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日至7日,本人应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物馆林业强馆长之邀,赴港出席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物馆举办的“五色琼霞——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展览”开幕典礼,并在文物馆举办的学术讲座上作了题为“颜色釉瓷器的呈色机理及其鉴赏”的学术演讲。该展览构思独特,形式新颖,特别是那琳琅满目、五光十色的精美展品,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返京后,其中几件非同一般的展品,常常萦绕脑际,挥之不去。现特予以介绍,与同好共赏。
这次展出的178件元明清景德镇颜色釉瓷器(港、台地区习惯称作“一道釉瓷”、“单色釉瓷”),均属竹月堂主人简永桢、李玉凤伉俪个人珍藏。简氏为香港世家,先祖孔肇公(字肇辉)系南阳兄弟烟草公司创办人。永桢先生出身名门,学贯中西,热衷于土木城规,现为工程师。闲暇之余,永桢夫妇酷爱古董,热衷收藏,凡三十余载。现为香港资深收藏家协会“敏求精舍”会员。永桢夫妇的收藏品涉及陶瓷、钱币、相机、美酒等,尤对元明清景德镇一道釉瓷器和希腊古钱币情有独钟。因喜好一道釉瓷器之不浮、不嚣、不靡、不媚,洁素莹然,故多方搜求,收藏既精且丰,对其鉴赏研究之造诣亦很深。此次精选178件元明清景德镇一道釉瓷器公诸于众,依釉色分为红、白、蓝、青、绿、黄、酱、黑、厂官釉及其他等九组,按时代顺序予以展示,系统反映出元明清景德镇颜色釉瓷器的发展脉络,这在古今私家藏颜色釉瓷器中堪称翘楚。
一、两件罕见的永乐甜白釉瓷器
在展出的白釉瓷器中,从元代的“枢府”铭卵白釉瓷器到明代永乐、宣德甜白釉瓷器以及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崇祯白瓷,还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咸丰白釉瓷器,一应俱全。前人总结的成化白釉“干净油光”、弘治白釉“肥厚细润”、嘉靖白釉“纯净无杂”、万历白釉“透亮明快”等特征,在这里可以一目了然。其中给笔者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一件永乐甜白釉暗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僧帽壶和一件永乐款甜白釉暗花云龙纹高足碗。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曾大量烧造甜白釉瓷器,“甜白”一词最早见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王世懋撰《窥天外乘》一书,书中曰“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此后的文人笔记与杂记在谈到永、宣白瓷时,就沿用了“甜白”一词。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宫廷档案则将永、宣白瓷称作“填白”,这是由于此种白瓷可以用来填彩绘画。至于人们为什么将永、宣时期的白瓷称作“填白”,可能是由于其釉质洁白恬静,类似白砂糖的颜色,给人以“甜”的视觉感受。从传世品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器厂遗址出土实物标本来看,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的烧造量很大,造型亦很丰富,见有盘、碗、瓶、钵、杯、壶、爵、豆、军持、花浇、无挡尊、烛台、三壶连通器等。有的光素无纹饰、有的则在釉下装饰模印或锥拱纹样,绝大多数器物都不署官窑年款,极少数器物如盘、碗、高足碗、僧帽壶等的内底、器内腰部或颈部署有刻划或模印的篆书体“永乐年制”4字年款,而且款字在白釉的掩盖下大都模糊不清,须对光斜视或强光照射透视方能看清。而竹月堂藏永乐甜白釉暗花缠枝莲纹僧帽壶(图1及款识摹本 ),即是一件殊为少见的署有永乐年款的器物。该僧帽壶通高20.2、口通流长18.2、足径7.4厘米。通体釉下锥拱缠枝莲纹,颈部缠枝莲纹的4个莲朵分别托起篆书体“永”、“乐”、“年”、“制”4字,字迹清晰。传世相同的永乐甜白釉僧帽壶还有一件(缺盖),现收藏于台湾省“清玩雅集”收藏协会(图2)。竹月堂收藏的另一件永乐甜白釉暗花云龙纹高足碗(图3及款识摹本 ),高9.8、口径14.7、足径4.5厘米。内壁锥拱二龙赶珠纹,火珠内锥拱篆书体“永乐年制”4字双行款。其落款位置之特殊、款字之清晰,在目前所见永乐甜白釉瓷器中殊为少见。
