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央美新书|孙璐 著 《现代钢铁雕塑艺术》

2023-09-13 10:4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4e5a09839965d240b50f3d68091bc2e3.jpg

现代钢铁雕塑艺术

孙璐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年8月

本书为中央美术学院“央美文丛”系列出版物

《现代钢铁雕塑艺术》是“央美文丛”系列丛书推出的又一艺术研究专著,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以全景视角梳理了钢铁雕塑这一20世纪新兴的艺术门类的源流和发展,不仅介绍了钢铁雕塑艺术在西欧、俄国等源头国家如何出现和演绎;更详尽地阐述了钢铁雕塑艺术初入中国时本土化的改变和融合;更为可贵的是,本书通过对“钢铁之夏”国际青年金属雕塑创作营“第一艺术现场”的描述,将中国最前沿、最年轻态的钢铁雕塑的艺术样态纳入到整个钢铁雕塑的艺术史叙事当中,从中国立场出发,真实而鲜活。本书采用“典型艺术家+代表作品”的个案式体例,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于专业之外的一般读者非常友好,是一本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的艺术知识普及读物。

直接使用固态的钢铁来构筑雕塑,发端于西方,至今不过百年。但钢铁以其优越的耐久性和加工性能,成为众多现当代艺术家创作大型公共雕塑作品的首选,承载着丰富的时代精神,也展示出杰出的工业制造水平。上世纪之初,钢铁雕塑艺术在欧美萌芽,并蓬勃发展,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大量的经典之作。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钢铁雕塑艺术被引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文化及艺术形式相结合,经历了一场再造的历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911f46bb7d825025be26de635401f1c1.png

据记载,铁为人类所用的历史至今已有六千年。人类最早发现的铁是从天空落下的陨石,含铁量超过90%。古埃及人把这种珍贵而神秘的金属称作 “天石”,在古希腊文中“星”和“铁”是同一个词,而华夏民族是在2500年前进入铁器时代的。随着人类冶炼技术日臻成熟,钢铁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活和军事领域,也被用来制成人物、动物雕塑和各种造型的器物,但这一雕塑材料的用途主要还是通过模具浇注技术来实现的。而直接使用固态的钢铁来构筑雕塑,使之具有独立精神属性,有史至今不过百年。

一般来说,雕塑是指在三维空间中使用不同的材料,通过表现体量、形 体、空间与质感等来表达特定主题的艺术形式。在现代主义之前,东西方雕塑基本上是再现性的,通常使用木材、石头、黏土等传统材料,用塑造或雕凿的方式来刻画具象的人或动物。其功能无外乎为宗教性或纪念性雕像服务,甚至仅仅作为建筑的装饰。19世纪中叶以前,绘画和雕塑都被看作对自然和现实社会的模仿,其自身并不具备独立的艺术价值。

欧洲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变革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的改变。启蒙运动以来,欧洲哲学中重视人性、尊重个性的“主体论”得到了发扬。同时艺术品的供求关系也发生变化,艺术品开始走向市场。这使得雕塑家们在创作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进而激发他们不断寻求雕塑自身独立的价值。与此同时,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在欧美风起云涌,波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它对雕塑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把雕塑作品作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实体来对待。

进入现代社会的雕塑家通常使用工业产品作为材料来做创作实验,关注的不再是再现人物或动物等自然界的物体,而是在雕塑中创造结构和探索空间中的运动。雕塑家通过对形式、材料语言的开发与探究,以造型和工艺来表现主观思想和内心情绪。这种新兴的艺术创作观念与传统的古典艺术观念最大的不同在于,雕塑不再仅仅被视为传达主题内容的载体,而是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且专注于形式本身,一度追求“所呈现即所表达,别无其他”的形式至上主义。

过去的一百年中,工业社会高速发展所创造的成果大大超过了过去数千年成果的总和,人们享受到无比充盈的物质文化生活。不过,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与现代主义理念的双重影响下,人们也开始不断反思和批判现代文明的种种弊端。而在二战之后一片废墟的特定历史阶段,现代主义艺术与设计成为重建文明社会的特效药。它在使社会发生巨变的同时,也为工业文明与当代艺术理念的结合体—钢铁雕塑提供了萌芽空间。

