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2-16 15:06
美学与诗——超越限制的临界点
陈亚平
陈亚平,独立学者,内意识空间哲学的创始人和诗化-哲学文论的代表。著有《内空间意识论》、《生成的哲学》、《过程文学论》原创学术著作。学术文论见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符号学论坛》、《前沿理论与研究》,及《亚平哲学空间》专栏。2015年受邀于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美国克莱蒙大学“世界过程哲学论坛”。2016年学术研究成果文论入选《第一届文化与传播符号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文集。
我在《我与海德格尔会谈诗的本质和中国诗人》里说过,诗最原始的本质,就是它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借语言而可直观自我的内在。无疑地,我常看到诗人在写与思方面所达到的丰富化和深湛化,实际上,就是诗人被自己心灵多次使用着的一种更深灵性的复现。这里我要指明,只有心灵对它自己是什么的领会,而重观自己,重现自己;或者说,只有意识对它自己的思虑,才是诗歌最日常的、最高艺术标准的唯一任务。仅此一点,或许超过诗的形式本身的地位。有心灵的运行,才产生形式里的服从性,形式尽管是心灵的意蕴内容所借助的外观的决定者。荷马史诗和后继的叙事诗的早期雏形,之所以有些尝试上的不完整,就在于它不是前者。对诗的本质来说,一方面,心灵通过意识的驻入而诞生新的意识土壤;另一方面,意识土壤里生产出来的新的心灵样式,又远远高于单纯的内心。就好比,诗可以高超地闪现出人们的神思、心语与悟想——那种神秘的思维之语。
我综观东西方思想与诗化彼此相像的地方,会发现,史诗和叙事诗的表现形式,只是代表一个民族的心灵世界那个开端环节发展出来的原初产物,而不是代表一个民族心灵世界全部发展进程的精神通史的产物。人类心灵世界发展的原初与最终,呈现的是一个无限多环节的过程性整体。人类的史诗和叙事诗在完成了开端环节的表现形态后,必然要从自身发展出一种对立的依靠方面,而与自身保持着再次发展的空间基础,以体现出内在延续的生命力。例如向内心细节方向分化出一种可抒发更深心界的诗形式。密尔顿的《失乐园》就发展出不同于荷马史诗时代的半宗教成分的史诗形式个一个演变环节。舒婷所代表的中国现代朦胧诗,也是把内在生活深处的潜在意识和理想,表现成一种,意识的心灵对它自己的意识的独立性抒情诗。这些发展,都与祖源的史诗和叙事诗有了分化的环节。
诗,总在预悬的看不见终点的那一个起点上,让我们心灵生活,有一个隐藏在语言身后的匿踪方式。诗为创造自己而写,首先是因为诗为心灵的最高存在的思。关于诗人的写和思本身的讨论,我特从赵晓梦抒情诗和叙事诗本身提供的美学角度上的可能性方面,做出以下几项探究:
第一是诗所选的内容,要表现出心灵世界的发展方式。
第二是在诗形式上,侧重表达的母域性、多样性、环节性三者相结合。
第三是把叙事诗,革新成一个以叙事来抒情的变种。
1.对内心世界的发展方式的构思,就是美学意义上的心灵自由这一层面。因此对心灵的主观性那一实在体做一番独特性的艺术处理,是赵晓梦抒情诗具有美学性质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始终觉得,东西方诗人凡是要表现主体世界的诗,都必然要处在诗-思交互之终思的过程性中,而因此,被心灵可观看心灵的更高的一个理性所决定。正因为有更高一个理性的存在,才决定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发展的方式,那体现于诗的抒情性内容的各种广度和深度。
“即使沉默如洞穴,也会有光明守门
让那些神性的石头长出时间的花朵
……
声音是最好的疗伤。这旷野里唯一的诵读”(赵晓梦诗选《瀑布》)
“你的眼睛和额头。攫夺属于你的光明”(赵晓梦诗选《花下》)
