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上判断,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快速上扬肯定是一件好事。但从市场本身的运行规律判断,过快的增长会不会产生某种副作用呢?
王 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
刘尚勇: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蒋 伟:雅昌艺术网总经理
于 娜:本报记者
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今年的5月可谓冰火两重天。5月中旬,国家出台的房产新政策让往日财大气粗的炒房客们纷纷低价割让房产;紧接着,低迷不振的股市又遭遇了“黑色星期一”……但同是投资领域的艺术市场,却在这个月里疯狂猛涨,一时记录成了易碎品。
是什么让投资市场显现了迥然不同的景象?一些市场人士指出,房地产、股市的不景气,让投资者蜂拥而至,欲在艺术市场上寻找出路。
大资金是否已经涌入艺术品市场?
王 东:投资者反应不一致。
由于投资者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不一样,有的获得信息后会立即行动,有的人则对信息反应滞后,同时人们对不同市场消长的理解把握和评价也不一致,所以多得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转到艺术品市场投资。当然在股市、房市低迷的情况下,一部分投资者可能进入艺术品市场。如果对艺术品市场关注人数激增,而藏品数量有限,自然市场价格就要上升。能否出现这样的情况,关键要看投资者对市场预期和熟悉程度,一般来讲,投资者需要一个对新的投资市场的理解过程,不可能马上介入。房地产可以明码标价,但艺术品凝结的艺术家劳动价值很难估量,实际价格多少就看交易双方达成的一致,所以投资者对艺术品价值的认识还要一个过程,艺术品价格不会一下子抬得很高。
刘尚勇:知本加资本才能入市。
以前玩收藏的人比较固定,现在大资金借房价调整的时机介入,但收藏市场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它属于高门槛市场,入市不一定非得资金量大,几千元、几万元都可以玩,如果一下子进入五六个亿资金还不得把市场给炒翻了,它并不太适合几个亿的大资金马上介入。况且,大资金一下子也进不来,知本和资本结合才能进入艺术品市场,甚至“知本”要大于资本,这个高难度市场不仅仅是资金说了算,往往好东西出现了,不识货的人也会与其失之交臂。即使大资金能够进入,市场也没有那么多东西,新入者也不敢买,假如给你一个亿去市场上买字画,你敢买吗?
蒋 伟:资金转移早已存在。
股市、房市的相继波动,肯定会有一些资金进入艺术品市场,今后随着市场成交量的不断放大,这个市场还会大规模地启动,艺术品的收藏和投资将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事实上在房价新政之前,很多股票、房地产投资者已经开始进入艺术品市场,如以6930万元创造中国书画拍卖记录的南京某民营企业家,便是一个典型事例。二十多年来,国内收藏领域最大转变是从过去的以收藏爱好为主的收藏市场到如今的收藏投资市场的转变,况且文物艺术品不单纯是经济产品,它的投资空间非常巨大,即使股市、房市资金不进入藏市,艺术品也必然会上涨。
艺术品市场会上演股市一幕吗?
刘尚勇:艺术精品永远不会跌。
炒房资金、炒股资金进入藏市,应该是阶段性的、缓慢的,这个过程会给藏市带来短期冲击,但不会扰乱市场,行情出现突涨的可能性也不大。在今年春拍上,确实看到很多新面孔,但没有发现不理性行为。以前曾在个别拍卖会上看到新入者鱼目混珠,对拍品通吃的现象。现在多数投资者都不是盲目入场,不好的拍品照样流标,说明投资者也在成熟。所谓“泡沫”是说收藏品“倒”得太快,一件藏品在不同人的手里不停地倒来倒去,却没有人真正去收藏,结果是中间环节都在赢利,而最后接手的人倒霉了。而现在好东西都被收藏起来了,重复进入市场的很少。而且拍卖入场资金是投资者的闲钱,既不是企业发展热钱,也不是银行贷款,更不是股市被放大了的钱。
说艺术品价格虚高是没有历史看问题,因为艺术品有一个从不值钱到值钱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齐白石的画一平尺才250元,现在一平尺达到10万元。虽然艺术品市场在“非典”后曾出现突涨行情,价格翻了两三倍,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人们猛然醒悟,开始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所以说是突涨而不是疯涨,这相对于前20年的漫长过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横向比较其他国家,中国的艺术品还处于一个很低的位置,虽经过20多年的追赶还有很大差距,就拿日本、韩国的艺术市场来说,当代日本知名画家的作品能卖到几百万美元,即使韩国不知名书法家的作品也能卖到二三十万元人民币。为什么我们那么优秀的作品却很低?是因为我们自己不敢估得那么高,市场将来需要重新评判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地位。艺术品价格出现下跌,那只能是供求关系的改变,而现在很多藏家都“憋宝”不愿变现,即使有大资金进入,也不会出现大量抛售的。同时艺术品是稀缺资源,不同于房地产,可以通过增加投资难度等来调控价格,艺术精品永远不可能跌。
王 东:任何一个市场都要控制风险。
