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黑体]艺术需要孤独(二)[/font]
——陶博吾的书画艺术
何如珍 何鸿
陶博吾的书画艺术,是依托其孤独的人生之旅,是其人生心迹的善意写照。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很难见到独立意义上的人物画,更多的是山水画和花鸟画。这与中国画传统意义上以人物画体现儒家思想的观念是相吻合的。在“三十而立”的理智年龄,他依然放弃可能舒适的都市生活,而归隐田园,显然,这是深厚的佛家出世思想和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但有良好家学和饱读“四书”“五经”且有逞世之才的陶博吾怎会有如此的意念和想法,显然,这又是中国传统文人思想在他身上的集中体现。从他的绘画轨迹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
本文将陶博吾的绘画艺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80年代以前,晚期——80年代以后。
孤寒落寞、凄寥冷峻是其早期绘画的主题。
中国绘画讲究师承关系,陶博吾的绘画形式技巧明显导源于黄宾虹、吴昌硕等人,这与他在南京美专和昌明艺专的求学经历有关。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固然重要,但艺术作品能打动人的更多的还是主题。山水画是最能表达人的心境,也是最能消解人的苦闷和寄托心志的绘画形式。在陶博吾早期的山水画中可以看到这样的题跋:“桥头日暮不归去”(1946年)、“飘零身世难回首,一瞬沧桑五十年。”(1946年)、“惟闻鸟鸣声,不见人来往。”(早年)、“十年不到云深住,只恐青山也笑人。”(1947年)、“两峰壁立猿未到,一径荒寒僧未归。”(1968年)、“寺前碧粼粼,寺后树阴森。但愿长居此,终身不见人。”(1971年)、“写幅烟云任意住,不须更费买山钱。”(1972年)等。“寄情山水”是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宣泄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早在南朝,宗炳(375~443年)就提出了山水画“含道应物”、“澄怀味象”的艺术见解。陶博吾的“道”和“象”是什么呢?是对现实的愤怒,还是叹息命运的不公;是报国无门,还是人世的冷漠,也许都有。
在陶博吾的花鸟画中,鹰、梅花、菊花等是常见的题材。这些自然灵性的动物与植物在陶博吾的笔下同样富有人性化。在他的题跋中,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年来历尽风霜苦,欲再凌空知己难。”(1946年《鹰石图》)、“回顾彷徨,踌躇满志。可以忘年,可以卒岁。”(1947年《英雄独立图》)、“清寒两片石,冷落数枝幽。一样无知己,霜高明月秋。”(1947年《清寒图》)、“水仙孤洁黄花瘦,一样清寒不入时。”(1954年《菊花水仙图》)、“世人争爱繁华好,寂寞深山老劲松。”(1971年《春色图》)、“重阳无酒亦无诗,破烂瓦壶菊一枝。如此羁囚梦亦好,萧萧风雨夜来时。”(1971年《重阳抒怀图》)、“嗔嗔怒目竟何补,敛翅拳身应自怜。世事由来多险恶,不平岂独是今年。”(1976年《怒目而视图》)、“昨夜星辰昨夜风,荒台寥落楚江空。繁华我亦随人意,戏写深红春一丛。”(1979年《春色满园图》)等。
从这些平实的诗句中,可以看出陶博吾孤寂心境的变化,在他的山水画中,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守拙归园田”的心绪,但陶博吾没有陶渊明的“误落尘网中”和“久在樊笼里”的心境遭遇;在他的花鸟画中可以体晤到八大山人(朱耷)萧疏简远的“墨点无多泪点多”,但陶博吾也没有八大山人一生历受佛、道、儒思想的模糊纠缠,可贵的是他没有“达没兼济天下”之后的“独善其身”,而是一开始就选择了“安贫乐道”的田园之居。总之,他早期绘画中的空、寂、疏、简、寒、孤、冷、独等艺术语言构筑了深沉凝厚的苍古意境。
作者:何鸿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