赵晓梦诗歌在对诗的特定表现方式上,特别提供了一个代表性的视角,这个代表性不同于“70后诗”写与思的普遍的视角。一方面,他用植根于大地山水的、纯净空气环涌的、个人特有的抒情语调及句式,来创造出一种席勒式抒情主体的内在界,并且这个内在界,超越了一般化的想象和构思方式,是隐藏于潜意识中的和预知一切的。为这,他专门选用最能够产生内心体验的特有类型范围的题材,即与自己精神内容意蕴深处有着天然联系的自然物象,如山,水,树的,来配搭他最能够完整表达心灵升华之处的抒情语调和句式。“风暴平息的清晨/无须从鸟鸣开始/在眼睛的相遇里,还有这些重新呼吸的松针”。
“山体,有了一颗玻璃心
在每一次走近,都让我看到山的众神
沉默,寂静,呼喊或者回答
都在山下的泥土持续生长(赵晓梦诗选《山下》)
……
我确信,从松果里听到了大海的声音
猜对了,死亡就是对舌头的控制
如同泥土对树根的依偎”(赵晓梦诗选《树下》)
实际上,从题材的选用上可看到,既是他诗创作主体的思想之物被想到,也是他诗创作主体的感心之物之物被感到。他的内心运动驾驭在题材上空而超于题材。
“让水成为一败涂地的水
这些跳动的舌头,试图取悦
天空低垂的下鄂。执着的徒劳
犹如七上八下的竹篮子
以喷泉为圆点,人群四散开来” (赵晓梦诗选《喷泉》)
另一方面,他用属于自己特有感物的悟识力,与个人意识超然的渲染,拓展了现代传统诗最普遍的以物传情的表现方式,而创造出一种,用精神内在的角度来俯观一切实体性外物的方式。我说的俯观,就是指在赵晓梦内心里意识到自己高于实体性外物的心灵的觉察性,或借创造自己的内心高度而反观外物,然后又用外物来反观自己的内心。
“我可以交出夜晚的睡眠,
但不会交出做梦的枕头——”(赵晓梦诗选《月下》)
“笨拙地甩掉白云的戒指
乞求回到沙豹广阔的身体
……
安放夜晚通往星辰的扶梯
让坚硬的沙粒披上大海的外套”(赵晓梦诗选《平沙》)
抒情方式的本质来源,就是心灵对它自己的灵性做出外在可观的内心直观的态度。所有出现在诗人心灵感知中的外观事物,恰恰又要经过内心主体那最高理性的一番加工,才能给出真正有灵性的语化外表。而诗的本质来源,就是唯一能够使我们做出最高理解,而又没有对象的那个东西。
“因为远山阴影的一个疏忽” (赵晓梦诗选《鸣沙》)
“在这暴雨冲刷后的村庄,
乌云逼迫月亮拿出最大诚意,
让蛙声和吹奏人在一起,
让青苔长出山峦的寂静!”(赵晓梦诗选《月下》)
2.用生成性的想象,来侧重情感表达的母域性、多样化、环节化三者结合,是赵晓梦抒情诗内容和形式的交互跨越的美学特征。我说的生成性想象,是指心心灵生成另一心灵的思虑,是只让意识的自身显现力在场,即那种还没有心象出现在脑海但可在内心作直观的入想,它重在对想象力那个入想的活动本身。当诗做到用纯意识开创的心象,而不是借助脑海里经验世界所储存的心象,来创造一种原生或局部的再生心象,才属于诗的神思所生成的想象。生成性的想象与再生性的想象是有区别的。生成性的想象,更具有心灵的自显和自由。赵晓梦用诗句这样展现生成性的想象:
“翅膀是灵魂的天堂与故乡”(赵晓梦诗选《黄沙》)
“头发出卖了你内心的丰饶”(赵晓梦诗选《在红格为椰子树照相》)
“颤抖是对黄昏最好的亲吻”(赵晓梦诗选《流沙》)
“语言的生活,像打哑谜的太极图”(赵晓梦诗选《影子》)
“就像诗歌的窗口,始终在黑夜里亮着灯”(赵晓梦诗选《初夏》)
这些在想象里遨游的思,是我想起了博尔赫斯的运思方式:用哲智来篡占诗的身体,然后从天启般的高度说出。诗最高级的想象范式,是抽象中的抽象但又是可直观的。抽象中包含直观,这才是诗的最高境界,本质是心到心的直观。就如:“真理是历史的女儿”这句博尔赫斯那哲学高度上给出的简练而不雕琢的思的直观之诗,有些类似赵晓梦近年创作追求的想象方式的艺术方向。即:不再是传统想象那种以脑海里储蓄的潜在心象,来做一个换位演绎另一个潜在心象的方式。而是他直接从一个知性到另一个新知性的跨越里,再以心力,直观出一个感性的想象方式。这种想象的知性生成感性的反传统方式,我判断,更算得上是心灵自为的美学视域。因为它使想象的生成,有了一个内心能力在先的可靠基础——一在两个概念知性构造的高度之间,例如“语言的生活”,再显现一个感性之象,例如:“像打哑谜的太极图”。再如:
“被光明推倒重来的身体,
在黑暗中悄悄充实自己。”(赵晓梦诗选《影子》)
赵晓梦诗作中所运用的生成性想象方式,是用心灵里的思虑来面对的纯思直观物象的方式,它比传统的用此象再生彼象的想象行为,更显出了他内心生活里,用哲学式纯我之思对诗那种神思做出更高级把握的能力。我判断,诗人本质上传不传统,卓不卓越,关键看他诗句想象里那些心象群的最终来源,包括运用想象的空间转换的难度。因为诗句心象最终来源的起始点是意识的统摄,意识先于任何脑际里经验统觉心象的储蓄。特别是那种以思而凭思的显现,来综观自己的思的想象。我因此说,没有一种在先的入想,就没有一个在后的心象。生成性的先验想象力是一个难题,难在它属于心灵对心灵以前的先验的未知的再前瞻。但它的难,总是心灵这个东西本源上的难。最终还是归属于心灵的最高东西统摄。试看赵晓梦诗句对一般人想象流程的改进做法:
“泥土交出屋顶的睡眠
从乡村到城市
做一个忠实的囚徙——”(赵晓梦诗选《母亲的屋顶》)
从这些诗句里的生成性想象的浮现,我看到了人类心灵主体本身的深渊与不可测定的循环之思,是怎样的在诗人身上体现。它用心灵自显的运思成分,促进着诗的跨越式特征的自显,它是神秘的。正是这样,我首先要说,在生成性想象基础上的赵晓梦诗歌艺术手段中,那些俯贴大地的回归母域之思,是他诗歌美学角度上的另一抒情特征。我指的俯贴大地的回归母域之思,就是诗人在诗的内容表现中,用内心的感受去还原,用处萌的情愫去照面,去回应,那些能够产生出诗人主体世界的特殊地域的原初给予对象。这些原初对象,处在大地幅员中的地域里,在过程的时间轴中,生成一个个序列点,形成一个个地方本源的空间原点。这意味着地域表达之思的起源,而大地全域则成了自己子域的唯一母域,一种先决的源始生产者。当大地先行的把某个地方情境本身,带到主体性的开显中,某个地方情境本身,也把大地带入了属于自己的那种最终的纯朴性的开显中。特殊的地域就是普遍的大地。犹如某个心情带入的远眺:
“在白鹭湾的树林里,搜集天空的乌云
勒住黎明大地的蓝色风暴”(赵晓梦诗选《初夏》)
其次,我可看到,赵晓梦诗作在抒情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上,是偏向于从地域角度而感知的天、地、人三方的广阔统一体,它越过了一般诗歌对于主体应景、应物题材那些重在表现实体外在的抒情界限,而体现了他倚为基础的对内心对象的多样化开拓角度。这些多样化的对象范围,既是滋养他诗歌情感来源之一与内容诞生的地域情状的天、地、人三方,也是特殊分化于他血缘中的纯然特色情境中的独立天地,更是催生他那主体认知萌发、主体理念升华和主体感情方式的独立母源。本质上,这也是整个人类精神内心的必经的发展环节和特殊的运思方式。仿佛它延绵于河水的山脉之容,植根于青坪的依云之边,吐纳着日月环俯的大地蕰气,包孕着母蕴初生的空阔天韵……赵晓梦在诗的基本构造中,正是借助这些天、地、人的开阔对象境界,才把可抒发出的心灵世界还原到它本己的本质之中。这种对大地母域特有的回归和栖身,十分符合赵晓梦心灵观念的原型,所以才引起了他的感情行为:
“指示着天空的纯净度,奔流一天的溪涧
停止系统更新,山水合成的罗盘停止转动
或许是人间的清晨过于寂静
远处的雪山故意在窗前留出黑暗
让飞鸟有了翅膀的方向,让村庄
很好地隐藏在渡口、楼台的惆怅里”(赵晓梦诗选《立夏》)
“坐在二十级台阶上,背靠着背
半透明的夏天在嘉陵江上破碎
我喜欢你凝望远方的模样
可是寂静如同森林中的缙云山
被蝉鸣和哄笑充满
地上的蚂蚁和光线移动如此缓慢
“只有辨认的一刻才带来甜蜜”(赵晓梦诗选《同学会》)
最后,我要探究赵晓梦诗歌里表现出的细节特性或特殊性环节,这是他达到普遍性诗意表达的美学要素。具体说,就是他诗歌中涉及的主体性格的掌握手段和表达手段。这是大多数同代诗人所缺席的审美角度。我从赵晓梦几个时期交错作品纵观上分析,可发现他对诗的主体性格的掌握方式,完全是让诗句中的自我,能够跨度很大地,置身于各个不同语义范围与超范围里,并能使其有着活生生的凌驾的高度。
