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众名家微评(一)

  刘国辉(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是王晓辉老师的老师。晓辉离开我们学校已经有年头了,现在是中央美院学院的老师。我感觉王晓辉的微水墨的展览对我很有启迪。说这个时代叫微时代,我这些老头不大清楚。年轻一代活在微时代。但它虽然画面很小,场面也很小,但它却反映了一个艺术家真诚的对生活的态度,真诚的表现的态度。这是最主要的,眼下我们说文化越画越大、越画越空,假大空主义,一条线画几个图形。而面对这样的假大空,微世界的出现是有好处的。艺术家从什么时候,哪怕是任何时代,它总有一个面对生活的东西,一个面对生活的真正的态度的东西,一个面对生活真正表现的东西,这两个问题永远也不会消失。王晓辉在这条道路上走的很远。所以我想表现祝贺,唯一我有点担忧的就是,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发展了,学术没那么重要。学术的好坏并不重要,王晓辉的功夫99%用在了学术研究,其他应该用更多的功夫在“资本和权利”上,其实也无妨,历史会给你正确的结论,只是时间还没到。

  王赞(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王晓辉今天呈现出作品面貌的成因,一方面是他1985年入学浙江美术学院,那一年发生了中国当代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85‘美术新潮’,这为王晓辉后来不固守传统,兼容博收,进行多重探索,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就是王晓辉的素描,他上学期间下功夫研究“极素描”和“泛素描”,这为王晓辉的水墨造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零距离”就是观念和画笔之间的无隔阂,而“微水墨”是将画境在表现物质当中的无障碍。无隔阂和无障碍表现出了王晓辉为现实生活的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我们可以从绘画的表现当中感受到他的学术研究。在今天大多数的展览中已经很难见到具有学术研究性的作品,但这次王晓辉的作品一看就有很浓的学术气息,他一直虔诚地进行着学术探索,这对于当今的艺术教育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也给我们每一位艺术家带来很多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我称之为行为生活的诚实,而这种诚实来源于人物画家的一种责任。其实王晓辉身上兼具了对人物画的一种责任。给我们带来很强烈的、自我的、拯救的那种自觉。而这种自觉来自于他对绘画方式的应用。他还告诉我们,他不仅仅是我们绘画本身的一种自我,还来自于他对目前社会所谓的专家们圈地、圈范围的那种所谓学术自鸣得意的批判。所以在他画面当中,他体现出的是平常之心,不是一种炫技的荣耀。这种表达让我们印象深刻。王晓辉的这次微水墨的画展只是拉开了我们了解他的一个片断,他有非常多的大写生,鸿篇巨制的创作,我们翘首期待王晓辉大型综合展的开幕。

  唐勇力(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

  “零距离”意味着观众与画作之间进行无障碍阅读,画家自由轻松的心态使观众很容易与画作建立起沟通渠道。我们中央美术学院有一个校训,叫“尽精微、致广大”。那么,他这部分小作品正好也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校训。画可以很小,画得很精、很微,微水墨。那么他又体现了大社会,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体现了人对自然当中两者结合起来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正好也体现了我们尽精微、致广大的这样一种学理。

  王晓辉,是一个造型能力强,基础非常好的艺术家,包括他在读书的时候,在本科研究生时,都显示出了非常强的造型能力,这是一个好的人物画家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条件。那么在这个基础上,王晓辉并不是只限于他的造型能力的体现,他还能够深入到生活当中,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他的“零距离”,我有两个阐释,一个是他自己一直对生活的零距离,他自己和生活的这种对话,把自己融入到生活中去,他所有的画都是现场写生,包括大画,都是写生。他这一点应该说,他把我们浙江中国美术学院的优点带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因为中央美术学院对真人写生这个风气不是特别重,在创作中往往选择其他的方式。

  晓辉的这种造型,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是他的绘画能力的体现,这些小画充分体现了晓辉的构成感,我们看他的每一张画,都有一种非常奇特的构成形式,这一点很多的专业人士都非常欣赏。在人物画造型中,往往要不就写实,要不就非写实。但是他这种形式构成和写实相结合,又不失为写实,其中又有构成趣味,这个构成趣味,他可以引入到其他任何一个画种中。例如他楼下画的那些小的山水画,应该称为山水吧,还是叫风景画呢?还是叫山水画,他介乎两者之间。所以说每一幅小画,他都特别讲究构成,线的构成和色的构成,还有分摊面的构成。所以这一点我也觉得是今后,非常能够探讨和研究的,作为画家来讲,我们在座的所有画家,能够共同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题目。

  另外,晓辉的色彩也比较奇特,他构成奇特、色彩也奇特。这个色彩跟别人不一样,他不是讲究我们平时学的色彩学的那种和谐,他色彩也很和谐,但是他和谐色彩又很刺激,给人的视觉感官的刺激非常强。如果要是和油画相比较来讲,他的这个色彩可能就会不一样,你说这色彩怎么会这么画?这个颜色怎么会这么用?我觉得这个是晓辉在自然当中有所体验,或者对自然感受,色彩感受的一个很奇特的地方。

  晓辉除了是一名优秀的艺术家以外,还是中央美院的一名教师,我认为作为学院老师应具备两个优点:一是自己的学术探索,学术成就一定要把握住,既然你走入了画家这个行列,那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在绘画上。另外,还得要有对教学工作的责任心和对于培养后一代的这种身心才行。所以说,晓辉这一点做的也非常好。

  杨劲松(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我们经常说十年磨一剑,王晓辉老师的微水墨是几十年的成果,反映了当下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我们经常讲微文化、微水墨、微物象,其实这都是一个全球化也好、经济结构化也好,所谓的数字时代也好,其实是这种大众文化的折射。那么王晓辉老师的微水墨,其实是一个大的意义,是反映我们当下美术的文化心态。所以策划和举办这个展览,与王晓辉老师零距离的探讨。举办这个展览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跟西方的方式进行一个在场的理论,与微水墨展览同时展出的还有罗曼·西格纳的微影像作品,东西方的视觉经验在同一展场进行碰撞,互相的映衬,反映了当下中国的一种倾向,所以我们美术馆同时举办这两个展览,是一个有意义的文化工作。

  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快,能表现的主题和方式也很多,中国的很多艺术家对自己原来所掌握的东西产生很强烈的迷惑感,是用原来的方式去做还是用新的方式去做呢?手足无措的状态。王晓辉微水墨让很多艺术家意识到面对外界的绚烂也不应放弃坚持,作为一个人去真实的面对生活,面对艺术的那份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是成大器的艺术家。

  王晓辉是一个不断制造惊喜的视觉艺术家,在非常传统的中国画体系里要创新是非常难的,但从他的学习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停地在思考视觉艺术当随时代这个问题,笔墨如何出新。传统不是想挪用、借鉴就能达到的,而是要零距离的面对生活,无障碍的交流。在大众化的潮流中,王晓辉是个标杆式的人物,能带给青年艺术家很多启示,也给国画这种传统表现样式带来更国际化的思考。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