所谓“泡沫”是说价格偏离价值过多,在一定条件下,价格总是围绕价值波动,高了再回调,如果波动过快,投资者会受到影响。艺术品也一样,长期可能有升有降,过度投资,价格也会虚高,能否保值也具有风险。不同投资产品的泡沫程度又是不一样的,所造成的影响也不一样,金融市场非常敏感、房地产市场要慢一些,所以作为参与者在介入任何一个市场时都要控制风险,对未来市场作出合理预测。
市场规律是由市场经营者、参与者、政府共同作用形成的,某一个阶段市场参与人数激增,并对市场预期看好,价格上涨是市场的必然。国家给予关系到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的产品进行指导是必要的,艺术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对艺术品价格调控并不需要,应由市场参与者决定,当然也要有一定的规则,在一个规范的环境下进行。
蒋 伟:艺术品不是股票。
一件瓷器春拍买了,秋拍卖了,就可能有30%到40%的利润,转过年还能翻一倍,对此有的人就觉得心里发毛了,认为这种直线上涨不符合市场规律,应该像其他市场那样呈抛物线型的、阶段性的上涨。但我认为艺术品的涨幅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艺术品同其他如股票、房地产等投资产品不同,艺术品的升值空间是无法估量的,齐白石的画由几千、几万卖到几百万时,人们就觉得是天价了,不得了了,而现在拍到几千万时,反而觉得没什么奇怪的。艺术品价格上涨太快也没有错,就该涨到这个位置了,过去涨得太慢了,根本没有体现艺术品的真正价值。如果现在就喊市场太热了,是不理性的,虽然部分城市的艺术品市场存在炒作,但主流是好的。还有人担心藏市在上涨后会像股市一样出现暴跌,更是没有必要的,艺术品不是股票,如果公司倒闭了,你手里的股票就变成废纸了,而齐白石的画,即使出现了经济危机,也不会一文不值的。当然有涨就有跌,艺术品也是如此,但好东西永远都会涨,不好的东西则会跌,不会有股市中好股坏股都一起涨的现象。
投资欲望能在文物艺术品身上得到满足吗?
王 东:藏市资金不可能只进不出。
从社会资金供给和需求看,社会上可拿出投资资金量很多,银行存款不断上升、消费能力增强,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供求双方互不了解,需求方可能往往找不到投资方,就需要通过不同的市场来解决。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通过投资股票参与企业发展,分享利润,房地产市场一直是很重要的投资市场,如今艺术品市场的参与者数量比以前多得多了,投资欲望也很强烈,甚至在国外一些拍卖会上,中国买家的出手,让国外投资者也自愧不如。但是投资市场是不断变化的,资金流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股市低迷之前,后一部分资金转向房地产,目前又有一部分由房地产转向股市和其他市场,在宏观调控政策前提下,利润驱使资金流动,资金可能在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包括期货市场间转换,还有一部分资金可能进入收藏市场。也可能有一部分资金转到实业中去,出现创业热潮。
有些投资者出于兴趣爱好长期参与艺术品市场,对其他市场投资少,也有一些是中短期的投资,不是所有艺术品的回报都能超过其他产品,当艺术品价格下跌,或者投资回报下降时,投资者就有可能暂时退出市场或者转移资金。有些投资者非常注重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收益,如不能实现预期回报,就可能会转向其他高利润的市场。毕竟投资产品不是有限的,投资渠道也为大家所共识。在一个市场不足以满足投资需求的情况下,进入其他市场是市场参与者们必然的选择。
蒋 伟:市场规模还是太小。
虽然艺术品市场成交额增幅很快,可去年全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也不过成交了90亿元,还不及股市一天的交易额,即使证券市场不景气了,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投资规模还是太小,现在还远远不够。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艺术品市场规模要翻几番,100个亿远远不够。不但高中端投资者会不断进入,还将会有更多的中低端投资者进入,到那个时候也许任何一个家庭装修都会买一件艺术品。
现在很多企业家手里攥着钱,但不知道该怎么投,鉴赏中国画没有20年的功力很难做好,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徐邦达,所以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产品,价格应该是客观的,纯粹感性的东西不能形成投资市场。国外早就形成一套定价体系,而我们的市场更多还是依赖感性的判断。现在有大量的民间资本,也有投资市场、优秀的艺术家,但缺少理性的投资工具、投资顾问和真正发挥作用的画廊体系。
刘尚勇:有钱难买到好东西。
回顾艺术品市场,资源枯竭速度在加快,几年前,一场拍卖会上可能有十几幅齐白石的画,而现在只能有几幅,今后还会更少,艺术品作为比石油还稀缺的资源,若干年后也许只有一个国家才能买得起。艺术品投资需要一个历练、心理调整的过程,好在拍卖法制比较健全,行业规范也比较完善,只要市场健康发展,很多人就可以多赢。艺术品跟股票不一样,它本身就是财富,无需急于兑现,即使市场波动,通常也不会对投资者造成太大的伤害,一幅画买贵了也没关系,也就是多存几年。所以供求矛盾短期内不太容易解决,现在收藏需求仍在不断增加,但没有那么多的市场供应量,总不可能去卖博物馆里的文物吧,所以艺术品市场暂时还不会放大。
来源:雅昌艺术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