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 | 于佳:一次关于时间和能量的体验

于佳说自己是个比较宅的人,对于国内的很多大城市的理解往往都还停留在书本和各种媒体的勾画与描述之中,武汉也不例外。2021年10月17日,第二届东湖国际双年展在武汉开幕,于佳是参展艺术家之一,他讲到自己也许是此次参展艺术家当中对武汉了解最少的一个了。

“之前认识和接触的朋友当中也只有极少的几个,大家聊的更多的好像也往往限于武汉的美食以及武汉人那‘直接而硬朗’的性格。也正是这个原因,从得知自己入围展览的那一刻起便对这第一次的武汉之行充满期待。”于佳说。

yrFHX5i2ivOT4pLcsu6wx91JNDK1apTUge1GbiWz.jpg

于佳此次的参展作品为《潮夕》,对他来说,这件作品与武汉这座城市在时空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共同陪伴于佳度过了2020年那段特殊的时期,几乎占据了他那四个月所有时空。作为一件完全创作于新冠疫情隔离时期的装置作品,两者虽然在物理距离上一直相隔千里,但在精神上却默默传达着某种难以言语的契合。

这件作品其实就是于佳自己关于时间、关于能量、关于生命状态的某种思考。《潮夕》这个名字是“潮汐”和“朝夕”这两个词的融合 ,前者周而复始,涨落不息,是自然能量循环的一种重要形式,后者则是一日之时,象征着时光的飞逝。正如于佳曾在作品介绍中反复引用的那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关于时间的论断那样:“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孩子在海边玩弄西沙的游戏。”潮来潮往,砂砾归于何处?生命归于何处?朝夕、永恒,生命的意义也许正在于这时间的两极。

PkoqzcyRYyNETkUrVKdWRAKgpjeyVf1GGK09qYEN.jpg

于佳:1983年出生于山东省东营市,2004-2009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2017-202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现工作于河北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对谈

雅昌艺术网:您是如何参与到此次展览的?此次展览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于佳:其实主要还是通过网络了解到第一届展览的盛况,当时便深受影响,然后就开始更多的思考生态与雕塑间的对话,接下来就是和许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艺术家一样,认真的准备材料、投稿,直到幸运的接到入围的电话。至于展览最吸引我的地方,我想应该是每位艺术家不可预料的艺术呈现方式,简单的讲便是:对下一件作品的好奇。

aa7yVP3DVTnBQKpXYwWYFhzahvBGXOvq3YjkmHuq.jpg

 于佳、王圣华《潮夕》装置/综合材料/260x300x150cm/2020

雅昌艺术网:参与此次展览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

于佳:能够如此近距离和这么多圈内的老师、前辈交流当下的艺术话题,能够和这么多同龄甚至更加年轻的艺术家们分享彼此创作实践中的思考与感受,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

hEzk01fjFYf1wpJTp1WplZ246rvpiRzz86V2kmjm.jpg

《潮夕》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您的参展作品为《潮夕》,能否谈谈为什么选择这件作品参与展览?

于佳:借助当下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核心词汇“在地性”,我觉得它不仅可以指代一种物质材料上的在地性,更可以指代某种精神上的在地性。对我来说,《潮夕》这件作品与武汉这座城市在时空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共同陪伴我度过了2020年那段特殊的时期。作为一件完全创作于疫情隔离时期的装置作品,两者虽然在物理距离上一直相隔千里,但在精神上却默默传达着某种难以言语的契合。

雅昌艺术网:作品名称叫做《潮夕》,有什么含义在里面吗?

