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何谓“在地”?如何“在地”?我们与几位美术馆馆长聊了聊

2024-01-30 15:11

来源:陈意润 艺mo

引言

“在地性”涉及美术馆如何与本土产生连接,而何谓“在地”、如何“在地”,亦成为民营美术馆运营中亟待思考的问题。在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组织举办的“共同的未来:全国民营美术馆创新发展论坛”上,A4美术馆馆长孙莉女士提到,“在地性”关乎四个方面:建立国际与在地的对话、以艺术家驻留的方式连接在地社区、深耕区域城市激活艺术生态以及儿童赋权和公众共创。活动现场,艺mo团队与原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昆明当代美术馆馆长聂荣庆,以及和美术馆执行馆长邵舒,围绕各馆当下的在地性实践进行了对谈。

*名单排列顺序为大会发言顺序


“在地性”在于多核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7972880ef7e3a692298e594050b6e356.png

艺Mo: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进行了哪些系统性、周期性的在地艺术实践?UCCA是如何与北京、上海、阿那亚当地的社区或文化园区进行在地交流的?

尤洋:

美术馆的运营本质上是一种社区空间的实践行为,而位于北京、上海、阿那亚的三家尤伦斯分别代表了社区实践的三种形式。首先,北京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坐落在798艺术区——一项聚焦于老厂房改造的城市更新项目;第二,UCCA Edge位于苏州河畔,属于城市更新项目的一环。尤伦斯上海馆亦参与了城市重心从单极转向多极,为城市周边的社区赋能及增添活力的过程,与20年前望京社区的改造类似。最后,北戴河阿那亚的UCCA沙丘美术馆属于文旅项目,与中产社区及当地的乡村振兴相关。

另外,我想强调另一种“在地化”的工作经验与模式。除北京、上海、阿那亚外,尤伦斯每年赴十几座城市进行在地研究,完成展览项目,因此亟待梳理的便是在地化的工作方法问题。前几年我主要负责带领尤伦斯实验室(UCCA Lab)每年赴不同的城市策划项目,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工作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落实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当地的文化,而非单纯地将国外或北京、上海已展览或实践过的内容“复制”到当地,这并非美术馆的学术态度。尤伦斯的策展人还会积极发动当地的学术力量,例如高校、文联体系、学者、本地博物馆体系中的研究员等进行联合调研。在此过程中,为了对项目进行更加严谨的把关,我们组织内部工作坊,定期汇报与交流方案。在此过程中,我给予学术及工作方法上的指导。这也是中央美院一直以来的学术训练方式。

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于技术层面我会关注四个维度:财务管理、时间管理、物料管理,以及人员管理。通过四个工作表格掌握四个维度的进展,从而保证项目的稳步进行。另一方面,方案汇报亦是重要一环,即如何发动本地的学术协作力量进行在地性的学术调研。今年,我将此工作模式应用于尤伦斯公共实践部,即公共教育板块,尝试将学术论坛、实验讲座及表演项目,于北京以外地区落实。例如,我认为,西安在85新潮以来的当代艺术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当前对西安机构历史的文献考证稀少。因此,我们进行了西安艺术机构考,从80年代开始梳理。早期包括彭德在内的艺术家或学者做过阶段性的梳理,一些年轻的学者亦参与协作,经过三四个月的筹备,将论坛落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4aacd4cd362783c391a16ed732265709.jpg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想象西北:西安当代艺术机构考”活动海报

图片来自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我很希望这样的档案文献调研方法能够延续下去,并辐射到各地,因为中国目前有一个深刻的问题,即怎样书写当代艺术史。一般来说,同代修志,隔代修史,但在中国加速主义的背景下,当代人也在尝试书写当代艺术史,基本以北京或上海为核心。但实际上,从八十年代前卫艺术运动开始,其他地方(无论是西安还是宁波)也展现出了较强的内部能动性。如果写史者过度强调地方中心主义,就会使得历史缺乏公正客观的视角。梳理当代艺术史本质上是修志,即留文献记录,而文献梳理的基础是秉持唯物历史观的文化平权,我们要警惕北京、上海的地方中心主义,并吸纳各地一同参与梳理。

艺mo:

换句话说,需要避免类似“西方中心主义(Western-centered)的“北上中心主义”。您刚刚提到美术馆进行的一些在地研究实践,那么相比于高校或者是相比于那些政府机构,您认为美术馆在在地文化研究方面的优势或劣势有哪些?

