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谈收藏 | 说行家

第一次听说“行家”这个词是在香港。那里把纯藏家称为“藏家”,把自己开个店做古玩生意,或者到公司上班的从业人员统称为“行家”。所以九十年代初到香港,才知道藏家入“敏求精舍”,行家大多入“求知雅集”。行家有一路做到终老的,也有半途转行的。尤其依中国的传统,凡事均兼容,绝对不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那么严谨。所以很多行家既从事中介起桥梁作用,如开画廊、古玩店、拍卖行,自己又积累藏品,成为一个不凡的收藏家。

耿宝昌

如果我不记错的话,艺术大师梵高曾经开过画廊,经营失败才转向绘画。有一年去拜访前辈耿宝昌先生,他告诉我解放前曾经在上海河南路附近的昭通路开过店。昭通路是一条很小的马路,民国时期却有无限风光,一个古董界藏龙卧虎的地方。记得一本写张宗宪家族的回忆录,也提到张家在昭通路开瓷器店。

行家为了生计,多数眼光练得不错,但在“无商不奸”的中国,行家中也有干些“坑蒙拐骗”勾当的,所以名声不太好。尤其是在博物馆工作的专家、学者,对行家多有鄙视。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引了孟子的一句话,“舜发于田亩之中”,意思在民间,在行家中出了不少收藏界的英雄豪杰,社会应该给予重视。博物馆、美术馆的专家拿着国家的工资和经费,从事着高尚的职业,但压力相对较少,也有水准的提高,但依我愚见,如没有原来的底子和后来的用功,只怕进步缓慢。尤其在现今,古董价格高启,与徐邦达主持故宫收买书画,谢稚柳主持上博收买珍品的年代已大为不同。往往数年内难得有机会收几件东西,实战锻炼的机会自然很少。而行家天天在市场摸爬滚打,又拿着自己私房钱买古董,自然和天天打仗一般,不断总结胜败之道,实战经验丰富。所以,对行家的眼光一定不能小看。别的不知,以我们朵云轩收购部而论,就出了方去疾、庄澄章、王壮弘、马成名、彭仁甫、沈觉初、张荣德等专家,既能实战,又有理论,著书立说,影响很大。

放大到我们熟知的专业圈,如港台的黄君实、翟健民、王定乾、吴继远先生,上海的蔡国声、徐伟达、张荣德、马成名先生,都是行家里有影响的专家。他们精通文墨,终身从业,历练丰富且艺高胆大。不仅眼光好,而且善操作。近年拍场的一些亿元拍品,大多背后有他们的功劳,很多尘封的宝物,也由他们慧眼识宝,推给藏家。

https://image-artexpress.artron.net/app/toutiao/2020/0826/159840908935142290.jpg

张宗宪及其藏品

我们这个时代,最厉害的行家也是大藏家当数张宗宪先生。他在香港开过店,但九十年代金盆洗手,专注于收藏。他目光如炬,意识超前。既能在市场发现好东西,又能超前地预测未来,倒海翻江,真是藏界的一条好汉。我看他这二十来年,由瓷器转向书画,又出新于珐琅彩、鼻烟壶等专题收藏,出专著,办展览,做得有声有色。可见行家和藏家也只是一步之遥。

近年最奇怪的不是行家上岸,而是藏家下海。很多我九十年代熟识的藏家,如今不少涉足创办拍卖行,既收藏也做生意,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英雄不论出身。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根本的变化。讨论行家、藏家的界限不重要,讨论在博物馆和市场工作孰优孰劣也不重要,关键是做什么都要德高业精。眼力不好不行,品行不好也不行。当前物欲横流,假货泛滥,此时此地,业界同道保持这两个特点最为重要。


(选自《祝君波谈收藏》 上海文艺出版社 定价:29.00元)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