于佳:这件作品其实就是自己关于时间、关于能量、关于生命状态的某种思考。《潮夕》这个名字是“潮汐”和“朝夕”这两个词的融合 ,前者周而复始,涨落不息,是自然能量循环的一种重要形式,后者则是一日之时,象征着时光的飞逝。

NoVj7vOaBg2Lq7Mt3lQr6JwZHUIAZ4wyjfp5BADX.jpg

piK2ymOhBRIgpWg5GCdYnAaCapkUil7ldYrZANK7.jpg

《潮夕》局部

正如自己曾在作品介绍中反复引用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关于时间的论断那样:“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孩子在海边玩弄细沙的游戏。”潮来潮往,砂砾归于何处?生命归于何处?朝夕、永恒,生命的意义也许正在于这时间的两极。

EogCQhkRZXfNO8Do6tquo277nz1DI36cUzVRmy8C.jpg

VXMyAk7RyxvVs4o4ie8RAmZKG41aNYTcRRKAFjD3.jpg

《潮夕》局部

雅昌艺术网:创作上还运用到了镜面、纸张、风扇、计算机数控系统.....,能否谈谈创作的过程是怎样的?

eyJqcyxIKxZ3HnI12jP10QnGUJFQBJqjrKIhnNBb.jpg

8ZSHkLR7xSC19WBbIFcnL9KdSJSVQZojiUerHVpl.jpg

《潮夕》创作过程

于佳:作为一件创作于防疫特殊时期的作品,整个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和摸索的过程。从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观展间隙,注视随风起伏的爬山虎所带来的灵感启示开始,这个复杂而又“简单”的庞然大物似乎就已经悄悄住进了自己心里,接下来的事情便是和自我永无止境的交流与较劲。

ijxXEcMkxCuVoi3edgpEno7E0B1j2qtRdE9jCqdD.jpg

rdz4vPKPh3UUlw7Iciuib3W85Cn7yQ3jgD9c0UIA.jpg

《潮夕》创作过程

创作初,受疫情影响,没有场地、没有赞助、没有元件、没有面对面的技术支持,到后来朋友圈的众筹、实验、焊接、制图、接线、组装、调试。无数次的网络会议、无数次的方案调整、无数件来自祖国各地的快递包裹、无数个几乎看不到尽头的不眠之夜,共同合力促成了这件作品。

mFuyx8bPpQoQulhq3lfYNV0P2F80ej0evzj6RUnp.jpg

efoQjfhxxkOzDcZ767itScjIOouj9PAs2SMWZg42.jpg

《潮夕》背后组件

《潮夕》涉及到160多种零部件,它让我在将近四个月的制作周期中几乎学会了所有的制作工序,同时也有幸认识了王圣华老师以及一位手机另一端的合作伙伴,没有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为这件作品做出的大量工作,《潮夕》可能依旧只是平躺在笔记本上几张图纸而已。也许有些不谦虚的说,回首这段特殊时期的创作经历,可以算是当下年轻一代艺术家群体艰难探索过程的一种缩影。

J0ZlFiu7g6XVkZDDQpwtkDvJrIuD4MlHhljoNbvV.jpg

qxJwRP5SOZ562Tx2S8bqDfuUbNRtmELr96Q0Ixb3.jpg

《潮夕》背后组件

雅昌艺术网: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创作方向,您是如何思考这一问题的?

于佳:在我看来,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的核心要素就是多元化,这不仅体现在创作手法和表现媒介的多元化上,更体现在艺术家对待新媒材、新技术态度的多元上。艺术家可以专注于科技所带来的独特审美感受,也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艺术背后的支撑力量,更可以以艺术的方式来重新解读对于科技及其背后独特科学精神的理解。

V4Z6TcTW1LOn3quLHimNiaKFGt5kfvGZTzegBXbl.gif

《潮夕》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的主题为“百分百”,对于这一主题您是如何理解的?

于佳:正如孙振华老师所言,“百分百”的主题有着多层的内容与含义,每位艺术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个人更愿意将其理解为艺术家在艺术探索与实践过程中的一种沉入的精神状态,一种和自己较劲的可贵过程。

雅昌艺术网:展览聚焦“生态雕塑”,关于“生态雕塑”这一概念您是如何理解的?

