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栏 | 季涛:艺术博览会的30年,从1.0进化到3.0

艺术博览会源自西方,是一种将画廊等艺术机构集中在一起,针对收藏家进行集中展示、交易的一种“大卖场”的展销模式。

内地第一次艺术博览会出现在1993年的广州。由于当时艺术品市场刚刚萌芽,画廊业还没有成型,艺博会多以艺术家个人参展和交易为主。这也被视为艺博会的1.0版,即初创时期。

一、以中艺博览会为代表的1.0时期

据说,最初提出举办艺术博览会的是一位叫作何冰的先生。一次偶然机会,何冰听到移居加拿大的艺术策展人郑胜天先生谈起他参与策划香港第一届亚洲艺博会的经历后颇受启发,也想在内地创办一个艺术博览会,于是与文化部下属的中国文化艺术总公司接洽商谈。双方最初达成的意愿是在北京举办,但有关文化管理部门觉得时机不成熟没有同意,因而改在广州举行。首届艺博会主办方为文化部艺术局,由中国文化艺术总公司承办,广东省文化厅等协办。何冰担任了艺术委员会的秘书长。

1993年11月16-25日,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大厦举办。这次博览会吸引了来自海内外200多个艺术机构和艺术家的参展,450个展位,展品有4000件中国画、油画、书法等美术作品和一些工艺品。其中10%的参展方来自于海外的机构和个人。

“首届艺博会”是内地首次以市场方式集中将中国艺术品推向海内外的创举,因而也被誉为艺术品的“广交会”。艺博会特邀了一些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如吴作人、吴冠中、靳尚谊、朱乃正、刘勃舒等的作品;各地书画社、艺术公司、画廊等机构也提供了包括齐白石、李可染、傅抱石等名家作品;其中还有北京的红门画廊、大陆艺术家画廊等艺术代理机构的身影;博览会还独出心裁地印制了主要代表作品的展览图录,这是海外艺博会所没有的服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86d2d6ab3a9e72a15d98934605101d5d.png

笔者收藏的1993中艺博览会图录

展后发现,承办方亏损了几十万,而各参展方也多无赢利。“首届艺博会”场面很热闹,经济效益上也许并不成功,但其具有的重要意义与启示毋庸置疑。不成功的原因或许有这样几点:

1、艺博会在广交会场举办的初衷显然是想依靠外销。但当时海外藏家对内地艺术市场还不甚了解,购买意愿不强;而国内的艺术收藏群体还十分弱小。

2、国内的艺术代理机制不健全,机构和个人混合参展,推广、销售方式千差万别,给人以混乱、信任度不足的印象。

3、参展作品种类庞杂,书法、国画、油画、工艺品一起混展;展位布局也没有设计和规划;展品既有名家精品也有普通画家的临仿之作,甚至有商品画掺杂其中,良莠相混、杂乱无章。

“第二届中国艺术博览会”于1994年11月继续在广州举办。主办单位改为了文化部办公厅和广州市政府,承办为中国文化艺术总公司和广州市文化局,协办方增添了香港和记电讯集团、越秀企业集团、白云房地产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显然,第二届艺博会加强了当地政府的配合与企业界的支持。参展商中明显增加了机构所占的比重,除了红门画廊、大陆艺术家画廊外,有了中央美院画廊、中国美院画廊、鲁迅美院画廊、西泠画廊等的名字。

“第三届中艺博览会”于1995年迁回到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此时北京的艺术品收藏热潮兴起,拍卖会一场接着一场,画廊也多了起来,艺术市场发展速度明显优于了广州。而此时中艺博览会也渐渐开始盈利。

此时,内地一线大城市开始独立承办艺博会,如1996年举办的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上海双年展和1997年的上海艺博会。1996年3月,上海出现了最早的艺术博览会—“上海双年展”。首届双年展由上海市文化局、上海美术馆主办,内容以油画为主,包括具象、表现、抽象以及装置艺术等多种风格,参展艺术家共29名,展出作品160件。上海艺术博览是在上海世贸商城举办,被当作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一个固定节目而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b5f7ecf7721e97d4135516dd74c0ba37.png

