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游戏”关于“夜•都市”系列创作》

  当人类从远古走向今天,那些纵横交错的变迁和深重悠远的历史足迹,铸成了今天庞大壮阔又令人汗颜的文明社会,而文明社会的规则始终存在其最不文明的一面,你若想了解一个时代是在前进还是在没落,就一定要去看那个时代的文艺作品,你会发现你要的所有答案都在里面。

  在这里我很遗憾的说,当代中国的艺术真的无法像国人在奥运会上那样风光体面。众所周知,国人肯吃苦,勤劳能干又心灵手巧,可惟独缺乏人文情怀,我们无愧于“不富诗意的帝国”的称号,这就是说我们在俗世里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可以在世界摸爬滚打开辟出一番天地,但却忽视了那俗世之上的世界,那里才是创作的真正源泉,是令丑陋恶俗也可变为艺术的地方,只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窥见得到呢?这也是我感到教学越发艰难的原因,教授艺术不像教授数学历史,多年累积的经验会使你驾轻就熟、与时俱进,教授艺术尤其是绘画,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倒令你不断的反思自己以及整个社会。时代变迁令社会的各个层面发生着变化,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不与已成定局的事争执,然而我总是会想起最初学画画时候的情景,那时的我绝对是抱着对艺术的敬畏以及对大师们的崇敬之心,因而画下的每一笔都是纯粹的用心的,我以为精神世界的饱满才是人类应该追求的地方。

  正如我们所见到的,文明社会还在继续前进,我们生存的环境在迅速的变化,但越是这样的物质社会,我对学生的期望越不是他们毕业之后能够迅速的功成名就,那不是学艺术的最终目标,可以说那根本就与艺术无关。我作为一名教师所能做到的仅仅是身体力行的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艺术创作道路,如果一个孩子在还未走进大学校园前就被灌输如何更快的在成人的世界里追名逐利,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那他还不如直接去炒房地产或者考公务员,比辛辛苦苦背着画箱、这一笔那一画来的容易的多。即便我是他们的老师,也无法在教学中改变他们的价值取向,那是体制带给他们根深蒂固的念想,何况这个社会,没有人会认为财富荣耀不是好的东西,如果你去阻拦,反倒会被人认为是异类。

  中国正处于市场繁荣的阶段,只要是你想得到的都可以做成“市场”,所以我认为艺术市场的关键词是“市场”,而非“艺术”,这也是我前面提到过的凡是与名利挂钩的事物均无关艺术,那只是文明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游戏规则,是必然的不为人的意志转移的,凡是市场范畴内的事物就都应符合价格规律,受着全球一体化的影响,符合市场的一切特性。那么,艺术市场也应该拥有这些特点,艺术品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商品,在某种程度上与汽车、手机或者牙刷等等是一个性质。这里我说的“某种程度”是很微妙的,因为画家在创作的时候有他的坚持,批评家在批评别人的画时又有他的想法,我说这张画也就跟马桶垫的价值一样,他就会跳出来破口大骂我不懂艺术,中国不仅人多,每个人的观点也多,可是,这场游戏的主导是谁呢?关键词是市场,那么主导游戏的一定是手握金钱的那个人,没有钱,这场游戏也就是场梦了。

  作为一个以艺术为生的我已经可以讲出许多关于市场的事,可见市场经济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那么艺术对于我又是什么呢?我实在无法将艺术市场剖析成艺术的市场,那么下面我只谈艺术,与市场无关的艺术。

  我认为艺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人类渴望挖掘灵魂的载体,当我们发现一个民族已丧失对艺术的追求而只在意如何利用艺术获利的时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呢?那代表我们已经放弃了那俗世之上的世界,我们心甘情愿做了行尸走肉。说到这里,一定会有许多人站出来举着拳头大喊:没解决温饱还空谈什么艺术?物质决定一切,可是不能让物质决定了人心和人性。艺术是穿越的包容的,是任何状态下都可以存在的,我所谈的艺术与吃饭穿衣并不冲突,艺术是种永恒的精神,而不是狭义上理解的因为卖不出画赚不到钱最终只能饿死的艺术。如若罗列那些为了艺术而饱受折磨的伟大的艺术家们,就未免显得有些矫情了。

  我画“夜o都市”这一题材已经将近一年,在这一年中,每当日落我都不断在闪烁的霓虹灯和刺目的远光灯下捕捉那些落寞的身影,日复一日,我发现无论寒风凛冽还是烈日酷暑,那些背影都不曾改变,无论是行走着的,还是骑摩托开汽车的,抑或是挤在公交车内的,他们仿佛是同一群人,奔向同一个目的地,一簇又一簇,经过我面前又消失在远方,在那些闪耀的灯光下影影绰绰,仿佛水中倒影般易碎、难以捕捉。逐渐地,我开始怜惜这群不知去向的人,我一遍又一遍画着,仿佛在追寻着他们的足迹,这些生活在都市里的人群,有着什么样的来历?受着什么样的苦?有过怎样的童年经历?又企盼何种未来呢?我细心钻研他们的心理,仔细用画笔描绘黑蓝色闪着星光的夜空,我在马路中央观望车来车往,我行走于尘土飞扬的环路边,最终我明白了,其实我也是这些鬼影中的一份子。

  原来,我们都真切的活在这个尘世中,我们需要遵循各种游戏规则,我们恨不得从生下来就得学习、运用和掌握这些规则,就像数理化的方程式一样,错了一个步骤就有可能得不出结果。所以那一群又一群的背影如此相似,没有丝毫的差别,都是经过打磨和鞭策,才能形成如此统一的生存状态,每一个人都在尽全力的维系按部就班的状态,不敢有一点闪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更多的人还在眼巴巴的渴望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

  在中国,随着人文水平的倒退,艺术所能带来的正面的精神力量早就随着扭曲被弱化了,不知何时,曾经信誓旦旦的艺术人也会妥协于按部就班的生活,就好比氢原子加氧原子一样不用变化,只要得到那个既定的结果便可,一个健康的良性的适宜艺术发展的社会应该是自由的充满活力的,艺术家的个性发展是不应受到压制和阻挠的。

  可惜的是,许多有想法有作为的艺术家在这个充满规则的时代背景下逐渐被排斥,不是你不能展现个性,而是你展现了也没有一个健康良性的艺术环境培育你。大家都善于玩儿你拍一我拍一,你拍二我拍二的游戏,你偏偏应该拍二而不拍二,就直接拍了两百下,那么你一定会被视为异类,因为在当下这个社会,你执意拍两百下之后就会有千千万万个一辈子拍二的人站出来指责你怎么这么不入流,这么不懂规矩,这么异想天开。你的选择只有两种,要么迎合他们改变自己,要么痛苦的继续做自己。

  要知道艺术的真谛不是“大一统”,不是屈服于市场的威严下,而是用纯粹的意念自由的表达,在形式和观念上需要更多拍两百、两千、两万、二十万的人的努力,如果你只会拍二,那就只剩二的可能而没有其他了。

  讲来讲去,又回到原点,作为教师和作为艺术人我均感到压力和艰难,心有余力也有余,只是每每讲课或是下笔还是会受到现实的影响,想拥有非凡的创造性、摆脱方程式的束缚,并且不被游戏规则所牵绊,只有一种可能——远离尘世。身远离不是远离,心远离才是真正的远离,做一个纯粹的艺术人是何等的快活啊!

  2011年石煜的作品《夜》系列,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敏感,表现了生活中他对“夜”的感受,准确而简约。

  袁云生于“学院力量2012-中央美术学院师生作品展”。

  2012年4月28日

作者:石煜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