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关公战韩信?这不是穿越剧,而是门真功夫!



为更好地推动功夫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本回西海茶事跨界艺术展,力邀全球华人功夫茶界的多位名师和传承人荟聚西海论道功夫以功夫茶会大师专场的形式通过不同地区、不同流派名家间的切磋交流共同探讨功夫茶文化的传承之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功夫,精进持久。

师道功夫,

精神技艺传承之道。


言及东方文化,功夫二字难以绕开,其不单是传统武术的代名词,亦指为达成诸般技艺的更高境界,所要付出的勤勉、精进、坚定、不懈等精神。茶事与功夫的相遇相融,为历史和社会向前发展所促,同时它也是物质资料、时人审美、文化心理等到达一定的高度后,在区域上所呈现的雅俗共赏的特色文化。也正是在千年茶事所积累的丰厚物质资料,和东方思想体系中功夫精神的共同推动下,让功夫茶这一区域性特点明显的技艺,能在整个东南亚汉文化圈内传播,并最终对全球华人茶事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回,我们将跟随对于功夫茶文化有着深入研究和实践、香港茶学家杨智深老师的讲述,详细梳理功夫茶的诞生、器用、技艺、流派、传承等内容,助您更好地了解这门东方茶事真功夫!
 
茶学导师:杨智深,茶学家,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师从苏文擢先生,寄志于戏曲与茶。早于88年开始在法住文化中心开办全港首个茶学课程,复刻陆羽茶经之文化精华。受到海外茶艺界的鼓励和关注,遂于1993年成立香港茶艺中心,推动两岸三地茶界交流,至今已三十余载。


1

茶为国体


祖籍闽南,生于香港。七十年代是我的小学岁月,一家人挤在不足五平米的仄屋。铁制的双架床、印花的玻璃水杯、水松塞的保暖瓶、塑胶的床席、提花毛巾……父母说这一切都不属于中国人的生活,只有一包乡里捎来的乌龙茶,珍珍重重地在亲朋串门泡饮的才是故园旧雨,因为太珍重了,我只喝过一次,所以无法忘怀。

后来,终于侥幸地考进中文大学中文系这憧憬久矣的文化殿堂,义无反顾地钻进诗词文史,但内心却勾起更大疑惑。师友们原来只是翻翻写写地从事所谓学术研究,生活中却荡漾不出中国人的生活气息,自己瞎子摸象地触碰了一下京剧和茶事,发现无比的寂寞。因为,求教无人,但却丝毫没有动摇我探索的意志,才知道歌者从来苦。这苦意亦使我岁月流金,珍贵而闪烁难磨。

老师叶明媚引荐我到霍韬晦先生创立的法住文化学院开办茶事课程,使得能在香港播下种子,使得我有更多的伴侣共同探索,更幸得潮汕泰斗饶宗颐先生鼓励我将所学之功夫茶整理发扬,出于景仰之情,亦一丝不苟地传授。

正因为品茶使我明证中国文化的情和理,使我知道中国文化之美有不可动摇的价值……

2

勿折初生,孟臣若深

 


洪武二十四年,太祖朱元璋唯恐皇亲贵族沉溺前朝闲雅之风,颁布一批禁止的法令,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废蒸青令》,以法律制裁依照唐宋饮茶之人,改为进贡散茶。散茶即是以水淹茶,喝汤留叶的民间粗茶的饮用形式,将原来精细繁复的研茶调膏的程序删减,一改唐宋六百年的喝茶的面貌。



天下遂行淹茶法,而制茶改以炒烘为根本的绿茶,后来增研发酵技术的红茶,采摘仍用以前细嫩芽叶为上,粗老为下的标准。

 

茶器大壶大杯,读诸明代图画及流传名物可知。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山,俯仰宇宙,细察物理者多。自宋明理学流行,奉行道家“勿折初生”之戒律者甚众,眼底细芽犹卷,嫩叶未舒,实即夭折,中有人决议,试延后一节气,采摘三叶一芽之朵蕊。

 

一声春雷天下惊。初始所采之整茶,试诸红绿二种制法,竟不能佳。应为谙熟丹药道士,以其深厚的科学物理经验,横空出世了“摇青”技术,奠定了部分红转,三红七绿的原则,后又反复推敲,以致成茶的工期需要半年之久,比之绿茶顷刻红茶数天,世人敬称此份心意为“工夫茶”,意谓沉潜用意,不计工夫。