笔者所拍第四届“中艺博览会”开幕式

1996年,笔者也加入到了“第四届中艺博览会”的策划之中。太平洋拍卖公司与承办方合作于8月19日在艺博会上举办一场参展作品的拍卖会。拍品来源自每个参展机构和艺术家个人。拍卖会定在艺博会旁会议厅举办,参拍作品225件。新鲜别致的拍卖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画家、画商和收藏家到场,拍卖大厅600个座位无虚席,四周也站满了人,先后到场约有两千人。经过4个小时热烈的竞拍,83%的作品找到了买家。成交总额达89.4万元。拍卖作为一种交易手段,与艺博会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两个新生市场之间形成资源共享与互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9445c541e1ff1753d259b68f8a8f1286.png

笔者在第四届“中艺博览会”上与

以个人身份参展的蒋大为先生合影

同年,我们再次在北京国贸中心举行的首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举办了自筹拍品的拍卖会。1997年,中国嘉德也在“第五届中艺博览会”上举办了自筹拍品的拍卖。艺博会上的拍卖会也许不属于艺博会的国际通行惯例,但在我国艺术市场初期,拍卖与展览互相呼应和借力,对艺术市场的推动意义远大于其经济效益。

作为艺博会首创被铭记于世的“中艺博览会”进行到15届时没有了后续,时间定格在了2012年的8月,从此宣告了1.0版艺博会的彻底终结。

二、艺博会走向国际规范的2.0版本

艺博会的2.0版意味着采纳了国际模式。其标志性事件为2004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首届CIGE”明确了参展标准:以艺术品经纪机构和销售机构为参展主体,提倡专业化、学术化和国际化。

在此不能不提到的一个人就是董梦阳先生。他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中国文化艺术总公司工作,因而参与了1—10届“中艺博览会”的运作。他在十年工作中得到了经验,也发现了“中艺博览会”经营模式的问题。2001年,董梦阳出国考察时发现海外的艺博会模式为艺术机构型,而不会让艺术家个人参展。2002年,董梦阳辞职,组织团队创办起“首届CIGE”。2004年4月,“第一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开幕,这是内地艺博会的一次重要转折。从此,艺术博览会开始重视学术性,学术论坛、主题展览等海外艺博会的模式渐渐出现在内地艺博会上。

“首届CIGE”聚集了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的68家画廊参展,吸引了近3万观众和藏家关注,现场成交额达数千万元。本届博览会中,国外画廊参与踊跃,占比超60%。当时国内画廊业尚未形成规模,而海外画廊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与机会。这一届“CIGE”的成功举办对后来内地艺博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组织了两届“CIGE”之后,董梦阳另起炉灶创办起“艺术北京”博览会,“CIGE”则由另一位合伙人王一涵接手继续经营下去。2008年,地理便捷,服务全面,尤其具有税收方面优势的香港艺术博览会的举办,对内地艺博会产生了很大影响。“CIGE”因而流失了很多海外客户,最终在2013年,由“暂定延期”演变为停业。

三、艺博会走向个性化的3.0时代

内地艺博会发展的第三阶段为个性化细分期。源自于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艺术北京2006”当代艺术博览会(Art Beijing)和2007年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2007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SH Contemporary,简称“上海当代”)。

2006年前后,内地当代艺术市场发展迅猛。一时间,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开设艺术专业。北京每个周末都有新的画廊和艺术空间开幕。到2008年,内地仅一二线城市举办的各类艺博会就达30多个。早期的艺博会同质性较强,同一城市、同一时间举办相似定位的艺博会,由此产生了艺博会间的竞争。为了避免“同质化”之争,内地艺博会经营定位的细分与个性化因此进入了日程。