于佳: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加倾向于将“生态雕塑”理解为艺术家对于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能量循环与平衡的探索与解读,以及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更加着眼于借助自然之“手”,进行的艺术创作和审美实践。

YvTvT0osZHox119W5cXIRENCQMsjcSQx9hudwiYW.jpg

于佳《24H》/影像装置/视频、纸质明信片/1080P(16:9竖版)/ 17 x 9.3cm,时长:2h 23mins /2019

雅昌艺术网:公共艺术可以说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本次展览提出的“生态雕塑”概念,是公共艺术的全新领域,您是如何看待这一公共艺术发展的新趋势的?

于佳:其在我看来“生态雕塑”的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里面包含的内容很多,很难用一两句话去简单地定义,而这恰恰是其丰满价值的体现。关于生态雕塑的发展,我想它是一个十分好的契机与平台,它一方面给了艺术家一些新的创作思考方向,另一方面也促使更多观众关注自然、生命、艺术、乃至许多未知领域,在美育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rANhP1E5kxjRNObiGAmLjQcw5jgZ174cToP1hxXE.jpg

于佳《1.68m³》/雕塑 /综合材料/200 x 140 x 200cm/2009

雅昌艺术网:如何看待公共艺术在当下的发展的?

于佳:从某种程度上讲,艺术本身就是时代与社会发展最有效的一种体现,所以对新技术、新材料的理解和运用,乃至从全新视角对传统材料和媒介的再认识、再挖掘,都是艺术家在当下公共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但在这些之外,我个人更加关注的还是艺术家面对这些复杂问题时的思维模式,以及整个社会看待艺术视角的微妙变化。

rpZBK415L9iuGlt4ltSrtGRPubxKFsVVtfc5mL5e.jpg

于佳《刺青》/雕塑/水、沙、椴木板/150 x 150 x 75 cm/2014

雅昌艺术网:具体到此次展览,在您看来,像“生态雕塑双年展”这样展览的举办对于城市或者公共艺术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于佳:正如威尼斯双年展之于威尼斯,卡塞尔文献展之于卡塞尔,一个的成熟的艺术展无疑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是城市文化基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极大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为城市当中的艺术家群落创造更广阔的生长空间,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公众对艺术的理解、鉴赏,这些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以及艺术自身发展,都有诸多助益。

FxaRQcbLaijsagiDEuaBuoUlOvM9MQhhvtkcfxYb.jpg

于佳《我们》/装置/冷轧钢板/490x300x280cm/2018

雅昌艺术网:对于武汉这座城市您是如何看待的?或者您希望武汉的艺术生态是怎样的?

于佳:自己是个比较宅的人,对于国内的很多大城市的理解往往都还停留在书本和各种媒体的勾画与描述之中,武汉也不例外。老实说,我觉得自己也许是此次参展艺术家当中对武汉了解最少的一个了,之前认识和接触的朋友当中也只有极少的几个,大家聊的更多的好像也往往限于武汉的美食以及武汉人那“直接而硬朗”的性格。也正是这个原因,从得知自己入围展览的那一刻起便对这第一次的武汉之行充满期待。

ieVZdVdU9qM6F6RcpjbFF1uMdEj68DVjgrfFwXyJ.jpg

于佳《巾帼》(“衣钵”系列)/装置/耐候钢板/200x122x137cm/2019

虽然因为布展期间繁杂的工作,这次没能抽出多少时间在这个巨大的城市当中游走一下,也没来得及品尝到多少当地的知名美食,但这座河湖密布,紧凑多元的城市还是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一种再有机会还想再回来继续探索的冲动。

在我个人看来,一座城市的艺术生态无疑是和这里的地理和文化特质紧密相连的,一个城外之人如何期待其实并没那么重要,能否让生活在这座城市当中的大多数人获得满足、找到存在感、进而更好的融入其中发挥作用,也许才是最好的一种发展状态。

作者:陈耀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