作为造型艺术,特别是公共空间大型雕塑的材料,钢铁优越的耐久性和加工性能使其成为现当代艺术家创作,特别是建构大型公共雕塑作品的首选。随着越来越多的重工业材料、重型机械和加工技术被运用,雕塑家们将一件件纪念碑尺寸的非具象钢铁雕塑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些饱含着对大工业时代的崇拜与信仰的钢铁雕塑,成为现当代欧美世界中具有重要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也成为城市肌理与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重工业时代景观的新面向。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独特象征。在追求高速、高效、高能的信息时代,机器和钢铁自然就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象征物,成了我们潜意识中的偶像。它们代表着速度、效率和力量,以及我们建立在机械化和信息化基础上的现代生活状态。许多西方艺术家都采用最先进的工业技术来表达其先锋的创作思想,阐释其对世界的看法,探讨生存的意义。比如英国艺术家安东尼·卡罗(Anthony Caro )将音乐转换成视觉元素,将韵律凝结成一种城市肌理。又比如西班牙雕塑家爱德华多·奇利达(Eduardo Chillida )那些如黄油块般弯曲的钢铁方柱,展现出令人震撼的超级力量。再比如英国的阿尼什·卡普尔(Anish Kapoor)、美国的杰夫·昆斯(Jeff Koons ),以及韩国的崔有让(U-Ram Choe )等艺术家,直接把最新的工业技术作为自己作品的表达手段,来不断刷新观众的感官体验。他们的作品采用先进的数码加工技术,高反射性的不锈钢等金属作品使人们如同置身于充满科技感的未来世界之中。

本书第一部分所列举的伫立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空间中的钢铁结构,或光洁闪烁,或锈迹斑斑,或风格开放,或蕴含隐喻,它们往往并无固定所指,但实际上承载着丰富的时代精神,也展示出杰出的工业制造水平,常常能给予观众强烈的精神触动。它们既是现当代雕塑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欧美社会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钢铁雕塑发展得比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国向世界敞开国门,钢铁雕塑随之而来。在21世纪初,中国的先锋艺术家们经历了由借鉴学习向自主发展的转变。中国现代钢铁雕塑艺术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有着相似的出发点,都是向人文主义回归。但中国本土的钢铁雕塑一经发展,很快就走上了主题具体化和超越雕塑本体的道路。一方面在欧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下,雕塑家们拓宽了眼界,丰富了认知,并兴致勃勃地做了大量材料与形式方面的实验,涌现出许多立足本土的实验性作品。如艺术家李秀勤在20 世纪90年代创作的钢铁构成系列作品,运用大量的新材料、新形式和新方法,对之后青年一辈影响显著。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思想的解放,也让当时的艺术家迅速把作品的主题,转到对个人经验、中国历史和社会现场的表达上。如雕塑家隋建国这个时期的作品《地罣》《殛》系列,便是如此。艺术家将钢铁元素融入作品中,与其说是看重钢铁本身的物理属性,毋宁说是为了挖掘其社会属性,这超越了现代艺术的形式美感而进入带有隐喻性的哲学范畴。无论是形式探索,还是基于当下思考的历史传承,现代中国钢铁雕塑艺术从萌芽开始,就注定了对历史、社会、文化与个体的观照。这方面的内容将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加以阐述。

国内各大美术学院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都先后将现代主义理念和实践,以硬质材料课为切入点,引入教学体系中。金属作为硬质材料的代表,因其易得性和便于直接操作的特点,逐渐成为雕塑系硬质材料实践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金属雕塑是对写实雕塑教学的补充,更是对雕塑本体的强调。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系统的金属雕塑教学理论已经形成。今天的学院实践接续了20世纪第一代中国当代钢铁雕塑前辈们的本土化创作进程。在全球化的开放时代,青年艺术家们的创作在技术、形式和语言方面具备了与世界沟通的便利条件,也自然而然传递出一种“乡音”。中国社会所走过的每一步都印刻在他们的创作当中,成为他们艺术作品的固有底色。“民族”与“世界”不再是新时代的钢铁艺术家们刻意思考的主题,在这一代人的作品中,令人瞩目的是一种既兼容并包又个性鲜明的“中国”气质。