2006年10月6—10日,“艺术北京2006”开展。他们明确以推广当代艺术为宗旨,更注重本土与亚洲的概念,力图将自己打造成亚洲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博览会。110家参展画廊是组织者在200家申请单位中遴选而成,来源于12个国家与地区。执行总监董梦阳将“艺术北京2006”设计成5:3:2的格局,即中国画廊占整个博览会的一半,亚洲和欧美的画廊各占30%和20%。“艺术北京2006”在展览期间举办“艺术经济”论坛,关注“当代艺术的创作现状与收藏趋势”和“艺术投资的策略与艺术基金的管理”等论题。博览会还组织了35岁以下的艺术家开展名为“年轻艺术区”的艺术活动,为更年轻的艺术家提供展示自己艺术的机会。最终,“艺术北京2006”全场成交金额远超过预计的两亿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440e8d918ec048dafe3fd53e66b976fc.png

“2007上海当代”于9月6-9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家画廊参加了展览。其运营团队主要为意大利博洛尼亚集团。策划人皮埃尔和洛伦佐都曾经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组织成员,他们把欧美艺博会的整个系统与运作模式搬到中国。从观展上来说,“2007上海当代”比内地其他的艺博会好看,装置作品几乎出现在每一个画廊的展位上,视觉上十分接近海外艺博会形式。其参展构成中,欧美画廊占55%,亚洲画廊为24%,而内地画廊仅为21%,形成以欧美为主导的市场定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1c5697ffa4e68580dfeebafdad5c6401.png

“2007上海当代”以其当代性、专业性给当时的内地艺博会带来了巨大挑战和冲击。但随之显现出的艺术品高额关税、过严的审查制度、内地藏家看多买少的问题,加之主办方经营战略上出现的分歧,影响到之后海外画廊与买家的参展热情,成交额逐届递减。最终,2013年因为投资方的缘故而停办。2014年又以“博罗那上海当代艺术展”的名称卷土重来,但早已没有了“2007当代上海”的风貌,60家画廊中,中国本土以及香港、台湾的画廊比例回升到占75%,15%来自亚太和中东地区,10%来自欧美,明显向本土画廊转向。

虽然“上海当代”最初的市场定位构想不很成功,但它向内地艺术市场提供了一个成熟艺博会的样本,为后起之秀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与经验教训。

2013年11月,一个崭新的艺博会出现在了上海中实大楼,这就是“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ART021)。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一个参展项目,“首届ART021”汇集了29家来自全球的画廊与当代艺术家作品。“ART021”提出了“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定位方针,参展多为本土画廊。到了2015年,“ART021”画廊数量增加到了75家,因此展场搬进了上海展览中心。2022年“第10届ART021”已经汇聚了来自全球19个国家的134家画廊,其中仍然50%是内地画廊。“ART021”重在培养本土画廊和本土新藏家,以不断追求艺术市场的增量为己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b2643476ecaf20f8298a5573272aaf3d.png

笔者所拍第五届“ART021”展场外观

2014年9月25日首次开展的“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加入到上海的艺博会大战。首届“西岸艺博会”由上海西岸开发公司与艺术家周铁海合作主办,是首个融合艺术与设计的博览会。该艺博会倡导“艺术引领生活,设计走进生活”的核心理念与当代生活方式,采用“5+25”的创新模式,分为5天博览会与25天特展,突破了原有的五六天的展期习惯。其展场选在由原上海飞机制造厂冲压车间改造而成的西岸艺术中心。虽然只有25家画廊参展,但多为国际知名画廊和设计机构。主办方举办了多场聚焦艺术与设计创作、策展与美术馆运营以及艺术收藏等话题的高峰论坛。纵观“西岸艺博会”,其定位于国际画廊、海外当代艺术与设计作品,更加追求作品的时尚、新颖和美观。到了2022年11月第九届“西岸艺博会”,已有来自19个国家逾百家画廊的参展,更加受到众多年轻艺术爱好者的青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1006eda69faa20dd14d8dacfb007f8b0.png

笔者所拍第五届“西岸艺博会”的排队场景

综上所述,内地艺术博览会在不断走向国际化和专业化中日渐成熟。2013年5月在香港开展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HK)经过十年的经营,已经成为了香港甚至全亚洲的头号艺术盛事。这对于内地艺博会的发展也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与“虹吸效应”,未来内地的艺博会走向如何,将一直被人们广泛关注和期待。

作者:季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