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博物馆变成“纳凉地“,应正确引导和提倡

2015-07-21 10:35

  近日,济南时报报道的博物馆纳凉的新闻一经发布,迅速引起了大家的争论,鼓励和禁止的声音此起彼伏。博物馆被“蹭凉”并不是偶然才有的现象,许多公共场所经常由于天气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迎来“避暑潮”“避雨潮”“避风潮”和“等人潮”“约会潮”等等。然而,由此而吸引来的人潮,有可能会带动公共场所事业的发展。所以特定的公共场所的附加功能被发掘时,不能直接被盖棺定论,遭到禁止,应该正确的引导和提倡。

  博物馆开馆办展,目的在于吸引受众能来参观,保护和宣传馆藏文化。然而,吸引观客的亮点,不应仅限于其内涵和馆藏。老馆藏也应该谋求新思路,利用环境亮点和博物馆的特色,如宽敞、空调、WiFi、免费活动等附加价值,同样能够带了广大的观赏团队,从而传播发扬博物馆文化,而不是故步自封,守着“闲人免进”的招牌。

  其实,早有一些博物馆拿出“避暑纳凉”来作为自己的宣传标语,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就打出了“走进草堂,赏荷品荷,消夏纳凉”的口号。故宫博物院也在微博上称其珍宝馆为“避暑阴凉地儿”呼吁大家参观,国家博物馆微博在下雨天也张贴了“国博内外”的图片,让人不禁赞叹:好一处避雨的圣地。部分学生也因这条新闻,也提出了“去博物馆转转,看看文物避避暑”想法。

  可见,“博物馆避暑纳凉”,确实有可取之处。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开放的场合,有着优越的基础条件设施,参观的同时可以享受夏日的凉意。如果游客为了纳凉而顺便来博物馆参观,也并无不可。既然是免费向公众开放,自然没有将人拒之门外的道理。博物馆面对自身的附带价值,应当适当的利用和适当的提倡。如此,还可以推广博物馆的人文关怀,拉近博物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

  然而游客们参观纳凉也应谨慎,注意自己在博物馆的形象和素质是必要的前提,公共场所纳凉的程度,应该在博物馆等观赏开放性的公共场合的容忍度内。展区位置席地而坐,大声喧哗,吃吃喝喝的方法要不得。对于严肃和庄重的博物馆,更应该认真对待。休闲轻松的参观并不等于不文明参观,“纳凉”无可厚非,重点还是在于 “纳”的方式。

  总之,暑期博物馆纳凉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人们在试图享受纳凉避暑的同时,又能利用博物馆本身的价值,寓教于乐,休闲式观赏,而不是被过度放大。博物馆等相关负责人,也应理智看待,张弛有度,正确的引导和提倡,同时应该利用自身优势,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牛立亭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