一些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接受了正规学院训练、具备现代艺术前沿理念的年轻艺术家,在探索一种属于中国当下这个时代、与中国本土文化血脉相通的直接金属雕塑。如果遇到合适的平台,他们蓬勃的创造力将不可限量。“钢铁之夏”雕塑创作夏令营正是这样一个现场创作平台,已持续了近十年的时间。这个创作营项目得到政府与企业的支持,以美术高校学生为创作主体,利用废旧钢铁设备,开创性地与中国当代文化及多元的艺术形式相结合,让“中国工业历史的沉积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是当下年轻雕塑家们具有“中国独色”的文化尝试。近年来创作营出品的作品,因其思想活跃性和实验性在学术圈内和社会层面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当代公共雕塑艺术新生态的形成。

所以,本书除了对成熟意义上的钢铁雕塑艺术进行梳理以外,在第三部分使用大量篇幅介绍创作营中的年轻新锐,从现场角度对他们在创作营项目中用废旧机械设备零件及各种现成钢铁材料创作的雕塑作品做了分析和论述。这些大型钢铁雕塑的创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现代主义雕塑方法论中的直接金属雕塑,但也充分结合了中国本土特色和时代精神,是最具现实意义的艺术创新。相对于成熟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些短期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更受工期、加工工艺、材料种类的限制,也更接近特定地域的文脉,对当地的社会文化有更精准的把握。如果说那些里程碑式的大师作品是宏大雕塑史中的经典,是一个个耀眼的名词,那这些看似粗略,却饱含生命力的创新作品就像一个个生动的动词,处于鲜活的现在进行时。正如所有优秀艺术作品一样,它们贯穿着时代精神的内核,并反映出其所在土地和所属民族的特殊意识。这些雕塑正在酝酿形成一种新型的公共艺术创作模式,也将为瞬息万变的社会和时代增加新的注脚。

总体而言,本书在纵观钢铁雕塑百年发展史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或抽象或具象的典型案例,透过成熟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和年轻艺术家的现场创新,揭示隐藏于“钢筋铁骨”背后的艺术理念和表达方式,洞悉钢铁雕塑艺术的本质特性。为了论述的方便,笔者会根据形式上的特点、表达的意涵或具有的时代意义,将这些雕塑作品进行分类,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只属于某一个类型,只具有某种特点,因为分类的概念和边界都是相对的,甚至分类的做法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些保守的,更何况“跨界”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常态。

当然,本书的目的也不是用专业术语抑制观众的直觉,而是与之正相反,试图将理论分解成深入解读细节的依据,从而触发观众内心深处的感受力。笔者希望以欣赏和解读为切入点,带领读者发现当代钢铁雕塑艺术的魅力,找到正确打开这些艺术作品的钥匙。如果可以奏效,也更希冀本书的导览能使读者感受造型艺术的触角更加敏锐,领略到超越文字叙述的艺术精神。

艺术审美并不高深莫测,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由故土与民族的乳汁孕育而成,凝聚着时代精神。在共同的时代精神的影响下,专业人士抑或是普通大众对艺术的感知和体会往往是相通的。也因此,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远不是创作的结束,而是新思考和新创作的起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271235c265f934b9d659b350f9d3b8b3.png

引言

第一部分 先行者的足迹:欧美钢铁雕塑艺术

第一章  钢铁雕塑艺术的西欧萌芽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现代雕塑之父/巴勃罗·毕加索——主观空间的曙光/胡里奥·冈萨雷斯——手艺与艺术

第二章  钢铁雕塑艺术的俄国源头

弗拉基米尔·塔特林——革命的乌托邦/安托万·佩夫斯纳——空间中的线面/瑙姆·加波——至上之王/拉兹洛·莫霍利-纳吉——“空间调节器”

第三章  钢铁雕塑艺术的公共性

亚历山大·卡尔德——辉煌的形式/大卫·史密斯——金属纪念碑/安东尼·卡罗——凝固的音乐/爱德华多·奇利达——重金属的诗意/亚历山大·利伯曼——举重若轻/马克·迪·苏维罗——悬挂的爆发力/贝尔纳·维勒——与钢铁的战斗

第四章  钢铁雕塑艺术的动感表现

尼古拉·舍弗尔——光的剧场/乔纳森·博罗夫斯基——人性的剪影/瓦西拉基斯·塔基斯——磁力作为雕塑元素/乔治•里基——极简动态几何/尚·丁格利——西西弗斯的机器/安东尼·豪——柔软的钢铁/崔有让——“新物种”