手工揺青


在泡法也追慕前人的浓稠饱嘴,以少许胜多许的余韵,实行小壶小杯。根据袁枚记载,壶小如香橼,杯小如核桃,典型已备,不可推翻。唯后世踵事增华,壶越小,杯越小矣。


壶必孟臣,杯必若深。孟臣乃泥壶翘楚,若深乃瓷杯细品,运用于泡茶则一金一玉,使人意志廉立,身处红尘,终怀庙堂爱民之心,先忧后乐,毋为小人。是以闽南诸君子推崇必之,不用他物,可见期间品茶不独为消遣无聊。故汪士慎谓喝武夷茶使人有敬畏之心,如交高士,久不生厌。真得君子胸怀。

 
闽南人冲泡武夷茶时特重器皿的细节考究,环环修正。壶之盖之墙之唇之肩之腹之足之底,将原来以酒壶为参照的各个细节,逐一调整,走了一个矮化圆化的过程,逐渐形成后来的孟臣乃至水平的定案。


 

前此茶杯亦是从酒杯挪用而来,后经历若深诸位能工琢磨,深谙茶汤流淌规律,终以撇口鼓腹圆底圈足为准。

 

是以孟臣壶得钟声,若深杯得磬声,壶的设计使茶味能尽释放,杯的设计使茶汤能尽圆融,几乎尽善尽美矣。

3

功夫流传


废蒸青令后八百年,世人专志治茶,从此又成风气。因泡法严谨难学,进阶步履维艰,学习者惊呼为“功夫茶”,慨叹须痛下功夫,方得登堂入室。
 
可惜天下难安,战火频仍,闽潮地接海洋,扁舟能渡,到暹罗到马来西亚到香港到台湾者众,便就描画了一幅华人在海外的品茶地图。
 
精美华贵,金银堆陈,应该是功夫茶中的豪门。首批移民暹罗的潮汕人士,身份高贵,财力富足,所以能追逐如金子相贵重的十焙水仙(岩茶素来储存数年要覆焙,所谓十焙,即是储存数十年,证明岩茶是有喝老茶的传统),所用茶壶多为“贡局”制造,壶身饰以金银,抛光如镜,极尽华彩,富贵堂皇。

清晚期贡局款朱泥梨式壶
 
唯因人数不多,后代未必爱好,所以至今几近绝响,偶有器物流传于市场而已,其具体冲泡和品饮经验,可惜失传。

庶民坚守,古意盎然,功夫茶变成了一种乡愁。

南洋其实包括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华人多是闽南乡亲,而都多是庶民。谋生是乱世最急要大事,离乡背井,漂洋过海,在所不计。温饱之余,闽南人仍以小壶小杯斟饮,以廉宜之茶之器,却严守泡饮之度,身寄他乡望月明,自此功夫茶又多出了慰藉游子的身份。信乎香味能蕴藏深刻的情景,经久不能磨灭。


台湾于明清便有闽南人纷纷落户,到了近代更有许多北方人大举迁入。当地人勤勤恳恳的栽种茶树,研究制法,扬长避短的降低摇青的程度,减少浸泡的时间。利用当地的陶土,创造出具有新时代审美的茶具,突破了地理的约束,成就了自给自足的品茶风貌,使得功夫茶仍然可以不绝如缕的传承。


对于香港来说,其背负文化窗口的任务已经百年,在功夫茶这个领域,闽南潮汕两地的经验都保留在这个弹丸之地,从器物茶叶到冲泡几个核心环节,都毫无缺失的流传不断,深入生活。闽南所重之器,所重之岩茶,潮汕人所重之泡茶技艺,都在香港街头巷尾能得到最纯粹的表现。






功夫茶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时时刻刻背负着华人文化传播交融的非凡任务,并且屡屡获得春风润物的成果。—— 杨智深




 

更多关于功夫茶文化内容

「功夫茶会」大师专场 / 杨智深

10月5日14:00-16:00

地址:北京西海48文创园



金秋十月
华人功夫
大师传承
论道西海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