3.把叙事诗,革新成一个以叙事的内容和形式来融进抒情的内容和形式的变种。这种让一个诗体转变自己的形式和内容,而融入到另一个诗体的形式和内容中去的创作方式,是赵晓梦半抒情诗半叙事诗那种平衡类型的改良之处。
我历来觉得,我们不能过高估价诗歌对实体性内容的全面叙事意识。如果一首诗从头至尾完全靠叙述事物的严谨发展情况,来取得诗的统一特征,就会造成速写与实录事件之流的诗性结构上的的单一和狭窄,最终导向内容上对心灵界限渗透的单一和狭窄。因为纪实的广度或诗的对象,仅仅是一个特殊事迹的客观实录,必然要在整体上,造成心灵只对事象思考的单极化,而削弱了心灵对自己思考的根本性与丰富性,而使诗的原始结构变形。例如,希腊史诗的后期叙事就有这种倾向。
“正如黄角树所期待的
林荫敞开怀抱。我们来了
而石马所见,是举着相机的手
透过依旧密集的矮树丛
太阳试着把斑驳的记忆拾掇
那一刻,熟悉又陌生的
是彼此急于找回的名字
遗忘在一张纸上的名字啊
重新被夜晚的酒杯激活
被一滴颤抖的眼泪扶起
多余的陈年旧事嘎吱作响
在木板楼梯的转角处
一本书的船正在下沉
清秀的毛笔字推开了青春的天窗
坐在二十级台阶上,背靠着背
半透明的夏天在嘉陵江上破碎
我喜欢你凝望远方的模样
可是寂静如同森林中的缙云山
被蝉鸣和哄笑充满
地上的蚂蚁和光线移动如此缓慢
“只有辨认的一刻才带来甜蜜”(赵晓梦诗选《同学会》)
当诗用的语言和形式,甚至是诗的内容,是半抒情诗半叙事诗的混合类型时,则本质上就意味着,这类诗把生活世界的题材,经过诗人内心对它深思的彻底渗透,而使新的思想,在描述中被彻底的诗身化。好的、最高级的写与思,并不由呈现的手段和途径来决定。而是靠一颗心灵必穿透另一颗心灵的思力之媒。在这方面,赵晓梦的诗,从言和思的自足的整体特征上,提供了高度可能性的美学视角。纵观他近年诗作内容和形式呈现的综合特征,主要表现在,对东方抒情诗和现代句式叙事体艺术要素的兼容和改良两方面。抒情和叙事是两个相反的诗式要求。我初判,抒情是用心灵来直观一个心灵的自我,而给予其情愫感知的一个完整的样式。叙事是心灵直观一个对象情境的发展状况,而给对象一个赋情的局部。把抒情和叙事两者自为的质性,有机地天然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第三方面的诗质形式,是赵晓梦在诗歌形式与内容代际创新的美学维向。
“在这诗人休息的第七日
失去睡眠的树叶掩盖着黑暗
阻止春风泄露丛林的秘密
手段铁婉,不漏一丝缝隙
路灯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
心情想必是沮丧到了极点
试图摁住黑夜,草却跳了出来
——光明被缩小在长椅边缘
借来的第七日,将向谁归还”(赵晓梦诗选《第七日》)
我可从诗句反叙事而叙情的那种情态-时态-事态的合一延展里,看到赵晓梦是按照内心的线路指引,在叙事的情境环节和事迹的发展环节中,增设着在自己心内引起的情感心境的空间,并用感情的发展空间来展显一件事情的叙述空间。原因在于他从一件事情发生出来的各个环节构架的记录中,直观了这些事件环节构架与他心灵深处的心迹环节,是统一的,是同构的,是合拍的。所以叙事本身就在抒情的形式中发展出一个新创的空间。赵晓梦探索了:对诗的内容,是用抒情的质料来驾驭一种意蕴可直观的空间,对诗的形式,是用叙事的时空来承载一种情感可直观的时空。这个手法,荷马史诗有一段近似的诗节,不过没有那么系统化。里尔克,博尔赫斯,荷尔德林和中国当代诗人舒婷、翟永明也有近似手法的的端倪。可是,赵晓梦却把叙事所内在的一种思,发展出,一种情感领域那持续未知的区域的思——叙事演替抒情,好比思演替另一种思。因为人类的意识方式就是先行、沿用、为接续的改变做出奠基。赵晓梦在诗的叙事性质里,寄寓了诗性之思的无穷循环的追问,而这样创造出一个以叙事来演替抒情的形式变种。这在美学哲学上就是,存在就是为物化所心感的显化者,即主体此处实存的沉思性的言达,它带有一种记实姿态中隐含灵性期待的观心之思。叙事和抒情一样,总是在这个心观中凸显其特征,它们都是一种言说的方式。叙事融入抒情,好比心融入心。
2017年1月30日——2月8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