尤洋:

民营美术馆的优势在于预算及人员分配更灵活,劣势在于学术研究力量远不及高校。2023年我在一篇论文中提到,民营美术馆只需扮演好一般性文化休闲空间的角色即可,因为同公立美术馆、高校及博物馆体系相比,民营美术馆的学术配置是不足的。当下许多民营美术馆的学术总监、展览部总监或策展人,仅为艺术类学科毕业的研究生,与掌握了成熟的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意识的学者存在一定差距。倘若美术馆开展学术项目,必须具备专业的研究员制度,或尝试与具备专业研究能力的高校等机构展开协作。但当下很多民营美术馆仍未真正建立研究员制度,也未同学术机构合作,仅停留在“空谈学术”的阶段,这样的“学术”便不存在实际意义。


“在地”亦是“走出去”,

与附近国家发生连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79b556f83a5093960dd0e6fae49f0bea.png

艺mo:

相较于政府机构及高校,民营美术馆在进行在地文化推广及在地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扮演怎样的一种角色?有哪些优势或劣势?

聂荣庆:

民营美术馆在进行在地性研究时,有三个优势:选题比较自由、使用资金更加宽松高效、人员工作效率相对高。政府机构及高校有政策的支持,在计划或执行过程中,各部门协调较为简单,每个环节都能得到相应的支持,而这恰恰是较为独立自主的民营美术馆所缺乏的。

艺mo:

社区是当下讨论度较高的话题。您演讲中提到与本地文化有关的马克吕布(Marc Riboud)、刘建华、张晓刚,以及菌子的展览。但是,如何让展览和美术馆与社区和人发生关系?美术馆怎样走进社区,在其中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请问昆明当代美术馆是否有诸如此类的案例?

聂荣庆:

昆明当代美术馆近期在做肖全老师的个展,集合了他在云南30年拍摄的所有作品。我们在前几年做过一项与肖全老师作品相关的社区实践。那时我们选择了天君殿巷,将肖全老师拍摄的关于昆明的时代肖像在这条窄小的巷子中展出,并将之命名为“巷巷美术馆”,吸引了大量前来参观的市民。因为公众认为此次策划十分新奇——一条巷子竟也可以被称作美术馆;另外,展览展出的摄影作品有关昆明当地的市民形象,具有亲切感与趣味性。可以看出,昆明当代美术馆进行社区连接的核心是,以较为放松的方式,使市民接触到与严肃、学术的美术馆氛围不同的展览及活动,从而走进社区,扩大公共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a1c34e06d4c5dd64df218bf005507e6c.jpg

“时代肖像:肖全摄影作品展”海报

图片来自大象书店微信公众号

艺mo:

我们关注到,您刚刚在演讲中提到艺术家东南亚的驻留计划。可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云南的在地性怎样走出去,尤其是和东南亚发生连接?

聂荣庆:

首先,地理位置优势与交通的便捷性有利于云南与东南亚之间的文化交流。昆明到清迈坐飞机只需一个半小时,但昆明到北京需要三小时,到上海需要两个半小时,这使得我们与东南亚的连接更自然也更容易。其次,云南的文化与东南亚相近,例如西双版纳傣族与泰国清迈人的语言基本上是相通的,语言和饮食都兼容,传统文化亦大致相同。

无论是文化还是民间往来,云南与东南亚都有一衣带水的关系,交流十分方便。在这样的背景下,昆明当代美术馆跨国艺术家驻留计划就在可控且便于安排的情况下发生了。

艺mo:

目前的艺术家驻留计划处于怎样的阶段?

