥有绝对的定价权,这种经济状态一直延续到清朝乾隆年间。此后外贸经济开始走下坡路,中国也国力渐衰,因此,好宣德炉的制造也是以乾隆或嘉庆为一个截止点。

宣炉的价值,取决于研究深度的拓展和生活方式的回归

据《陶庵梦忆》记载“香炉贵适用,尤贵耐火。三代青绿,见火即败坏,哥、汝窑亦如之。便用便火,莫如宣炉。然近日宣铜一炉,价百四五十金,焉能办之?”可见在明末铜炉的价格之高已非常人所能消费。经过社会动荡、文化断层,铜炉的价格一度跌入低谷,甚至到了“地皮按斤称地卖去台湾”的地步,说道此处何朝阳语气中透露出些许惋惜,更多的是不可思议。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拍卖场上也只能见到零星几只铜炉,成交也不过万余。而现在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很多拍卖公司都推出了铜炉专题或者专场,而且其优秀者单只价格动辄数十万上百万。

何朝阳认为,目前大陆宣德炉市场的蓬勃局面应该感谢王世襄先生。

ixefNYEldxxiCilLQUmCKbBiXZeW7ZqTXw7B7eN9.jpg


▲明代 天鸡耳海棠式炉

我们常常说收藏其实是一场聚散,无数藏家到最后都不得不面临藏品的归属问题。很多人都觉得藏品只有进入博物馆才算圆满。但是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那就意味着永远没有机会亲近。2003 年王世襄先生将他珍藏的宣炉,以公开拍卖的形式散播到市场中,让所有收藏者有机会近距离欣赏,把玩,甚至能够有机会拥有这些珍贵铜炉。“当年的价格,今天看来都不贵,但那时已经是天价了。从市场的角度讲,价格对人的刺激是非常大的。”何朝阳回忆道,“那场拍卖之后,收藏界正式掀起了一股铜炉收藏热潮。

2010 年王先生去世之后,他的收藏的铜炉再次集中上拍,七年时间价格在原来高价上均价整体上涨九倍。这批珍贵的收藏通过拍卖散播的更广了,对所有的古董收藏家或者从业者来说,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只有流通才能促进市场发展,因此王世襄先生此举,在当代宣德炉收藏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价格的刺激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藏品在大陆确立了好的宣德炉的质量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有价格,标准越清晰价格也越清晰。所有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时候,不会有好价格,好东西也是不会现身的。”“王先生的收藏标准,深刻的影响了大陆的宣德炉收藏圈,其实我更希望宣德炉的收藏能够有多个方向。”何朝阳补充道。

fCJhOy6v2jUCPBw66bD71w0SqxhWQ4UHVuOUlBpK.jpg

▲明代 龙耳衔环簋式炉

如今铜炉市场回暖,拥有了稳定的收藏群体,除了拍卖会的大力推动之外,2000 年以后蓬勃兴起的网站论坛,炉友会的举办,都在不同程度地促进这个圈子的交流,各大博物馆的专题展览、专著图书的出版,帮助宣德炉的断代以及真伪的判定逐渐走向清晰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宣德炉的价格也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毕竟糊涂买糊涂卖,价格是不会高的”。何朝阳说道,“全国炉友会已经连续办了十一届,嘉德、保利、匡时和今天的中贸圣佳,都在宣德炉拍卖上花了很多精力,苏州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两个宣德炉大展之后,整个收藏圈对宣德炉的再认识都有很大提高”。“等宣德炉的研究像明清瓷器一样透彻的时候,会有更多收藏家参与进来。”

dWVRVxT5wW6kY5rusi3yk7vpaP021jRUVId6WO4w.jpg

▲宋元 铜胆瓶

此外,宣德炉真正价值的实现,还取决于传统生活方式的回归。如今随着经济增长国力渐盛,中国人的民族自信也在回归,开始觉得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也不错,因为文化自信带来传统生活方式的回归。宋朝时焚香、点茶、挂画、插花被称为“文人四艺”,如今喝茶,古琴,点香,使用古典家具布置书房,这些都是传统生活方式的表现。商品的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喜欢的人越来越多,而作为不可再生的藏品在市场上没有那么多供应,价格自然就会上涨。