众所周知,明代从洪武二年开始,朝廷即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此后历朝沿袭此种制度。明清官窑瓷器大都署有朝代款,亦称年款,也有不属款者,例如洪武官窑瓷器即不署官窑年款。明代官窑瓷器上署正规年款始见于永乐官窑,而永乐官窑瓷器署官窑款者很少。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中目前仅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4件压手杯上署青花篆书体“永乐年制”4字款,其他均不署款。另外就是在永乐甜白釉瓷器、鲜红釉瓷器中见有少量署款者,款字也多模糊不清。竹月堂收藏的这两件永乐甜白釉瓷器均署有清晰的永乐官窑年款,为研究永乐官窑瓷器的署款制度和永乐、宣德官窑瓷器的区分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故显得弥足珍贵。
二、郎廷极用霁蓝釉凸弦纹合碗
在展出的霁蓝釉瓷器中,有一件霁蓝釉合碗(缺盖)(图4),堪称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孤品。碗高7.2、口径16.8、足径9.5厘米。撇口,深腹,折底,圈足。碗内及圈足以内均施白釉,外壁施霁蓝釉,下腹部凸起两道弦纹。内底中心青花双线圈内署青花楷书体“大清康熙年制”6字双行款,双圈紧缩6个字。该款的右侧又署青花楷书体“御赐纯一堂珍藏”7字一行款。
合碗是一种带盖的碗,始见于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瓷器,宣德官窑合碗见有青花、青花釉里红、釉里红、青花矾红彩、红釉、霁蓝釉白花等品种,每件器物上均在两处署款,即碗的内底署青花楷书体“大明宣德年制”6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盖内顶部亦署青花楷书体6字双行款,但款外无边栏。康熙时期的这种合碗系严格按照宣德官窑合碗制作而成。
据考证,“纯一堂”是康熙皇帝赐给宠臣郎廷极(1663—1715)的堂号。郎廷极,字紫衡,号北轩,盛京广宁(今辽宁北镇)人。郎廷极家世显赫,隶镶黄旗汉军籍。郎氏19岁即授江宁同知,后荐升云南顺宁知府,并先后为官福建、江苏、山东、浙江等省,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由浙江布正史升江西巡抚,驻南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兼任两江总督,调驻江宁(南京)。同年十月,郎氏出任漕运总督,驻江苏淮安,三年后(五十四年,1715年)卒于任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郎廷极任江西巡抚期间,曾兼理景德镇御窑厂务,人们习惯将这一时期的景德镇窑称作“郎窑”。有关郎窑的烧造情况,仅在与郎廷极同时代人刘廷玑和许谨斋的笔记或诗稿中有片断记述。康熙四十年至四十四年(1701—1705年),刘廷玑(字玉衡,号在园,汉军镶红旗人)曾任江西按察使,与郎氏在南昌共事一年,撰有《在园杂志》(刊刻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书中“卷四”曰:“近复郎窑为贵,紫垣中呈公开府西江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成宣,釉水颜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别。”(光绪二十一年申报馆铅印本)康熙五十二年(癸巳年,1713年),许谨斋(名志进,字念中,山阳人)撰《郎窑行,戏呈紫衡中呈》诗曰:“宣成窑器夸前朝,收藏价比妤琳高;元精融冶三百载,迩来杰出推郎窑。