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专访 | 托马斯·鲁夫:相机是个“蠢机器”, 网络是这个时代对摄影最大的冲击

2017-05-03 00:00

专访
Interview

托马斯·鲁夫:相机是个“蠢机器”,
网络是这个时代对摄影最大的冲击

▂▂▂▂▂▂▂▂▂▂▂▂
采访 / 高晓白

托马斯·鲁夫不止一次地表述过对相机的观点——“蠢机器(stupid machine)”。因为他认为相机只能记录下它面前事物的表象。

这很容易理解,借助小孔成像原理做成的暗箱很早就已经被发明了,但是人们并不满足于得到影像,还想要把这个“影像”较长时间地保存下来,在这个需求之下,才最终促成了摄影术的发明。也就是说,摄影这个行为的本质,其实就只是记录并保存镜头前的光影。

《肖像(Portrait)》,版权:托马斯·鲁夫

承袭着客观、理性、奥古斯特·桑德、贝歇夫妇这些标签和名字的托马斯·鲁夫好像走的更远,他不断的使用各类成像技术,从作品的命名上,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今天的他早已拥抱了互联网。虽然作品的视觉上是冷峻的,但他的作品一直都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所关注的当然不止是技术或是通过摄影媒介而呈现出来的外部图像。我的每一组作品都带有很强的自传色彩,并且和我这一代人的生活经历和境遇相关,比如《室内》是对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环境的记录。之所以能产生类似《星》、《卡西尼号》、《火星》这样的作品,是因为我特别热衷于天文学研究。《肖像》探讨了在一个监控无处不在的时代里我们这代人的身份;以《基底》和《jpeg》为代表的作品系列则是对技术、媒介及其应用的反思。此外还有一些以摄影史为题材的作品,如《物影》、《负片》,等等。‘人如何感知’在原则上构成我全部作品的核心,也就是人看到了什么、如何看,以及他所看到的图像会对他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我来说,理解这个世界如何运转永远是一种新奇的尝试。”

今年,托马斯·鲁夫作为三影堂摄影奖的评委来到中国,而我们有幸与这位摄影师聊了聊他的成长经历,摄影与技术尤其是与互联网的关系。

专访托马斯·鲁夫
Interview with Thomas Ruff
?

《室内》系列 Interieur 1A, 1979, C-print 27,5 x 20,5 cm | 版权:托马斯·鲁夫

17h 36m/-34°, 1990, C-print, 260 x 188 cm | 版权:托马斯·鲁夫

《基底》系列 Substrat 2I, 2002, Inkjet auf Papier, 250 x 186 cm | 版权:托马斯·鲁夫

《火星》系列 ma.r.s. 01_III, 2011, C-print, 255 x 185 cm | 版权:托马斯·鲁夫

《夜》系列 Nacht 5 III, 1992 | 版权:托马斯·鲁夫

zycles 6021, 2009,Pigment Print,236 x 236 cm | 版权:托马斯·鲁夫

来源:色影无忌影像频道访谈 作者:高晓白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