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看不见的“湖庐”

  

  “湖庐”没有路名和门牌号,只有大概的路线图。我们从广州白云机场打车在国道上开了近2小时,到了附近,导航没法再用,按照电话里的胡老师实时指引,又调头开下路边的山坡,在只容得下一辆车的泥地中七绕八拐,终于摸到了掩在绿植里的“湖庐”,一个连卫星都看不见的地方。

  

  在建的是三期工程,将来会用作画室。旁边则是刚建好的二期,隐在难以尽数的绿植间,很难看见全貌。这里是主要的住地,可以容下20多人居住。工人们则住在半山坡一期的几间房里。沿着半山坡再下行,便是大水库,也是“湖庐”名字的由来。

  

  从建成到现在,除了胡赤骏每周于广州市区往来两三次,来这里玩耍的朋友和写生的学生从未间断,当然还有他的太太和一双儿女,令山坡总是生气盎然。这里具备基本的生活设施,但绝不如城里方便。白天没电,入夜则靠胡赤骏自建的蓄水池发电,可以持续7、8个小时。由于电压不稳,灯光忽明忽暗,亮度还抵不过一台苹果笔记本的屏幕。没有电视和网络,洗澡则靠太阳能。

  

  牺牲一些便利换来的,是后山果园里满树的火龙果、杨梅;是半山坡上可以采来直接下菜的紫苏、生菜、香芹;还有直接从房里穿过、落下一地红色豆子的红豆树。“我尽量保留原有的生态。建筑的最终效果一定要保持最初用镰刀开路看到的第一景观印象,不能为了建筑而去建筑。”好天气时,胡赤骏常常坐着自建的小船去到水库对面小山;下雨时,擅长画马的他则躲在屋内听雨作画,渐渐地,大自然成了另一个重要题材。山间发现的昆虫、植物有着神奇的花纹,令他深深着迷。在城里凌晨2点才睡的胡赤骏,在“湖庐”通常晚上10点就准备休息了。“在这里我感到自己和自然相互依存。”

  

  胡赤骏在这座小山坡上已经花了16年时间和心思。厚厚本子里用素描的手法记录了从一期到三期的完整构思,这也是唯一可以看见“湖庐”全貌的地方。每一层楼都画着一匹马,这是胡赤骏的比例尺。

  

  从开山挖路,到勘测、引水、发电,再到造房,他几乎干了土木工程师和建筑师可以做的所有工作。问胡赤骏能实现这一项目靠的是什么,他说最重要的是“没有计划”。他从未想过要花多久完成,要盖多大面积。他就住在这里,等着建设方案在脑海中渐渐浮现,以至于“本来以为50岁后不用再大动土木,一晃今年已经53啦”。

  

  胡赤骏,广东开平人,80年代末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现为油画系教授,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广东省美协会员。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