郎窑本以中呈名,中丞嗜古衡鉴精;网罗法物供品藻,三千年内纷纵横。范金合土陶最古,虞夏周秦谁复数;约略官钧定汝柴,零落人间搜出土。中呈嗜古得遗意,政治余闲程艺事;地水风火凝四大,敏手居然称国器。比视成宣欲乱真,乾坤万象归陶甄;雨过天青红琢玉,贡之廊庙光鸿钧。尧咨工訹明化理,舜叙百揆陶河滨;考工用补冬宫阙,中呈材具拟其伦。俗工慕效争埏埴,百金一器何由得,淮海书生买不能,恭承嘉惠犹能识。”(《许谨斋诗稿,癸巳年稿》)综合这些资料,可以归纳出郎窑的主要成就是模仿明代宣德、成化瓷器中的青花瓷和颜色釉瓷,但由于刘氏、许氏有关郎窑的记载不够具体,故长期以来,人们很难从传世康熙瓷器中辨认出郎窑作品,有关郎窑的研究也就很难有所突破。
近些年,上海博物馆的陆明华先生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物馆的林业强馆长考证出“纯一堂”系康熙皇帝赐给郎廷极的私家堂号,该堂号不仅见于郎氏的绘画作品或郎氏在元代绘画作品的题跋上,而且在《江西通志》中有明确记载。该书“卷十九”曰:“……四十六年四月御书赐巡抚郎廷极‘布泽西江’匾额及对联:‘政敷匡岫春风满,会洽鄱湖澍雨多’。廷极并将四十二年为浙藩时御赐‘纯一堂’及‘清慎’二字皆钩摹悬诸厅事。”由此可知,“纯一堂”系康熙四十二年御赐给郎廷极的堂号。
这一考证,使有关郎窑的研究出现转机。
目前已发现的“纯一堂”款共有两种,一种是在康熙斗彩过枝竹凤纹碗的外底以青花料书写的楷书体“御赐纯一堂”款,其中“御赐”2字自右向左横写,“纯一堂”3字自上而下竖写。另一种就是“竹月堂”所藏康熙霁蓝釉凸弦纹碗内底所署“御赐纯一堂珍藏”、“大清康熙年制”双款。应该说后一种款的发现意义更大,因为这种款中包含“大清康熙年制”6字官窑年款,而郎廷极任官江西仅八年(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至1712年),故凡署有此种风格年款的康熙瓷器,必定制作于这八年期间或前后离这八年不远。在传世品中可以找出一批署有这种年款风格的康熙霁红釉、霁蓝釉、青花、釉里红、五彩、白地绿彩、白地红彩瓷器等,显然它们应属于郎窑制品或离郎窑时期前后不远的作品。
三、万历款酱釉梅瓶
酱釉又名紫金釉,属于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颜色釉。因这种釉的呈色与芝麻酱色很接近,故名。宋金时期北方的定窑、耀州窑、当阳峪窑等已有烧造。明代洪武、宣德、正德、嘉靖、万历等朝景德镇窑均有烧造。竹月堂收藏一件署有万历官窑年款的酱釉梅瓶(图5),高29.2、口径4.6、足径9.6厘米。撇口,短细颈,上腹部外鼓,其下渐收敛,颈部外撇,圈足。通体施酱色釉,釉面光亮,釉色匀净,器身凸起两道接痕。瓶内及圈足内均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体“大明万历年制”6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这件器物对于研究万历瓷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传世和出土的明代景德镇窑瓷器中,经常可以见到与这件酱釉梅瓶造型基本相同的青花梅瓶(图6),但均不署年款,人们主要是从绘画工艺、青花发色和成型工艺技法等方面将其制作年代定为万历,而这件酱釉梅瓶上署有标准的万历官窑青花6字年款,这就进一步印证了以往人们对于这种造型梅瓶的断代是正确的。另外,竹月堂收藏的这件酱釉梅瓶对于进一步研究与其造型基本相同但不署款的青花梅瓶的性质,亦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这次“五色琼霞—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展览”在香港的成功举办,必将有益于中国古陶瓷的深入研究。对于热衷于研究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的专家、学者们来说,如果缺少了竹月堂收藏的这批精美的颜色釉瓷器,当是一件憾事。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吕成龙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