图书的文化普及力量是无法取代的

正如何朝阳所说,图书的文化普及力量是任何媒介都无法取代的,再轰动的拍卖会、展览都只是一时,在流通性和教育性上还是书籍更胜一筹。台湾的《金玉青烟》和《大明宣德炉总论》,这两部书对宣德炉收藏有教科书性质的价值。但是当年,台湾的书不容易买到,而且价格非常贵,直到 2008 年国内一本都见不到。资料的稀缺,令他萌发了在大陆出一部宣德炉大型图册的念头,他开始写作书稿的同时,也在论坛发出邀约,四年时间几经坎坷,只有张明与他一起坚持下来,还有几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朋友也提供了部分藏品支持。“如今这部书已经出版七年了,早就都卖断了货,大家评价很正面。终于完成了这个心愿,我与张明两个人在铜炉收藏领域也都上了一个台阶。”说到这里,何朝阳充满感慨。

尽管如此说,他对于这部书他还是有些遗憾的,现在看来他觉得书中的立论还是太少了,而且作为画册定价高、开本大,不利于普及推广。他对自己有一个期许,希望能够再出一本图文结合、具有研究性和指导性的宣德炉的书,而且目前已经写了几万字了。此外,何朝阳还透露,他同时还在撰写一部讲关于香的文化和历史的书。这也一直是他收藏和研究的一个课题,其实在《明清宣德炉》一书中,他就开始涉及这方面的研究,《千年飘香——谈香炉的历史》这篇文章开篇部分就讲述了明清之前的香与香具源流。后来又助力好友贾天明完成了《中国香学》一书的出版。这次他打算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写。据说书里会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有意思的人,性格鲜明又很可爱,“我要从一个人一个故事讲那个时期的历史文化”。这对他来讲无疑又是一次挑战。在写作的过程中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水平不够,需要花大量时间来翻阅史籍,但是他相信如果这两部书能够出版一定对得起观众。

x0wTcVDoXEubjcD7fouIWBB9psnrQ4AO5RwniMEi.jpg

▲《明清宣德炉》

大家都习惯称何朝阳为学者型藏家,这最早是《南方日报》的记者专访时给他的称呼。他说刚开始时对此还有些沾沾自喜,但是后来读书越多,看的东西越多,对自己越不满意,觉得自己愧对这样的评价。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这些年他都在积极的扩充自己知识储备。一直以来,何朝阳逐渐淡化“藏家”这层身份,他强调他现在的藏品更多的是用于研究的物证,他的收藏,也是偏重于能说明问题的收藏。但是,目前市场中能说明问题的好东西,很难买到,可遇不可求。今后他计划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传统香文化的推广中去,比如到大学讲课,开办讲座,策划展览等,其实这些他也一直在做。

从 2012 年《明清宣德炉》一书出版,到后来在天津博物馆举办铜炉大展,何朝阳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台湾宣德炉藏家陈维骏出版《异云》这部书的时候,也请他帮忙做的最后的审稿,并邀他为书特约撰稿。这些年,他也给多家大型拍卖公司提供专业支持。目前正在策划组织成立中国收藏家协会下属的宣德炉委员会,他也是积极地参与者。

UIXUll2km9AHhJHJNbuziHWxDvvJGQCQzb59JsCO.jpg

▲宋元 鼎式琴炉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宣德炉文化进行传承、推广和普及,包括本次专访,凡是真正能推动这个领域发展的,他都毫不吝惜地出一份力。

“我很渺小,但我一直在努力!”

文摘选自

《圣佳艺文志》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