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农民画:一幅画一亩田,一些喜一些忧

2015-03-30 00:00

3月19日,走进山东省临朐县美术馆,出自临朐40多位农民画家之手的258幅手绘年画,把美术馆装点得绚丽多姿。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108幅《庄农日用杂字》系列年画。临朐县文化馆馆长李咏梅介绍,这套年画是李志君和她的同伴们根据清代马益著所写的《庄农日用杂字》,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绘制而成。从“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记账,先把杂字观,你若待知道,听我诌一篇”开始,一帧帧按照时令节气和当地农耕习俗绘制的画面依次展开,浓郁的乡土气息跃然纸上。

临朐年画为何称为手绘年画?临朐的这些农民画家是如何走向创作道路的?今天各地农民画的发展有着什么样的趋势?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走访了农民画创作者、观察者和相关机构负责人。

手绘年画已成临朐文化品牌

“家家闻丝竹,户户弄丹青”的临朐,有着悠久的绘画传统。从明清时期起,临朐手绘年画就久负盛名,且在长期的传承与实践中,巧妙地借鉴和吸收了其他中国农民画的表现元素,融入了临朐一带民间布艺、雕塑、石刻等传统艺术表现手法,逐渐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与大众熟知的杨柳青年画、桃花坞年画大多采用雕版印刷的形式不同,临朐的每一幅年画都是手工绘制,这使得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与此同时也对绘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临朐年画的主要特点,临朐县文广新局局长孙秉明介绍:构图饱满、造型夸张、色彩热烈、风格拙朴、内容喜庆,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在题材上,临朐手绘年画摆脱了以往的陈旧题材,以特有的艺术语言,如实反映农村风土民情,努力表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生活、新变化、新风貌。在构图设计、绘画技巧等方面凸显了手工绘画的灵活性,因而产生了一批手法不一、风格各异的精品佳作。

如今,手绘年画已经与雕塑、观赏石、红木一起被列为具有临朐地方特色的四大文化品牌,正在着力进行培植和推广。面对人才断层、创作水平不高、创作数量偏少等问题,临朐县除了建立创作研究组织,成立临朐手绘年画研究室、组织骨干作者进行创作研究外,还开展学习培训活动。继去年的第一期培训班培训学员百余人后,今年的培训班再次从临朐县各行各业招收学员,有普通农民、退休人员,还有在校学生。

其实手绘年画培训班在临朐已经不算是新鲜事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开展过,当年的学员们今天已经有不少成为专业画家和临朐手绘年画的佼佼者。李志君就是其中之一,她现在不仅是临朐手绘年画的带头人,更是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并屡屡获奖,成为临朐手绘年画的一张名片。而今天的临朐各中小学,手绘年画也走进了课堂。 农民画也要与时俱进

 

作为此次展览的重要推手,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在组织中国农民书画的理论研究、推介中国农民书画走向世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来支持农民书画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并多次在国外举办画展,对中国农民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董振礼介绍,在2014年的中国农民画发展论坛上发起了一个《农民画宣言》,其中对农民画的定位是:中国农民画是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表达的有效载体之一。

山东省农民书画美术研究会副会长王培全以山东的农民书画为例,谈到当前农民画的主要类型。第一种是传统年画,如高密的扑灰年画、杨家埠的木版年画等。第二种是现代农民画,如临朐的手绘年画,还有青州、日照、胶南的年画,这些农民画融入了现代农民和现代生活的气息,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中国的农民画如何发展到今天?对农民画有着长期研究的中国美术馆原馆长助理、民间美术评论家廖开明介绍,农民画从1958年兴起,走过很多弯路,直到金山农民画以中国民间美术的崭新面貌表现农村的新生活,成为农民画发展的转折点。至今,农民画已经走过了近60年历程,农民画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领域都是一个独特的现象,越来越引起瞩目。“我经常到全国各地去,看到很多的农民画,对我最大教益是,农民画家们能够很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新事物,并通过作品反映出来。”

对于农民画的创作,董振礼强调,农民画不仅是对心灵观照的艺术,还应坚守传承文化的责任。而在廖开明看来,则要注重吸收借鉴民间艺术元素进行创新,这一点无论对专业还是业余的艺术家都如此。“像齐白石、林风眠、古元等,他们都吸收借鉴民间艺术进行创新最终获得成功。我们农民画家生活在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氛围里,更有这方面的优势。”

农民画“产业化”的新问题

文化学者陈建武是一个痴迷的农民画研究者,他自费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大部分农民画画乡,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还曾经专门开办了一个画廊来为农民画家们寻找出路,积累了不少市场经验。他认为,现在的农民画销售并不理想,一方面是市场的低迷,另一方面还是受作品本身的质量所影响。“作品的质量决定了销售的价格,决定了作者的前途。没有创新、没有指导,一味地抄袭、复制,这种现象比较严重。”

对于当前很火热的画乡建设,廖开明既看到其蓬勃发展的良好趋势,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不能仅仅在画里堆砌和拼凑民间美术的符号,把别人的东西套在自己身上,怎么会感人呢?不从生活出发,不挖掘当地的民间美术传统,转化为绘画语言,这是很多画乡创作的通病。你依托于当地生活和民间艺术传统进行创新,就会有鲜明的地方艺术特色。另一个不足之处是,画乡整体缺乏个性,甚至画人物脸部的造型都一样。这很难产生杰作。作品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独特的个人风格,三者缺一不可。”

农民画发展到今天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单一类型,作品面貌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也开始走向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廖开明认为,既然进入市场就要讲诚信,不能抄袭别人的作品侵权,也不能粗制滥造无限制地复制,要像版画那样限量编号,还要研究开发衍生品。“各画乡要着力培养懂艺术又懂经营的专门人员,来从事文化产业相关工作。要开发利用好这份丰厚的文化资源,有了这‘金饭碗’,我们还担心受穷吗?”

谈及产业化,王培全以山东巨野为例。“巨野农民画的工笔牡丹走上了产业化。老百姓现在是‘一幅画一亩田’,指的是画一幅画和种一亩地的收入差不多,所以成立了农民书画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群体。再如,胶南有一个油画村,去年他们画的油画卖到欧洲。”

王培全认为,不仅要画得好看、丰富我们的生活,还要形成产业,能够有效益。“没有效益的发展是不能持久的,对于农民来说农民画可以致富,对农村文化建设它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对于一个地方更可促进其旅游业、文化产业形成,所以,要朝着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这样我们农民画才能更长远。”

 

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