第五章  作为场域的钢铁雕塑艺术

唐纳德·贾德——作品作为场/托尼·史密斯——几何钢构/理查德·塞拉——极少主义纪念碑/理查德·迪肯——杜撰者/安东尼·戈姆利——“我”与“超我”/阿尼什·卡普尔——材料的感官极致/徐道获——材料的文化迁移

第六章  波普钢铁雕塑艺术

爱德华多·包洛奇——类人机/林恩·查德威克——即兴几何/塞萨·巴尔达奇尼——凝缩与张力/约翰·张伯伦——都市拼贴/克莱斯·奥登堡——日用品纪念碑/伯恩哈德·卢金布尔——无功的蒸汽朋克/托尼·克拉格——废弃物的圣殿/理查德·文特沃斯——平静的“谎言”/杰夫·昆斯——金属冰淇淋

第二部分 自足的语汇:钢铁雕塑艺术的中国立场

第七章  钢铁雕塑艺术的引进与萌芽

奠基者——文楼/金属教学的开端/早年的实验

第八章  钢铁雕塑艺术的本土意象

盲文与书法/榫卯与嫁接/铿锵国粹/英雄壮歌/山水心流/看山还是山

第九章  钢铁雕塑艺术的现实与幻境

自然与工业/“科技生物”/腐朽与重生/均衡与不安/发展的肌理/海市蜃楼/遥远的对话

第十章  数字现实中的钢铁雕塑艺术

微观世界纪念碑/解构的风景/知觉的峡谷/永恒的藤蔓/坚实的虚像

第三部分 青年的活力:钢铁雕塑艺术的社会实验

第十一章  自然主义钢铁雕塑艺术:世界镜像

天然世界的钢铁扩音器/物质社会的钢铁咏叹调/历史中的当代钢铁映像/当代安慰物的钢铁衍生

第十二章  抽象的钢铁雕塑艺术:内心形状

几何构成:理性的再阐释/异态表现:感性的再生发

第十三章  超现实的钢铁雕塑艺术:人间造物

钢铁的正反乌托邦/与自然平行的钢铁造物/钢铁的超现实梦境

第十四章  钢铁雕塑艺术新态:公共在场

好客的钢铁:勇者的游戏/悦耳的钢铁:乐者的浪漫/灵动的钢铁:智者的字谜/友好的钢铁:百姓的俚语/庄严的钢铁:信念的图腾/神圣的钢铁:信仰的圣像

附录  钢铁雕塑艺术大家说:“钢铁之夏”研讨会发言精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1c61f0eb99584335c41b2a50b34aace4.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c733f89451f4aed7a4c08f0abdf1e255.png

孙璐,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书记,中国雕塑学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主要从事直接金属雕塑创作、研究和教学,作品多次参加“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中国广州)“中国·想象: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展”(法国巴黎)、“釜山双年展”(韩国釜山)等国内外重要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雕塑博物馆、美国匹兹堡卡耐基梅隆大学、韩国釜山水族馆等多个艺术机构、政府机构以及私人收藏。

在《美术研究》《中国雕塑》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主要著作有《玩铁——直接金属雕塑》《现代雕塑家手册》(译著)等。曾编著专业基础教材《直接金属雕塑》,所讲授的“直接金属雕塑课”被评为中央美术学院首届校级精品课,并于2007年至2018年间连续八年带领金属雕塑创作营,指导艺术学生和青年艺术家进行现场创作,观察、积累了丰富的钢铁雕塑艺术发展样本。

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在回溯欧美钢铁雕塑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的基础上,透过成熟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和年轻艺术家的现场创新,揭示隐藏于“钢筋铁骨”背后的艺术理念和表达方式,洞悉钢铁雕塑艺术的本质特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74fef548ae80c1ad55e8fef364651103.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a970a9d4867e38d686df2b704b7dddf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25e15a53951e26d90f63655cff31edf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3f6a3a0c95b94713520cc3f62b6af68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c6632fe1f6bd71cdd1c6198c8dc847d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562635acf500c63de03a428d0054a01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fefa3b50d1cf1feea1bee11f9d8b2b5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59c4130d9a6e94bda750e24f54ce9bd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4b9e9f932c5d5bc42b219a064268b1d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c2023db2c2b9bc0902c81d0bf2b7b18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c787dc7a04180b70ccecdfcc9330d6a6.jpg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