聂荣庆:

目前计划仍在准备中。本来昆明当代美术馆同中央美术学院东南亚艺术研究中心合作,但因为公共卫生事件至2023年年初才结束,因此所有的工作到2023年才陆续开展。东南亚艺术家驻留计划应该会在2024年开始,我们计划邀请东南亚的艺术家或批评家到中国来讲课驻留,同时安排中国的艺术家赴东南亚驻留,进行创作,再将作品汇集于昆明当代美术馆展出。


民营美术馆作为“文化参与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4c13d6a297e6501195988d37efb2f884.png

艺mo:

我们注意到,“新南方叙事”在近几年成为泛文化领域热词,和美术馆也策划并落实了“南方故事展”“南方艺术家沙龙”等一系列围绕“南方”的展览和活动。和美术馆在珠三角文化生态中的角色是什么?和美术馆怎样讨论并介入“南方性”?

邵舒:

和美术馆从建馆的初衷、收藏和建筑三个方面体现“南方性”。首先,和美术馆的创办人是顺德本地人,选择在顺德建立和美术馆出于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宗族文化的理解,以及回馈家乡的愿景。其次,和美术馆的收藏最早亦从本地收藏开始,慢慢扩展到具有国际视野的收藏。建筑方面,和美术馆的空间虽由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但也融入了许多闽南元素。

总的来看,和美术馆在珠三角文化生态中扮演着文化参与者的角色。“在地性”使和美术馆与南方产生关联,不过许多活动与展览也曾如飞碟一样悬在空中。庆幸的是,飞碟的小光柱亦可将观众带入飞碟内部,我们积极深入社区,开展社区艺术实践。在策划活动时,首先需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其次亟需丰富活动内容。那么怎样才能完善活动及提升展览的公共性,以及平衡公共性与学术性的关系?打个比方,我们既不能组织广场舞,亦不能举办芭蕾舞演出,怎样巧妙地融合两种舞种使观众在美术馆中收获良好的艺术体验,是和美术馆多年努力的方向,对此我们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比如,和美术馆会有粤语导览,专门建立与本地社群的连接。当然,由于广州的外地人口占比较大,我们亦会将旅居或只是短时间工作在南方的群体的需求囊括进美术馆策展及活动策划中。我们在开馆展“世间风物”中设立“人间食堂”单元,汇聚了全世界各地与“吃”相关的艺术家,还从北方请来水墨艺术家同时也是美食家的李津老师来到顺德驻地,邀请他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进行创作。最后,我们将馆藏及李津老师驻地期间的创作汇集,共同完成了展览。展览包含了许多本地餐馆元素,避免说教式策展,从日常生活切入“在地性”,凸显顺德饮食文化底蕴,令观众在观展过程中产生共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dbc8035a1e9d2da2737c7dda32a61f1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f99720e5b863f239b4a7f21544f5a540.jpg

“肉食者不鄙——李津 顺德行”展览现场

图片来自和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艺mo:

您提到的“文化参与者”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词。在您看来,美术馆作为一个文化参与者,相比于学校或政府机构,它在推广本地文化过程中的优势、劣势、特别之处分别在哪里?

邵舒:

政府机构照顾的面更大,从最基层到小康人群,政府的政策需要照顾到方方面面;学校以教书育人为主,因此学术性强,门槛亦高,参与学术研究的大多为有学术背景之人。而民营美术馆在社会中运转,更多承担着“融合剂”的角色,即将艺术融入生活。任何阶层的人参观美术馆,艺术均是触手可及的。民营美术馆作为公立美术馆的有效补充,又作为学术机构的美育外延,是一座独特的桥梁,我们的任务在于将专业内容咀嚼、分解后展现在大众面前。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